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郑板桥书画的取法谈其艺术的得失

来源 :锦绣·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郑板桥的书法自谓“六分半书”,以乱石铺街法写成,强烈的视觉效果在当时二王书风统领的书坛,令人耳目一新。但这种一味追求情趣的格调,不免少了些书法传承千年而不变的庄严与隽永。郑氏的绘画以兰、竹、石著称,这是他洁身自好,托物言志的情怀。一丛疏兰,几竿瘦竹,高石嶙峋,这是板桥道人笔下的常物,但这份高傲的寄托在无限重复的范式中显得有些呆板和单薄。
  关键词:书法;绘画;取法;传承;俗格;神韵;审美
  在大写意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自明代徐渭的横空出世,使大写意走向成熟。在明清四百多年,出现了陈淳、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等面貌迥异、造诣极高的艺术大家。生活在清代的“扬州八怪”也因擅长大写意绘画而被载入美术史,这是一批活跃在扬州一带的文人画家,以其鲜明的艺术风格形成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其中颇具传奇色彩的郑板桥(原名郑燮)尤为突出。
  郑板桥的书法自谓“六分半书”,以乱石铺街法写成,强烈的视觉效果在当时二王书风统领的书坛,令人耳目一新。但这种一味追求情趣的格调,不免少了些书法传承千年而不变的庄严与隽永。郑氏的绘画以兰、竹、石著称,这是他洁身自好,托物言志的情怀。一丛疏兰,几竿瘦竹,高石嶙峋,这是板桥道人笔下的常物,但这份高傲的寄托在无限重复的范式中显得有些呆板和单薄。这既是他心中的写照,也成为其在艺术上难以突破的壁垒。而这矛盾的根源就是自我的思考与反观,思考在传统中如何更好地取法,发现与自己追求契合的语言。本文就郑板桥书画的取法来剖析其艺术的得与失。
  一、舍本猎奇,乏韵得姿
  中华文化重要的特征就是传承性,书画艺术最重临古,向前人学习是追根溯源、入门筑基的不二法门。郑板桥是乾隆进士,其学问修养自然高深。入仕后七年的知县经历,郑板桥勤政廉洁,赈济灾民,可官场的黑暗腐败令他心灰意冷,称病辞官,寓居扬州,卖画为生。这段经历看似与其书画无关,实则密切相关。理想与现实的挣扎,失意不失节的孤傲,这种不圆滑不世故表现为书画上与时风的格格不入。
  郑板桥在书法方面,几乎没留下一件临习传统经典的作品,这说明他没有对传统引起足够的重视。康有为评其书说:“乾隆之世,已厌旧学,冬心板桥,参用隶笔,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自清以来,帖学渐微,碑学兴起。郑板桥逐渐放弃了对二王和黄山谷传统正脉的学习,转向学习《瘗鹤铭》诸碑,猎奇好学本是好事,而于碑学,他也没有深入一家,研其精髓,只是将隶书笔法掺入书写,这种简单的聪明之举虽然形成了自己得意的“六分半书”,但这种怪,康有为指出了问题,是他想变而不知道怎么变得结果。摒弃古法的创造精神是可贵的,但他舍掉本源的怪书终究还是缺乏古法用笔的神韵,只留下字在纸上出其不意的形姿。
  二、字融画意,相怪格低
  《易经》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郑板桥在书法上的取法使他不能成为大师的主要原因,那么,他的绘画,同样因相同的观念而不能开宗立派。板桥字体最他的特点是各体杂糅,主要将隶书结体和笔法与行草书融为一体,这是他独特的创造。回溯书法史,历代大家虽风格显著,但书体纯粹,真草隶篆各体分明。郑板桥则别出心裁,尝试将各体熔铸一炉,将字在结体上进行大胆夸张,或扁或长,忽大忽小,尤其将画兰竹笔法掺入其中,颇具意趣,这种字融画意的“革新”,成就了相貌古怪的“板桥体”,却降低了审美的格调。这使得中国书法倡导的“千古不易”的笔法和“气韵生动”的审美,在“板桥体”中难以扑捉。
  板桥道人的绘画,沿袭了徐渭大写意的体式与精神。终日石为伴,一生写兰竹。这种借物壮怀,寄情水墨的方式是典型的文人生活,他笔下的兰竹怪石清雅峻拔,秀逸洒脱。尤其画竹颇得心法,著名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三段论,是他对绘画理论重要的贡献。以他的墨竹为例,与不同时代的大家试做比较,宋苏东坡爱竹画竹,一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道出了对竹子气节的倾慕,他的墨竹、朱竹俊美脱俗,坚韧挺节;明代徐渭笔下的竹与他其它作品一样,水墨淋漓,酣畅至极;而晚于板桥的吴昌硕画竹,风樯阵馬,掷笔有声。此时,再看郑板桥之瘦竹,似乎缺了一点东坡的从容,少了一点徐渭的忘我,也不及缶翁那样苍辣。
  三、艺卓三绝,赢在道心
  艺术的魅力在于实践者如痴如醉的钻研其中而佳作迭出,板桥道人于诗书画方面的勤奋耕耘终成其一身三绝的卓然成就。板桥擅诗,其书法往往皆是自家诗文,绘画落款也是下笔成诗,抑或画论、随笔每题必佳。其中在《兰竹石图》中题曰:“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此段款识可谓板桥道人在诗书画学习上不囿传统,张扬个性的艺术主张。
  艺术的成功不光需要勤勉的自觉和创新的勇气,心性的磨砺和气格的升华才能是艺术不竭的源泉。板桥的一生充满传奇,洁身自好的高雅必然放弃贪腐的官场,“难得糊涂”的处世哲学成为大多数中国人亲近的格言,生活中,看懂世道人心,才会不较真、不纠结、不抱怨,在放下后自我反省,重塑自己。板桥道人的“吃亏是福”也是对现实生活深刻的领悟,书画之外,功在平常。其大量诗文的忧国忧民,莫不体现出一个纯粹文人的正道之光与大道之爱。
  结语
  艺术需要个性的表达,但能与天地人融通的宣泄,一定是大写意绘画的至高境界。郑板桥画竹的独创与心得,为后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其惯用的细笔瘦竹,谨严的竹叶笔致,总让人感觉内心紧收,不曾放旷,力单气薄,失之快意。诚然,其鲜明的艺术风格,曾拥用大批的追随者。然而以画谋生的窘迫不免要迎合藏者的口味,无奈在笔墨的重复范式中保持不变,这种迎合与重复终究落入俗格,影响了其绘画的进一步思考与反观。艺术贵在创新,而创新却要建立在对传统扎实的积累之上。取法的高低决定发展的高度,郑板桥在人生上是失意的,在艺术上是成功的,然而公正的历史观也只能把他列入“扬州八怪”的范筹,却不能跻身大师的行列。书画是一门永留遗憾的学问。郑板桥在书画上的得失,作为主体很难摆脱自己的格局,但我们在欣赏的同时,抱着一种批判的精神是对当下的一份参照和警示。
  参考文献
  [1]王家诚.郑板桥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2]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张琦(1974-),男,汉族,新疆乌鲁木齐市,目前职称:国家二级美术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书画。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我国城市的建筑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并且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在城市需求不断增加的同时,城市建筑的相关设备的利用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并且建筑设备的安装对于整个建筑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在目前的建筑设备的安装过程中,存在很多的质量问题,这给建筑的质量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本文主要针对的就是建筑设备中的安装的质量问题以及预防的措施进行的一些的讨论。  关键
期刊
摘 要:现如今,我国社会经济水平显著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与此同时,人们对于室内环境的追求也不断提高,然而由于我国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起步较晚,对于艺术的理解较为传统。室内艺术设计不仅仅是平面设计,同样包含了环境设计和空间设计,如何实现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已经成了该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出发,对其今后的发展进行了论述。  关
期刊
设计说明:作品运用祥云、古代纹理图案和大量装饰元素,采用平面黑白灰的构成,装饰绘画的形式,运用四方联的方式,视觉中心采用圆环及五个叶子,生动形象的表达出主题德学五进的深刻意义。  作者简介:  谢良森(1998-),男,汉族,籍贯:广东梅州人,广州工商学院美术设计系,18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指導老师:刘晓瑜
期刊
设计说明:游目骋怀,出处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游目:远眺;骋怀:放开胸怀,往远处想。纵目四望,开阔心胸。  作者简介:  杨世发(1998-),男,汉族,籍贯:广东湛江,广州工商學院美术设计系,17级在读本科生,专业:视觉传达设计,研究方向:书法。  指导老师:刘晓瑜 魏晓霞
期刊
摘 要:延边黄牛作为延边地区特色肉牛品种,也是国家资源保护品种之一,其经济开发价值对于延边州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从品种、区域环境、产业集群、品牌建设四个方面阐述延边黄牛区域品牌的发展优势。  关键词:延边黄牛;产业集群;区域品牌  长久以来,延边黄牛一直受到延边地区及很多钟爱牛肉的消费者的广泛青睐。为了满足消费者对于农产品从吃饱到吃好再到绿色健康甚至个性化饮食的需求转变,延边黄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
期刊
摘 要:广场舞具有的艺术价值值得被肯定,在开展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将广场舞融入其中,使其能够服务于文化建设,提高其整体价值。  关键词:广场舞;文化现象;舞蹈活动组织  引言  从某个层面上来说,广场舞已经成为了全民健身活动,席卷了全国上下的各个地区,发展趋势十分猛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到这项运动当中来。也正因为这样,广场舞也开始成为了一种全国性的文化现象。大部分中老年人利用广场舞表达自
期刊
摘 要:随着5G时代的到来,集团在大数据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大数据云计算作为一个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技术手段,大数据分析在未来将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报社作为传统的纸媒行业,这两天在高新技术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随着大数据的优势日益显现,集团已经开始加大对于大数据的投入,并且已经应用到了很多的专题中,并且取得了显著地效果,未来集团媒体大数据的发展还有着很长的路要走,所以需要对集团媒体大
期刊
摘 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提起中华传统文化,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诗词歌赋,但中华传统文化并不局限于此,是对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文化与社会现象的一种描述,其发展过程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表现形式不仅能包含语言,还有民俗、节日等,中华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在每个角落渗透,对于国家与人民而言,中华传统文化是最宝贵的财富。为保证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国家与相关学者,应有针
期刊
摘 要:中国民族音乐是我国文化的精华体现,其积淀了我国5000年的历史文化,因此具备着非常丰富的传统色彩。中国民族音乐就像我国文化的其它成分一样,能够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美感特征以及思想情感充分的呈现出来,这样会使得听众在对其进行欣赏时,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本文对中国民族音乐审美趣味进行探究,从民族音乐的内涵以及审美理念出发来对其审美趣味进行探究,希望通过文章的论述可以为相关工作者的
期刊
设计说明:画面通过游戏的趣味性来提醒人们,消除垃圾时间紧迫。  作者简介:  龙锦艺(1999-),男,汉族,籍貫:广东,广州工商学院美术设计系,17级在读本科生,专业:视觉传达设计,研究方向:海报设计.  指导老师:刘晓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