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教材,就要选入更多的文言文与古诗词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b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9月回校读书的中小学生,会发现他们拿到手里的语文课本出现了一个大变化,那就是古诗文篇目大幅度增加了。
  据介绍,小学6个年级12册语文课本,共收入古诗文132篇,平均每个年级约有20篇,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选篇有124篇,约占课文总数51.7%;而且,选篇的古诗文题材比较丰富,从《诗经》到清代诗文,从古风、民歌到律诗、绝句、词曲,从诸子散文、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有人这么形容:这是现代白话文兴起后,中国语文教材的第七次“大换血”。
  在语文教材改革的消息传出之后,舆论界曾有一番争议:到底要不要在语文课堂上讲授更多的文言文与古诗词?我先亮出我的一贯观点:本次语文教材改革的方向是对的,但力度还不够。我的意思是,中小学生的语文课本,文言文应该占三分之一,古诗词应该占三分之一,白话文应该占三分之一。现在课文教材选编的古诗文比重还显得低了一些。
  为什么说中小学生应该在语文课堂中多学习古诗文?这得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功能说起。以我的理解,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几个基础能力:
  第一,掌握基本的汉语知识,能够比较顺利地阅读、理解中文作品。而中国最优秀的汉语作品,文言文与诗歌占了绝对的大头。一个缺乏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中小学生(以及成年人),他必定会跟无数最优良的汉语作品失之交臂,先人留下来的那么多文章,以及蕴含在其中的思想、道理,都无法理解、体会,正如一个吃不了辣的吃货,必定会错过无数美味。
  第二,掌握基本的汉语写作能力,能够流利地使用汉语作书面表达,亦即俗称的“写作文”。现在的中小学作文,有两个毛病非常明显,一是形式僵化,连抒情都有套路;二是语言粗鄙、粗俗。造成后者的原因,主要就是学生未能掌握汉语写作的精髓。这一精髓就蕴藏在古诗文之中,我们如果去阅读优秀的古文,便会发现汉语可以表达得非常典雅。
  有网友质问我:作文教学又不是要培养文学家,中小学生能够熟练进行应用文写作就行了。我跟他说:如果你熟读文言文,会让你的应用文写作锦上添花,比如古人写的书信,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会使用不同的敬称,文质彬彬,看着非常舒服。再举个例子,你长大之后给喜欢的女孩子写情书,如果信中能够恰到好处地引用几句古诗,也更有机会打动她的心啊。
  第三,养成基本的文学欣赏能力与审美能力,能够感受一篇文学作品的美。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古诗词就是这方面最好的教材。在全部中文作品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无疑是古典诗词,从先秦的《诗经》到汉赋楚辞,从唐诗到宋词,无数千古名篇隐藏其中,我相信一个孩子读多了,心灵会得到美的熏陶,气质会变得不一样,古人尚知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今日的语文教育固然不是为了培养文学家,但让孩子从小多接触优美的古诗词,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文学素质。
  第四,养成对传统文化的同情理解。“五四”之后,中国人所接受的国文教育一直以来都以反思传统乃至反传统为基调,导致学生不但对本国文化缺乏了解,而且几乎出于本能地反感传统文化。最近这些年,这一不正常的教育思路终于扭转过来,本轮中小学语文教材改革正是拨乱反正的体现。而传统文化的最重要载体,便是古诗文,不掌握熟练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如何了解传统文化?不了解,又谈何“同情理解”?
  基于上面四点考虑,我支持现阶段的中小学语文教材选入更多一些的文言文与古诗词。

专业看法


  陈季冰
  冰川思想库研究员
  就我的观点而言,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非常简单,它应该有两项:第一,帮助学生掌握日常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语言交流能力,也就是基本的读写能力;第二,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并使他们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
  假如同意上述这两条,那么中学语文教材入选文章的标准就有了一个大致方向:它们必须是公认的经得起考验的优秀作品。
  在中华民族自有文字以来的3000多年历史中,与文言文的漫长统治相比,白话文占主導地位的时间短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谓“公认的优秀作品”,是必须经历过相当长时间——比方说50年以上——的大浪淘沙。
  因此,汉语中真正的优秀作品绝大多是用文言文写成的,而其中诗歌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中国曾经是一个诗的国度。
  这就是我提出上述中小学语文教材内容选择原则的依据。
  我当然不会主张我们应该回到以文言文为正式书面语言的时代,我自己的这篇文章也是用白话文写的。但说句老实话,我绝不相信一个文言文和古典诗歌基本功非常扎实的现代中国人,会看不懂或写不好白话文。
  白话文是我们每天都在读、写、说的工具,况且,我也没有主张过将白话文赶出语文教材。我只是认为,文言文中的不朽经典比白话文中多得实在太多了。
  我深信不疑的一点是:如果一个人的文言文功底很扎实,一定会对他熟练、甚至创造性地使用书面白话文有莫大的帮助。从语言的文学功能方面来说,文言文能够给予现代白话文的滋养远没有枯竭。就算是再狂妄的“进步主义者”恐怕也不得不承认,即便有了莫言这样的诺贝尔奖得主,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水平相比民国早期的一大批优秀白话文作品,差距是十分明显的。这里面的一个重要原因难道不正是当代中国作家缺乏巴金、曹禺那代人的扎实的文言文基本训练吗?
  在任何时代,文学发展的最重要养料无非两个,一是古代经典;二是民间口头文学。当代中国人如果不具备基础的文言知识,那么当代中国文学就失去了一条腿,变成了无源之水。
  耿红卫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古文的名篇佳作,可以提高一代学子提高表达情思的语言能力。学生们在上学初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长大以后在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能自然地运用出来。
  背诵古诗文不仅是让学生学习更多知识,更多的是一种对民族情感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继承《诗经》、《论语》等名篇中温柔敦厚、哀而不伤的品格,容易促使学生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
  中小学教师们要改善教学方法。在小学的初级阶段,应该重视熟读吟诵,古诗的韵律感其实跟歌曲相似,老师们可以以音律启蒙,教孩子们发声。在小学的高级阶段包括初中,应该重点讲解文言文字词用法,让孩子们理解其中的含义,同时不能忽略吟诵,要将学生朗读、老师范读和名家朗诵结合起来,将朗读贯穿课堂。
其他文献
进入5月,寒窗苦读了10余载的高考生们开始考虑下一步学习的去处,清华北大这些名校当然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地方,但对于遍布全国各地的考生来说,如果选择到异地重点高校求学,他们却不得不和自己的前辈们一样,面对重点高校招生地方化的事实。  对于高校招生地方化,北大教授张千帆感慨:“大学招生既不是收容遣送,也不是刑事审判,一般不会发生人命关天的事情。然而,不公平的招生制度产生的后果,并不亚于一次慢性的集体谋杀
听说过医生做手术后将止血钳忘到患者肚里这种事情,也知晓有医生将患者大肠与胃管直接连通造成消化系统“短路”的现象,还知道有个别医生担心医患纠纷,为做其他手术将患者肚皮切开后发现澜尾有病而不敢治、只能等患者此处发病时再行二次手术进行治疗的情况。所有这些,与医生的业务技术素质和职业道德有关系,也与医患矛盾突出、患者患得患失、治病花费大量金钱有关系。去年,小胡因车祸摔断了胳膊腿,由于术后右腿整整比左腿短了
哥本哈根会议牵动全球神经,低碳经济如今成为热门词汇被媒体和政府工作报告广泛引用。资料显示:按照世界能源消耗水平我们需要两个地球,按照澳大利亚能源消耗水平我们需要7个地球,按照美国能源消耗水平我们需要9个地球,这样的计算被称为“碳足迹”(碳耗用量)。地球已经容纳不了人类的发展。  据测算,每人每天通过呼吸大约释放二氧化碳1.14千克;电脑使用一年平均间接排放二氧化碳10.5千克;汽车发动机每燃烧1升
常言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在职场这个万象丛生、纷繁复杂的地方,如果你恰好进入一个同事和气、老板英明、环境优雅、薪资丰厚的好江湖,辣么,亲,这篇文章你可以不用看了。  但是大多数人在漫漫职场路上都会碰到这么一种人,她的名字叫碧池。我们当然知道她们劣迹斑斑,所以希望每个人在遇上她们的时候能保护好自己,修炼得一副好身手,识破她们的伎俩。1冷言冷语型:好好说话会死啊!  化妆品和奢侈品行业的公司一般是
“高高在上”的刑事被告    站在被告席上的师东兵白了头。这位自称所谓“文学史上最敢讲真话的作家”,9月13日因涉嫌诈骗罪出庭受审。  一年问。形势逆转。去年7月9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师东兵正以原告身份状告民航官员周某,索要数百万元“欠款”。而现在,师成了被告人,周成了被害人。  2009年7月30日,《南方周末》刊发《高层政治纪实作品被曝造假九位前领导人后代集体质疑》,并指师东兵涉嫌参与权钱交易
2006年12月30日凌晨,一场血光之灾过后,安徽省阜阳市曾经的“大哥大”级聋哑人物李惊涛,被迫卧床数月,至今仍然没有完全康复。昔日的“荣耀”,从此荡然无存。  制造这一切的也是一名聋哑人,名叫张卫卫。目前,阜阳市颍泉区警方查明: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张卫卫和他的多名聋哑人弟兄“风生水起”,制造了多起针对其他聋哑人的恶性案件:伤害、抢劫、敲诈、贩毒……一时间,当地不少聋哑人闻之色变。  这一聋哑
2009年6月,沈阳大学正承受着炽热夏天般的炙烤,这种温度来自媒体。全国多家媒体聚焦该校新开设的一个专业“信访专业”,引起舆论的一片哗然。  事过一年多以后,国内经历了几次有关信访的公众事件,此时再回头看沈阳大学开设“信访专业”这件事,也有了特殊的意义。  2010年11月,见到沈阳大学宣传部长杨开来时,他的第一句话就是“别再炒作了,我们学校没有所谓的‘信访专业’,我们不过是根据需要在政法专业增设
据新华社报道,去年全国共发生各类事故41万多起,死亡9万多人,截止2008年12月底,安全监管总局查处瞒报事故168起……  一年之内安全事故死亡人数超过了汶川大地震,而如此之多的瞒报事故也是死亡人数最集中的部分,为何一些本可以避免的人为事故还是接二连三时有发生?168起瞒报事故背后的原因并不是难以探查。    瞒报事件何以屡禁不止    各类事故特别是特大型事故的发生,是人们根本不愿看到的冷酷现
在建筑学上,有一个特殊的名词“伸缩缝”。意谓建筑物体必须留一个伸缩的空间。以防空气冷热变化时。结构体收缩膨胀的需要。  其实。不止建筑学,一幅画,一定要留白,才是好画;印书,天地左右留白,才容易阅读;而人我之间、人事之间。也需留个“若即若离”的空间,避免关系紧张,造成摩擦,甚至产生裂痕。  人情之间能进能退。能得能舍,能大能小,能有能无:懂得留一些适当的空间给人。亦是“伸缩缝”的妙用。  知人不必
作为一个杂文爱好者,“杂文衰微”“告别杂文时代”这样的话题,一直是我无法面对,也无法理解的,直到不久前,我看到了一套《中国当代杂文二百家》,并怀着探究的心情,认真阅读了一遍,我才恍然大悟,觉得可以就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了。  在我看来,杂文之所以衰微,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杂文创作出现了“私人化”的倾向,所谓私人化,就是杂文作者(以人文知识分子为主)失去了观察时代的宏观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