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未来教育中框架问题设计例谈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L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中,问题设计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而在教学应用中问题设计仍然是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现就教学应用中的一些实例谈点看法。
  
  一、基本问题与单元问题探究的学科范畴不同
  
  例1: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奇怪的大石头
  基本问题:我们身边有哪些奇怪的自然现象?
  单元问题:
  
  1.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
  
  2.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怪石现象的?
  这是针对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从基本问题看是自然科学的范畴,而单元问题是直接对应课文的。学习目标主要是感受主人公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求索的可贵品质。因此,基本问题也应该是围绕科学探索精神来提出,如:为什么科学家都需要具有执着的探索精神?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科学家?
  
  二、框架问题层次不清
  
  例2:魅力笔架山
  基本问题:笔架山魅力何在?
  单元问题:
  
  1.笔架山有哪些名胜古迹?
  
  2.笔架山的天桥为什么那么神?
  
  3.笔架山有哪些海洋资源?
  
  4.笔架山开发建设发展如何?
  基本问题和单元问题在同一层次,不利于学生从更高层面更深入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组单元问题也缺乏层次性和探究性。建议把基本问题定位在开发锦州的旅游资源上。单元问题可以将学生作为主体引入。如:笔架山为什么会成为旅游胜地?为进一步开发建设笔架山你有什么建议?
  例3: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7 失街亭
  基本问题:街亭失守谁之过?
  单元问题:
  
  1.通过什么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2.街亭失守谁之过?
  
  3.一定要用成败论英雄吗?
  内容问题:
  
  1.理清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本文人物形象塑造有何突出之处?
  
  3.街亭失守谁之过?
  
  4.我们从中可以汲取一些什么有意义的东西?
  教材第二单元学习的重点是鉴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基本问题却是从故事内容出发的。从框架问题来看,很难解决人物形象和语言问题。如果以阅读理解为教学目标,从历史人物、事件评价的角度出发,“街亭失守谁之过?”倒是一个很有探究意义的问题。而单元问题中的“一定要用成败论英雄吗?”显然是一个更大、更深的问题,将其作为基本问题更合适。单元问题可以是:1.为什么街亭失守了?2.街亭失守谁之过?
  
  三、框架问题与教学目标有偏差
  
  例4:让世界充满爱(八年级语文)
  设计者确定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写作能力;了解关爱普通人,尤其是弱者,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
  基本问题:怎样理解爱?
  单元问题:
  
  1.你理解父亲的责骂、母亲的唠叨吗?
  
  2.怎样针对需要关爱的伙伴的情况,给予切实的帮助?
  
  3.怎样使每个人都感到集体的温暖,与大家一起快乐地成长?
  
  4.采取哪些行动,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弱者?
  内容问题:
  
  1.你学过的课文里,有哪些是关于爱的?
  
  2.你课外读过哪些爱心故事?
  
  3.你会唱有关爱的歌曲吗?
  
  4.你周围有哪些需要关爱的人?
  作为语文学科,这样的题目就很难说是学科的核心问题。框架问题与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应该说没有什么关系,框架问题偏离了教学目标。这样的题目还是留给思想政治课的好。
  
  四、问题设计拘泥于教材内容
  
  例5:综合实践活动——纸文化之旅
  基本问题:造纸术与人类进步有怎样的联系?
  单元问题:
  
  1.不同种类的纸有什么用途?
  
  2.不同时期纸的生产过程是什么?
  
  3.怎样更好地利用纸资源?
  内容问题:
  
  1.常见的纸有哪些,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2.现代人是怎样造纸的?
  
  3.怎样自己动手制造“再生纸”?
  
  4.我们应该怎样节约用纸?
  教材内容比较丰富,涉及纸文化的各个方面,但研究性学习是基于问题的学习,学习活动应以问题为导向,其教学设计不一定要全部包含教材的所有内容。关键是我们要真正理解“单元计划”、“设计单元”中“单元”的含义。“单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所开发的新的教学、学习内容。这一新的单元,应该是重整教材、进行资源开发的结果。如果一定要和现行教材和常规的课时来对应,是不容易实现课程整合的。
  上述就几个实例做了简要的分析,并非穷究框架问题设计的所有问题,意在教学应用中引起注意。框架问题设计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必须符合教学目标。实际上我们是围绕教学目标来提出问题的。教学目标明确了,问题就是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导引。同时,我们还要关注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意义,是不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没有使用学生的语言,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怎么样等等。
  
  (责任编辑:符 洁)
其他文献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学反思是一种良好的教学习惯。能否坚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是一个教师进取心、责任心、勇气和意志力的表现,是教师能否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好教学新理念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创新,习水县“三关爱”工程不仅融洽了当地党群关系,还成为推进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抓手在全省范围内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