浅议新时期常州精神的定位及条件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ak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时代城市之间的竞争,表面体现的是物质生产和经济实力的角逐,实则表现为人文力量和精神素质打拼,归根结底是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在经济全球化狂飙突进的今天,在城市化成为区域发展动力的当下,对常州精神进行发掘、梳理和解读更具特殊意义。
  关键词:新时期 ;常州;精神
  一、如何理解常州精神的定位
  1.城市精神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城市精神是城市历史文化、建筑风格、城市形态格局以及市民的综合素质、文明程度、价值取向、思想情操和精神风貌的综合反映,是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在精神领域的集中体现。作为城市的灵魂,作为区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作为现代化不可或缺的要,常州精神对常州现代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的常州精神,是常州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城市精神要体现城市的独特魅力
  梳理和提炼常州精神,根本目的在于用常州精神引领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向,激励全体市民投身城市各项建设。尽管很多城市在梳理和提炼城市精神的实践中捷足先登并取得较大成效,但在城市精神的梳理和提炼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纰漏和瑕疵,主要表现在: 缺乏地域性,千城一面;缺乏差异性,相似雷同;缺乏精准性,大同小异;缺乏感染性,难以产生共鸣,等等。因此,对城市精神进行梳理和提炼,一定要明示城市的定位,发掘城市的底蕴,彰显城市的个性,突出城市的特质,体现城市的风格,展现城市的魅力。如若言不及义、牵强附会地附庸一些与该城市文化无关的东西,就会异化城市精神,是一种对历史对现实乃至未来不负责任的行为。正是基于这一认识,笔者认为新时期常州精神应包含如下主要元素和内涵。
  3.城市精神要具有细化的操作思路
  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8月6日发布《2011江苏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报告》和《2011江苏县级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报告》,对2011年度江苏和长三角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列出了排行榜。其中,在“人口素质”一项,常州排名第一。优秀的人口素质为我们创建更加朝气蓬勃的城市精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样也提示我们,城市精神也需要有细化的操作,结合本市的特点不断优化长项,为率先实现现代化添光加彩。
  二、常州城市精神的主要基础条件
  城市精神是一种深层次的社会意识,是一座城市的物质生产过程和精神生产过程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一座城市的历史传统、文化底蕴、发展特征、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的总概括,其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基础、文脉传承、历史环境和自然条件。
  1.常州精神产生的经济基础
  物质生产影响和决定着精神生活的过程和特征,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活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述各种不同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也曾十分深刻地分析了社会结构中存在着经济力和文化力,并且从功能上把经济力看作是文化力的前提。
  从常州的物质生产历史来看,古常州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漕运”历史上占重要地位,成为“三湖襟带之邦,百越舟东之会”的交通枢纽。常州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江苏民营经济的起步之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常州成为闻名全国的工业明星城市,并以乡镇工业发达为时代特征共同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作为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常州装备制造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常州正在成为国内优势明显、潜力巨大的现代装备制造城。这一历史延续构成了常州经济地理的四重格局: 鱼米之乡的原始性、民营经济的现代性、水陆交通运输的悠久性和装备制造业的单一性,使“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常州正是依托这一经济结构,将江南文化内蕴的土地与水乡情结转化为好学习、爱思考、重诚信的地域文化性格;将民营经济内蕴的平等观念和民主意识转化为兼容并蓄、和谐共进、务实创新的当代人文品性,进而形成在各方面迥异于其它城市的独特的人文精神范式。
  2.常州精神产生的文化根源
  城市精神不是无缘之水、无本之木,必须廓清其产生的历史根源。一个城市的精神传承着城市的优良传统、开拓着城市的未来,它是城市历史文化和现实发展的精神结晶,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和精髓,是市民共同的座右铭。西方著名学者斯宾格勒曾经敏锐地指出,将一座城市和另一座城市区别开来的不是它的范围和尺度,而是它与生俱来的城市精神。常州文化可上溯2500多年前,公元前548年吴王馀祭封季札于延陵,季札是常州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人文始祖。从古吴文化至南北朝、从隋唐至明代、贯穿整个清代、再从清末至民国,朝代的兴衰更替,使得常州文化渊源流长,成为长江流域文化及淮河流域文化的聚集地。城以人兴,人以城旺。吴越文化自六朝以后,特别是南宋之后,大量北人南迁,带来了中原和北方地区文化习俗的价值观念,与本地人发生了文化上的冲撞和融合,逐渐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江南文化。现代的常州外来人口更是不断增加,截止最新统计,全市常住人口459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47.31万人、外来人口133.1万。
  3、常州精神产生的历史环境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句著名的西方谚语表明一座城市的诞生与演进、发展与成熟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常州,作为全国文明城市,自古以来,人杰地灵、名家辈出,位列全国历代出文人学者最多的四个城市,有着弥足珍贵的人文资源和文化财富。常州是一座江南名城,自西晋起,一直是郡、州、府治所在地,素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之称,别称“龙城”。清代以前相当长的时期内,常州一直是个州府级的行政中心。在晋代常州为晋陵郡,隋初废郡置州才出现常州这个名字。到了雍正朝间,常州为一府八邑(武进、阳湖、无锡、金匮、荆溪、宜兴、江阴、靖江),俨然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这里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享有“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之誉。灿烂的历史文化给常州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春秋淹城遗址,唐代天宁寺,南朝文笔塔,北宋苏东坡舣舟亭等。新时期的常州更增加了现代的元素:中国春秋淹城旅游区、武进太湖湾旅游度假区、环球恐龙城、环球动漫嬉戏谷、淹城春秋乐园、库克苏克大峡谷、恐龙城大剧场、三河三园、天宁宝塔第4层“罗汉示迹”、运河五号创意街区等一大批旅游新项目先后建成开放。
  4、常州精神产生的自然条件
  城市傍水而建、缘水而兴。城市人文精神的勃兴不仅与经济基础、历史条件密不可分,而且与自然条件息息相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 “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城市人文精神是在一定自然环境中产生、发展并受其制约和影响的,深深打上自然环境的烙印。跨江、跨河发展是国内外许多城市的发展模式。英国伦敦跨泰晤士河、法国巴黎跨塞纳河、美国纽约跨哈得孙河和东河、奥地利维也纳和匈牙利布达佩斯跨多瑙河、韩国首尔跨汉江等;国内有天津跨海河、武汉跨长江、广州跨珠江、兰州跨黄河等。常州上通京口,下行姑苏,河川纵横,湖泊密布,北环长江,南抱滆湖,东南占太湖一角,襟江带湖,有仅次于太湖的芙蓉湖,形胜甲于东南,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捷的水陆空交通条件,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长江常州港作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年货物吞吐量超过百万吨。它的烟波浩淼、波飞浪卷赋予了常州一种天然的亲和灵秀和翕张大气,从而孕育了常州智慧坚韧、豁达开明的秉性。诚如恩格斯所言: 人们的共同心理、语言及文化特征,都不过是所处环境的产物。
  德国大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的栖息在大地上。当一个城市清晰准确的实现自我定位,并以自我实现和自我解放为人文精神时,当一个城市以崭新的姿态和精神面貌作为主旋律时,常州,这个城市的真正腾飞已指日可待。
  (作者简介: 董丽英(1977.3-),女,辽宁丹东人,法学硕士,副教授,常州市委党校,研究方向为法学与党建。)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