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料与方法
2005~2008年在我院治疗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62例,病程均<2周,男45例,女28例;年龄4~72岁,平均5145±1322岁;均为单侧发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男22例,女10例;年龄4~72岁,平均5127±140岁;轻度12例,中度19例,重度1例;病程1~2周,平均7±5天。对照组男21例,女11例;年龄9~70岁,平均504±1396岁;轻度12例,中度18例,重度2例;病程1~2周,平均8±6天。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
对照组单纯给予泼尼松口吸服治疗,每日口服2次,20mg/次,3天后减量,改为10mg/次,口服药物时间持续1周;同时肌注维生素B1,每次100mg,每日1次;肌注维生素B12 1000μg/次,每周1次,共持续肌注3个月。
治疗组在上述药物治疗基础上,同时进行面肌训练。面肌训练根据患者面神经损伤区域及程度,重点对患者额、眼周、鼻、口周四个部位面肌运动功能进行训练,具体训练动作包括皱眉、举额、闭眼、蹙鼻、露齿、鼓腮和吹口哨等,并嘱患者用患侧牙齿嚼口香糖和让患者吹蜡烛和气球等。如患者不能主动进行上述运动,则可用手指辅助其进行训练,并给予面部肌肉按摩。上述各项训练每次练习10遍以上,每次训练30分钟,每日训练4~6次。
疗效评定标准:①痊愈:患者面肌运动功能正常;②显效:面肌运动功能大部分恢复,面肌不运动时,面部外观正常,眼睑能闭合,鼻唇沟略浅,发笑时口角略歪;③好转:面肌运动功能部分恢复,面部不对称较明显,但较治疗前减轻;④无效:面肌运动功能无明显变化。
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
结 果
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3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发现治疗组痊愈10例,显效8例,治愈率8387%;对照组痊愈5例,显效6例,治愈率为5161%。两组患者治愈率经统计学分析,发现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X2=738,即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讨 论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主要病理特征是面神经水肿,急性期治疗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面神经的炎症和水肿为主,患者一般经1个疗程激素治疗后,多能取得显著短期效果。但急性期过后,很多患者面肌功能仍得不到完全恢复,如在进行面部运动时,可发现双侧面肌仍有差异,患侧运动功能稍差等。故针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治疗非常重要,决定患者将来的恢复情况。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最迫切的治疗目标是尽快恢复瘫痪面肌主动运动功能,因此临床治疗不但需用药物缓解炎症、水肿,还要针对面肌运动功能给予相应训练,以防止面肌萎缩,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治疗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面肌运动功能训练,发现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表明药物联合面肌运动功能训练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方面具有协同功效,促使疗效进一步提高,其中药物治疗控制患者治疗、水肿,而面肌运动功能训练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给受损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可营养肌肉营养供应,预防面部肌肉萎缩,增强肌肉力量和运动功能,尽快恢复。
参考文献
1 郭绮云.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24:629-630.
2 邱蔚云,主编.口腔颌面外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64.
2005~2008年在我院治疗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62例,病程均<2周,男45例,女28例;年龄4~72岁,平均5145±1322岁;均为单侧发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男22例,女10例;年龄4~72岁,平均5127±140岁;轻度12例,中度19例,重度1例;病程1~2周,平均7±5天。对照组男21例,女11例;年龄9~70岁,平均504±1396岁;轻度12例,中度18例,重度2例;病程1~2周,平均8±6天。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
对照组单纯给予泼尼松口吸服治疗,每日口服2次,20mg/次,3天后减量,改为10mg/次,口服药物时间持续1周;同时肌注维生素B1,每次100mg,每日1次;肌注维生素B12 1000μg/次,每周1次,共持续肌注3个月。
治疗组在上述药物治疗基础上,同时进行面肌训练。面肌训练根据患者面神经损伤区域及程度,重点对患者额、眼周、鼻、口周四个部位面肌运动功能进行训练,具体训练动作包括皱眉、举额、闭眼、蹙鼻、露齿、鼓腮和吹口哨等,并嘱患者用患侧牙齿嚼口香糖和让患者吹蜡烛和气球等。如患者不能主动进行上述运动,则可用手指辅助其进行训练,并给予面部肌肉按摩。上述各项训练每次练习10遍以上,每次训练30分钟,每日训练4~6次。
疗效评定标准:①痊愈:患者面肌运动功能正常;②显效:面肌运动功能大部分恢复,面肌不运动时,面部外观正常,眼睑能闭合,鼻唇沟略浅,发笑时口角略歪;③好转:面肌运动功能部分恢复,面部不对称较明显,但较治疗前减轻;④无效:面肌运动功能无明显变化。
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
结 果
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3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发现治疗组痊愈10例,显效8例,治愈率8387%;对照组痊愈5例,显效6例,治愈率为5161%。两组患者治愈率经统计学分析,发现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X2=738,即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讨 论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主要病理特征是面神经水肿,急性期治疗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面神经的炎症和水肿为主,患者一般经1个疗程激素治疗后,多能取得显著短期效果。但急性期过后,很多患者面肌功能仍得不到完全恢复,如在进行面部运动时,可发现双侧面肌仍有差异,患侧运动功能稍差等。故针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治疗非常重要,决定患者将来的恢复情况。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最迫切的治疗目标是尽快恢复瘫痪面肌主动运动功能,因此临床治疗不但需用药物缓解炎症、水肿,还要针对面肌运动功能给予相应训练,以防止面肌萎缩,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治疗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面肌运动功能训练,发现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表明药物联合面肌运动功能训练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方面具有协同功效,促使疗效进一步提高,其中药物治疗控制患者治疗、水肿,而面肌运动功能训练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给受损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可营养肌肉营养供应,预防面部肌肉萎缩,增强肌肉力量和运动功能,尽快恢复。
参考文献
1 郭绮云.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24:629-630.
2 邱蔚云,主编.口腔颌面外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