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感是影响歌唱者声音质量、表情动作和演唱效果的重要因素。歌唱者把音符和文字变成声音的过程,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对作品内涵的深刻理解,意境和风格的准确把握,并将艺术处理化为真情的体现才能得到自然而舒畅的声音效果,才能更完美地表现情感。歌唱艺术应该是“有声又有乐”。歌唱者要加强整体歌唱的意识,使歌唱发声与情感表现同时进行,声、字、情成为一体,养成用心灵歌唱的习惯。
[关键词]歌曲 歌唱 情感 声乐艺术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认识客观事物的同时,总是伴有各种不同的态度。当人们对客观事物抱有种种不同的态度而意识到自己在爱、恨,或悲伤、或欢乐时,这便是人的情感。
声乐艺术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有了优美的歌喉与清晰的咬字吐字表达,是不可能完成声乐艺术的创造任务的。唐代诗人白居易说:“乐者发于声,声者发于情”。可见,声乐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效果,取决于演唱者的情感表现,但要达到声情并茂,以声传情却很不容易。
当你拿到一首歌曲时,在歌唱的过程中想以情感人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歌词的内涵
声乐艺术是音乐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和文学语言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文学语言的帮助,声乐具有思想的细腻性和感情的确定性等特点,这是其它艺术所不及的。“言为心声”,语言本身就具有传达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功能,可以直接倾诉内心所体验到的每一种情感。歌唱者要善于将生活中的这种情感表达的自然方式,经过艺术的创造和适当夸张,恰如其分地运用到歌唱的语言表现中去,就能使歌声产生情感的艺术魅力。对于歌唱者来说,要做到“不唱无情之曲,不为无情之唱”,就必须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有了理解才可能感受,有了感受才可能有感而发、有感而唱、以情动人。因此,演唱好歌曲的前提是熟读歌词,弄清歌词表达的中心思想,再结合歌词的音节、声韵而有感情地进行朗诵,从中熟悉词句的韵律感。
所谓内涵,主要是指作品的内在含义即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内涵,是演唱的基础。拿到一首歌曲,应在歌词反复朗读中了解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特定环境和思想感情。对作品的理解越深,感受越深,在演唱时的表达则越纯真,越完美。分析作品时,应千方百计的使歌曲回复到原始自然状态(即当时的情景、时间、地点、人物等),找到歌曲中主人公的内心感受。因为歌唱者只有在自己内心视觉的银幕上创造出自己的一切想象,同时引发相应的情绪,并激起符合歌曲情绪的情感,才可能创造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鲜明的人物形象。
歌词是塑造歌曲艺术形象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它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段把歌曲的情感展现出来,从而使艺术形象更加鲜明、更加突出。例如:古曲《阳关三叠》,它是作曲家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又称《渭城曲》)而谱写的一首琴歌。这首歌的原词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但要真正理解它的含意,就必须逐字逐句的进行分析。这是一首作者送友人去边关服役的送别诗——清晨细雨蒙蒙,四围杨柳青青,景的渲染增添了“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的深情。“更尽一杯”把对友人的祝愿、关怀、嘱托、留恋,尽心倾注而出,待你出关之后没有故交挚友相随相伴了……这首诗在谱曲时,作曲家为了加深情感的抒发,除了增添一些词句外,又把全诗反复叠唱了三次。“三叠”曲调的变化、反复连续陈述,使送别之情更加沉郁而深切,充分表达了送别远行友人的诚挚情意。有了对词意的深刻理解,歌唱者还可以设身处地的去想象、去联想、去体验、去感受那种依依惜别的友情。
二、旋律的风格
声乐作品中的词作为一种情景的表现,自然是为曲调的抒情功能奠定基础的。词情是曲情的导向,而曲情又是词的深化和发展。词的喜怒哀乐引导着曲的走向,使乐曲的非确定性得到比较明确的情感基调,从而调动和发挥音乐特有的抒情功能去施展曲调的艺术魅力。
首先,音乐是表演艺术,一个歌唱者需要有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和体验作品感情的能力,并且会用歌声去表达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这是一个歌唱者应当具备的表现能力。歌唱者的表现能力是多种智慧、能力的综合:1、对音乐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及人物的思想感情、神态和事物的内涵有观察、分析、理解能力;2、对音乐语言、音乐表现手段所表现的感情有感受、体验和认识能力;3、善于运用歌唱的技能、技巧,把所理解的内容、感受的情感用歌声表现出来的表达能力。
其次,歌唱者在演唱之前,要结合曲调进行反复视唱,领悟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和声与伴奏的配置(包括歌曲伴奏所创造的气氛和形象)。在视唱过程中,对曲谱的每一结构(包括前奏、间奏、尾奏)、每一个提示(包括表情、速度、力度术语)都要做全面的了解,对歌曲有一个客观完整的形象,这就好像绘画之初有个轮廓一样。再创造阶段,就是歌唱者必须从纸页上的歌谱中跳出来,把从文字与音符中所获得的印象,经过歌唱者本人思想的反复领悟、不断体验而受到感动,并激发起内心真切感情的激荡。这样,歌谱就会被溶化,歌词与旋律才可能升华为歌唱者的乐思和音乐语言,从而在歌声中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来。
总之,旋律风格的把握决定演唱的效果。音乐是无形的时间艺术,所以歌唱者的文学修养会直接影响他对作品的理解和风格的把握。
三、艺术的处理
声乐艺术的特点在于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的情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是紧密交错的。声音、语言固然都很重要,但没有真情实感就不能感动人,不能感动人就不足称为艺术。“情之相通,美寓其中”。一件艺术作品是否能够达到强烈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就是艺术家能否在艺术作品中准确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是“美寓其中”的关键,只有把自己在生活中体验和感受到的真情实感倾注到他所塑造的形象中去,才可能创造出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
有了对歌曲的真情实感后,就应该对歌曲处理有一个全面的总体设想,这里包括整个歌曲的速度、力度、音量、音色、伴奏等等问题。在歌唱中特别要把握好艺术的对比性,如一首歌的叙述性和歌唱性的区别,一首歌曲中强弱、轻重的变化,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找到歌曲的高点(高潮处)和低点。一般来说要突出高点,一定要把低点放低,一定要有铺垫的过程,否则一个劲儿地强或一个劲儿地弱是达不到艺术效果的。
总之,一个麻木不仁的人、一个对“美”无动于衷的人、一个不容易激动和感动的人,是绝对学不好声乐这门艺术一样的,因为只有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到真正情感的表现。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1998年.上海音乐出版社.
[2]徐行效.声乐心理学.2003年.北京科学出版社
[3]郭声健.音乐教育论.2004年.湖南文艺出版社.
[4]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2004年.上海音乐出版社
[5]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199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6]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2002年.上海音乐出版社.
作者简介:林琳,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
[关键词]歌曲 歌唱 情感 声乐艺术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认识客观事物的同时,总是伴有各种不同的态度。当人们对客观事物抱有种种不同的态度而意识到自己在爱、恨,或悲伤、或欢乐时,这便是人的情感。
声乐艺术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有了优美的歌喉与清晰的咬字吐字表达,是不可能完成声乐艺术的创造任务的。唐代诗人白居易说:“乐者发于声,声者发于情”。可见,声乐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效果,取决于演唱者的情感表现,但要达到声情并茂,以声传情却很不容易。
当你拿到一首歌曲时,在歌唱的过程中想以情感人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歌词的内涵
声乐艺术是音乐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和文学语言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文学语言的帮助,声乐具有思想的细腻性和感情的确定性等特点,这是其它艺术所不及的。“言为心声”,语言本身就具有传达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功能,可以直接倾诉内心所体验到的每一种情感。歌唱者要善于将生活中的这种情感表达的自然方式,经过艺术的创造和适当夸张,恰如其分地运用到歌唱的语言表现中去,就能使歌声产生情感的艺术魅力。对于歌唱者来说,要做到“不唱无情之曲,不为无情之唱”,就必须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有了理解才可能感受,有了感受才可能有感而发、有感而唱、以情动人。因此,演唱好歌曲的前提是熟读歌词,弄清歌词表达的中心思想,再结合歌词的音节、声韵而有感情地进行朗诵,从中熟悉词句的韵律感。
所谓内涵,主要是指作品的内在含义即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内涵,是演唱的基础。拿到一首歌曲,应在歌词反复朗读中了解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特定环境和思想感情。对作品的理解越深,感受越深,在演唱时的表达则越纯真,越完美。分析作品时,应千方百计的使歌曲回复到原始自然状态(即当时的情景、时间、地点、人物等),找到歌曲中主人公的内心感受。因为歌唱者只有在自己内心视觉的银幕上创造出自己的一切想象,同时引发相应的情绪,并激起符合歌曲情绪的情感,才可能创造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鲜明的人物形象。
歌词是塑造歌曲艺术形象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它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段把歌曲的情感展现出来,从而使艺术形象更加鲜明、更加突出。例如:古曲《阳关三叠》,它是作曲家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又称《渭城曲》)而谱写的一首琴歌。这首歌的原词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但要真正理解它的含意,就必须逐字逐句的进行分析。这是一首作者送友人去边关服役的送别诗——清晨细雨蒙蒙,四围杨柳青青,景的渲染增添了“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的深情。“更尽一杯”把对友人的祝愿、关怀、嘱托、留恋,尽心倾注而出,待你出关之后没有故交挚友相随相伴了……这首诗在谱曲时,作曲家为了加深情感的抒发,除了增添一些词句外,又把全诗反复叠唱了三次。“三叠”曲调的变化、反复连续陈述,使送别之情更加沉郁而深切,充分表达了送别远行友人的诚挚情意。有了对词意的深刻理解,歌唱者还可以设身处地的去想象、去联想、去体验、去感受那种依依惜别的友情。
二、旋律的风格
声乐作品中的词作为一种情景的表现,自然是为曲调的抒情功能奠定基础的。词情是曲情的导向,而曲情又是词的深化和发展。词的喜怒哀乐引导着曲的走向,使乐曲的非确定性得到比较明确的情感基调,从而调动和发挥音乐特有的抒情功能去施展曲调的艺术魅力。
首先,音乐是表演艺术,一个歌唱者需要有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和体验作品感情的能力,并且会用歌声去表达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这是一个歌唱者应当具备的表现能力。歌唱者的表现能力是多种智慧、能力的综合:1、对音乐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及人物的思想感情、神态和事物的内涵有观察、分析、理解能力;2、对音乐语言、音乐表现手段所表现的感情有感受、体验和认识能力;3、善于运用歌唱的技能、技巧,把所理解的内容、感受的情感用歌声表现出来的表达能力。
其次,歌唱者在演唱之前,要结合曲调进行反复视唱,领悟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和声与伴奏的配置(包括歌曲伴奏所创造的气氛和形象)。在视唱过程中,对曲谱的每一结构(包括前奏、间奏、尾奏)、每一个提示(包括表情、速度、力度术语)都要做全面的了解,对歌曲有一个客观完整的形象,这就好像绘画之初有个轮廓一样。再创造阶段,就是歌唱者必须从纸页上的歌谱中跳出来,把从文字与音符中所获得的印象,经过歌唱者本人思想的反复领悟、不断体验而受到感动,并激发起内心真切感情的激荡。这样,歌谱就会被溶化,歌词与旋律才可能升华为歌唱者的乐思和音乐语言,从而在歌声中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来。
总之,旋律风格的把握决定演唱的效果。音乐是无形的时间艺术,所以歌唱者的文学修养会直接影响他对作品的理解和风格的把握。
三、艺术的处理
声乐艺术的特点在于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的情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是紧密交错的。声音、语言固然都很重要,但没有真情实感就不能感动人,不能感动人就不足称为艺术。“情之相通,美寓其中”。一件艺术作品是否能够达到强烈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就是艺术家能否在艺术作品中准确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是“美寓其中”的关键,只有把自己在生活中体验和感受到的真情实感倾注到他所塑造的形象中去,才可能创造出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
有了对歌曲的真情实感后,就应该对歌曲处理有一个全面的总体设想,这里包括整个歌曲的速度、力度、音量、音色、伴奏等等问题。在歌唱中特别要把握好艺术的对比性,如一首歌的叙述性和歌唱性的区别,一首歌曲中强弱、轻重的变化,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找到歌曲的高点(高潮处)和低点。一般来说要突出高点,一定要把低点放低,一定要有铺垫的过程,否则一个劲儿地强或一个劲儿地弱是达不到艺术效果的。
总之,一个麻木不仁的人、一个对“美”无动于衷的人、一个不容易激动和感动的人,是绝对学不好声乐这门艺术一样的,因为只有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到真正情感的表现。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1998年.上海音乐出版社.
[2]徐行效.声乐心理学.2003年.北京科学出版社
[3]郭声健.音乐教育论.2004年.湖南文艺出版社.
[4]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2004年.上海音乐出版社
[5]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199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6]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2002年.上海音乐出版社.
作者简介:林琳,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