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两条箴言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uru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为教育?教育究竟为何?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我发现,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现在我把我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共两点,不妨称之为教育的两条箴言。它们的确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可叹的是,人们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愿相信各种艰深复杂的谬误,忘掉了简单的常识。然而,依然朴实的心灵一定会感到,这些箴言多么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这个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阐发。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苏格拉底早已指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当时的智者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苏格拉底嘲笑道,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特别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的。人们即使承认了教育即生长,也一定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成就之类,仿佛不朝着这类目的努力,生长就没有了任何价值似的。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结果必然是压制生长,实际上仍是否定了教育即生长。生长本身没有价值吗?一个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难道不是既优秀又幸福的吗?就算用功利尺度广阔地而非狭隘地衡量,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不是更有希望获得真正意義的成功吗?而从整个社会的状况来看,正如罗素所指出的,一个由本性优秀的男女所组成的社会,肯定会比相反的情形好得多。
  二、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这是西塞罗的名言。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当然,这只是一种内在自由,但是,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自由,这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那些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才发生了伟大的作用。教育就应该为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如果只是为了适应现实,要教育做什么!
  (节选自《中国教育报》,题目为编者所加)
其他文献
集中识字,比较枯燥乏味,小学生注意力持久性差,因此识记效果较差。但是,当字、词、句在语言中流淌,在文章中跳跃的时候,就变得鲜活有动感。因此,我们识字教学也注重在“语境”中识字,有效、有序地促进学生的识字兴趣,增强识字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为了加强情报工作,英国组成了以数学家杜林为首的语言学家、人文学家、科学家和资料分析专家的密码破译工作团队,也叫做“40号房间”,用来破译德军的密码。破译密码靠数学家、科学家能够理解,但为什么要吸收语言学家、人文学家甚至文学家、作家呢?原来,文学家、作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具有不一样的创新思维,能从常理之外找到突破口。由此可见,具有创新素养是多么重要。  所谓的创新素养培育
意象,即寓“意”之“象”,是负载着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意象是诗歌构成的要素,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往往借助意象含蓄地表达出来,诗歌的美感也由此产生。面对一个个富有生命力的意象,读者会看见一幅图画、一个生活场景,体味到一种美妙的情愫,甚至产生直抵内心的共鸣,这就是意象带给我们的审美体验。以《诗经》为源头,中国诗人在一代代的创作过程中,通过不断地继承与创新,逐渐给一个个常见意象赋予了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
[摘 要:现今时代,对每个人健康评判的标准不仅包含身体器官方面,还包含心理健康方面。而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關注的重点内容只有体育教学训练技巧,针对学生心理健康,几乎没有涉足。基于此,本文从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良好体育习惯培养入手,对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发展进行教学引导,以期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关键词:初中体育:促进;心理健康]  初中学生身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成为了当今体育科学教学
我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手工业的历史。现代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主流观点是,人类揖别猿类是从打制第一块石制工具所体现的劳动开始的,而被打制出来的这第一块石制工具,就是人类的第一件手工业产品。  直到工业革命前,手工业一直是科技乃至生产力进步的主要推动者、承载者和传播者:农业生产的进步、商业活动半径的扩大、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军事实力的增强、文化内容的丰富、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强度的降低、居住
金华四中特级教师张震雷老师的一堂特级教师示范课《阿长与〈山海经〉》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匠心独运的教材处理,那行云流水的课堂教学流程,那朴实无华而又深沉厚重的教学风格,让我获益良多。会后本人细细思考:我们通常至少要用两课时才能完成教学的课文,张老师仅用一节课怎么就完成教学任务呢?我们用两节课解读文本也仅仅是蜻蜓点水,浅浅地滑行在文字的表面,而张老师用一节课解读文本却反而更透彻,更精准,到底有什么诀
什么是丛书?丛书就是把两种以上的书编在一起的书。这个名称来源于唐代陆龟蒙的文集《笠泽丛书》。他把自己的歌、诗、赋、颂、铭、记、传、序等各种体裁的作品编成一集,称之为“丛书”。后人则把不同的书编成一套书才称为丛书。宋代人王楙还把自己的杂著笔记称作《野客丛书》,实际上只是一种书。可见丛书这个名称的转义,是宋代以后的事。最早以丛书命名的,大概是明人程荣编的《汉魏丛书》,那是万历年间的事了。  然而,汇编
《泊船瓜洲》为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代表诗作之一,全诗为: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成为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这首诗创作于宋熙宁八年(1075)二月,此时正值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入京之时。本诗通过词类活用、颜色词的使用、意象的使用等手法,将作者的思乡之情描写得淋漓尽致。学习这首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审美和鉴赏能力。  一、 “绿”字的词类活用  
〔唐〕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题解  汉江,即汉水,在武汉流入长江。临眺,临江眺望。诗人从自己的印象和感觉着笔,渲染汉江壮阔浩淼和沿江山色似有似无,表现汉江汹涌奔腾的气势,好像展现一幅境界雄伟的水墨山水画。看到这如画风景,诗人也想与山翁一道,留在这里畅饮酣醉。  注释  楚塞:楚国的边塞。襄阳、荆门一带
一、绪论  初中生写作文有两难:一是没有东西可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是有东西却写不出来,文思阻塞、辞不达意。笔者认为,造成这两难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我们常说作文要言之有物,这个物,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贴近现实生活。学生的生活千差万别,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体验也各不相同,学生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认识现实的不足,才会真正有东西可写。二是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