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对于中國艺术品市场来说无疑是非同寻常的一年。从对春拍创造天价记录的热议,到对市场未来行情的争议,再到行业内幕揭露后的非议,注定要载入中國艺术品市场发展史册。在热闹非凡、众说纷纭、是非孰过的当今艺术品市场里,各方参与者该何去何从,艺术品市场的规范和繁荣该何去何从?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刊发系列文章,深入报导艺术品市场焦点话题,敬请读者关注。
背景连结:
春拍纪录
保利,总成交额61.3亿元,刷新了中國艺术品拍卖单场成交世界纪录。
中國嘉德,总成交额53.23亿元,达2010年全年成交额的70%,拍出4个世界纪录。
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4.225亿元成交,创造了中國近现代书画新纪录。
吴冠中《狮子林》,1.15亿元成交,刷新了中國现当代书画的纪录。
媒体揭幕
2011年3•15晚会现场,记者通过暗访揭露了拍卖公司鉴定黑幕,记者从地摊上200、300元买来的东西,只要付钱就可以随意开具鉴定证书。鉴定黑幕引发行业信任危机。
最初,网民“网络小丑星”在雅昌艺术网发表题为《XXX的画为何能拍4亿多?》的帖子,称当前艺术品拍卖市场赝品泛滥、陷阱多多、监管缺失,天价成交额频现的背后不排除有人为炒作的可能。
6月7日,新华社中國网事记者深入探访,并发表文章质疑拍卖额与所交税对不上账:屡创拍卖“天价”的拍卖行涉嫌偷漏税和虚报成交额。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6月9日,新华社再次发表题为“中拍协:保利、嘉德、翰海、匡时有违规问题”的文章,称中國拍卖行业协会认为报导中涉及“虚假鉴定”“拍前收取费用”“信息披露不透明”“相关数据发布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存在,中拍协将组织全行业开展自查自纠。6月10日,中國拍卖行业协会召开媒体见面会,发布《中國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自律公约》,内容包括:不于拍卖前向委托人收取任何费用,不知假拍假,不以任何形式对拍卖标的进行虚假宣传,坚决杜绝假拍行为等等。……
热议创造天价的艺术品交易?
2011年春拍现场,的确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这个春天里,伴随着拍卖锤的落下,每场爆出的天价艺术品和巨额成交额,犹如一场场比赛时刻刷新着记录,创造着艺术品交易新的神话,再一次用“价格”的形式向全世界证明中國历史文化瑰宝的魅力和艺术品市场的繁荣景象。
高档艺术品的价格疯长和投资欲望高涨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徐悲鸿《巴人汲水图》和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可以见证艺术品投资与收益的传奇故事,前幅作品在2010年拍出了1.71亿元的天价,强力推进中國艺术品市场进入“亿元时代”,这幅作品从1999年第一次上拍成交价格的132万元,到2010年第三次上拍斩获的1.71亿元,短短的11年价钱上翻了100多倍。而后幅作品的送拍人刘益谦从当初接手不到2000万元,到此次出手净赚3.5亿元,一举创造了中國近现代书画的新纪录,再续艺术品投资传奇。
近年来,艺术品价格一路高歌猛进,年年创新高,与投资主体密切相关。一大批有经济实力的投资公司、艺术基金和房地产商等十分看好当前艺术品市场的潜力和前景,纷纷投入重金转战这一有着高收益率的新产业,也导致了艺术品价格节节攀升。
相比之下,收藏个体的经济实力无与伦比,在交易市场尤其是顶级拍卖会上,绝大多数的人们也只能望“价”兴叹了。艺术品市场已经迎来了一个新时代,艺术品投资已代替传统意义上的收藏,资本与艺术品的对接,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艺术品投资和收藏是两个概念,投资的目的是增值,主要关注艺术品的艺术创造性和独一性、不可复制性,因为稀缺的东西本身就值钱,更何况是艺术品。而收藏就是爱好了,只收藏自己喜欢的,利益不是主要目的,一个真正的收藏家是需要很高境界的。”一位著名的古董商人分析了投资和收藏的区别。
争议喜忧参半的市场行情?
盛世的古董,乱世的黄金。艺术品市场的兴衰折射的是一个國家和时代的发展轨迹。
经济的高速发展、國力的不断提升、百姓的日益富足以及对文化艺术和艺术家的尊重等综合因素,引发了收藏热潮和艺术品市场的繁荣。
经济学家分析,一个國家和地区的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之后,艺术品投资收藏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并成为继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之后的第三大投资领域。2010年我國人均GDP达到4371美元,艺术品市场成交额达169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5倍。从今年春拍行情看,2011年完全有望再创新高。
不过,艺术品市场泡沫论,也引发了整个行业的不安,堪忧市场前景。一方面,拍卖会上频频创造的天价艺术品,让人们担忧价格虚高,经不起市场和时间的考验;另一方面,极少数天价艺术品之外的中、低端艺术品的价格并没有得到大幅度的上扬,而这些处于金字塔中低部分的艺术品往往才是市场的基石和发展的基础。此外,一向只买不卖的大藏家刘益谦选择在今年出售他的珍藏,尤伦斯夫妇也于年初大量抛售其藏品,大藏家们的异样举动给人们带来了众多猜想。
对此,中國拍卖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凤海表示,今年春拍呈现的井喷现象,是再正常不过了。长久以来,因为历史原因,中國文物艺术品欠账太多,现在只是把历史的欠账补回来了而已。中國优秀艺术品价值不比西方艺术品低,但价格一直比它们低,目前拍卖行业的火爆可以看作是价位的回归。甚至预测,那些拍出天价的艺术品依然还有价格上涨的空间。当然,如果有的人将拍卖行业当成投机的乐园,市场也有被急功近利之人搞乱的危险。
非议引发信任危机的行业黑幕?
今年3.15,央视对艺术品鉴定黑幕进行了曝光,紧接着,新华社对拍卖公司内幕进行了报导。一时间,艺术品市场被推向了风口浪尖,伴随而来的是一片质疑声,并由此引发了对鉴定、拍卖乃至整个行业的信任危机。
揭露行业内幕是媒体的职责,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如同食品安全、医疗卫生,任何行业都存在欠规范和所谓的“潜规则”。媒体的监督、市场的洗牌、法律法规的健全,都会促进和规范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艺术品份额化交易就是一个典型,第一个吃螃蟹的天津文交所在2011年的春天也备受非议,人们对上市艺术品的估价以及交易规则、人为炒作、谁来接盘、谁来监管等等问题,都提出了质疑声。经过数月的整治、规范,艺术品份额化交易形势看好,被称之为是“实现艺术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有效对接,是一个革命性的创新”。日前,湖南成立了全國第6个艺术品交易所,厦门、大连、北京、陕西等地也正在积极酝酿筹备自己的文交所。
针对媒体的披露,中國拍卖协会已向社会正式发布《中國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自律公约》,重点对违规收费、知假拍假、虚假宣传等方面进行严格规范与自律。此外,工商等主管部门也展开了调查,研究实施对拍卖行业的监管措施。
然而,行业黑幕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这个“全民淘宝”的时代,承载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民族瑰宝已经演变为写上高价卷标的交易品,对艺术品本身具有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忽略,完全的利益驱动和急功近利、发财暴富的投机心理,成为导致行业黑幕发生的内在原因。这一点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反省!
鉴定与鉴赏 市场规范发展的必修课!
艺术品市场研究专家西沐研究员对中國艺术品市场给予了这样定义:“由中國艺术品的需求方(投资、收藏及其购买者)与中國艺术品的供应方(销售者、画廊、拍卖行)共同运作,形成了具体的微观层面的中國艺术品交易市场,而中國艺术品的生产、消费、流通、管理及环境等关联运作形成了宏观层面的中國艺术品市场。”
可以说,需求方是艺术品市场的一个主体,也是市场埋单者,他们的参与心态、行为以及自身的知识素养,影响或制约着整个艺术品市场的规范和繁荣。
艺术市场评论家牟建平分析,“许多投机性资本涌入拍卖市场,想在这个市场中分一杯羹,让手中的资金保值增值,但他们并不具备基本的收藏常识和鉴别眼光,大批的赝品被这些新入场的投资新人接了盘,也就不足为奇了。”
“盲目投资搞收藏,倾家荡产收回了满屋子假货、赝品,交了学费还不反省,还执着地认为自己的收藏是真品,甚至还著书立说来求证。在这个艺术品市场的舞台里到处上演着‘皇帝新装’的故事。”一位资深文物专家无奈地形容当前民间收藏的窘况。“艺术品鉴定和鉴赏,是投资者和收藏者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促进整个艺术品行业规范发展的必修课。”
纵观当前艺术品市场,拍卖会上演的天价神话刺激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也触动了所有参与者的神经,伴随着悸动和兴奋,浮躁和投机也如影随形。作为市场的埋单者,藏家们更应冷静面对、不断修炼,千万不要让投机心态蒙蔽了双眼,更要不断积累艺术品鉴定和鉴赏的知识和水平,使自己能够雾里辨真伪、花前识高下。
背景连结:
春拍纪录
保利,总成交额61.3亿元,刷新了中國艺术品拍卖单场成交世界纪录。
中國嘉德,总成交额53.23亿元,达2010年全年成交额的70%,拍出4个世界纪录。
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4.225亿元成交,创造了中國近现代书画新纪录。
吴冠中《狮子林》,1.15亿元成交,刷新了中國现当代书画的纪录。
媒体揭幕
2011年3•15晚会现场,记者通过暗访揭露了拍卖公司鉴定黑幕,记者从地摊上200、300元买来的东西,只要付钱就可以随意开具鉴定证书。鉴定黑幕引发行业信任危机。
最初,网民“网络小丑星”在雅昌艺术网发表题为《XXX的画为何能拍4亿多?》的帖子,称当前艺术品拍卖市场赝品泛滥、陷阱多多、监管缺失,天价成交额频现的背后不排除有人为炒作的可能。
6月7日,新华社中國网事记者深入探访,并发表文章质疑拍卖额与所交税对不上账:屡创拍卖“天价”的拍卖行涉嫌偷漏税和虚报成交额。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6月9日,新华社再次发表题为“中拍协:保利、嘉德、翰海、匡时有违规问题”的文章,称中國拍卖行业协会认为报导中涉及“虚假鉴定”“拍前收取费用”“信息披露不透明”“相关数据发布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存在,中拍协将组织全行业开展自查自纠。6月10日,中國拍卖行业协会召开媒体见面会,发布《中國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自律公约》,内容包括:不于拍卖前向委托人收取任何费用,不知假拍假,不以任何形式对拍卖标的进行虚假宣传,坚决杜绝假拍行为等等。……
热议创造天价的艺术品交易?
2011年春拍现场,的确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这个春天里,伴随着拍卖锤的落下,每场爆出的天价艺术品和巨额成交额,犹如一场场比赛时刻刷新着记录,创造着艺术品交易新的神话,再一次用“价格”的形式向全世界证明中國历史文化瑰宝的魅力和艺术品市场的繁荣景象。
高档艺术品的价格疯长和投资欲望高涨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徐悲鸿《巴人汲水图》和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可以见证艺术品投资与收益的传奇故事,前幅作品在2010年拍出了1.71亿元的天价,强力推进中國艺术品市场进入“亿元时代”,这幅作品从1999年第一次上拍成交价格的132万元,到2010年第三次上拍斩获的1.71亿元,短短的11年价钱上翻了100多倍。而后幅作品的送拍人刘益谦从当初接手不到2000万元,到此次出手净赚3.5亿元,一举创造了中國近现代书画的新纪录,再续艺术品投资传奇。
近年来,艺术品价格一路高歌猛进,年年创新高,与投资主体密切相关。一大批有经济实力的投资公司、艺术基金和房地产商等十分看好当前艺术品市场的潜力和前景,纷纷投入重金转战这一有着高收益率的新产业,也导致了艺术品价格节节攀升。
相比之下,收藏个体的经济实力无与伦比,在交易市场尤其是顶级拍卖会上,绝大多数的人们也只能望“价”兴叹了。艺术品市场已经迎来了一个新时代,艺术品投资已代替传统意义上的收藏,资本与艺术品的对接,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艺术品投资和收藏是两个概念,投资的目的是增值,主要关注艺术品的艺术创造性和独一性、不可复制性,因为稀缺的东西本身就值钱,更何况是艺术品。而收藏就是爱好了,只收藏自己喜欢的,利益不是主要目的,一个真正的收藏家是需要很高境界的。”一位著名的古董商人分析了投资和收藏的区别。
争议喜忧参半的市场行情?
盛世的古董,乱世的黄金。艺术品市场的兴衰折射的是一个國家和时代的发展轨迹。
经济的高速发展、國力的不断提升、百姓的日益富足以及对文化艺术和艺术家的尊重等综合因素,引发了收藏热潮和艺术品市场的繁荣。
经济学家分析,一个國家和地区的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之后,艺术品投资收藏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并成为继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之后的第三大投资领域。2010年我國人均GDP达到4371美元,艺术品市场成交额达169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5倍。从今年春拍行情看,2011年完全有望再创新高。
不过,艺术品市场泡沫论,也引发了整个行业的不安,堪忧市场前景。一方面,拍卖会上频频创造的天价艺术品,让人们担忧价格虚高,经不起市场和时间的考验;另一方面,极少数天价艺术品之外的中、低端艺术品的价格并没有得到大幅度的上扬,而这些处于金字塔中低部分的艺术品往往才是市场的基石和发展的基础。此外,一向只买不卖的大藏家刘益谦选择在今年出售他的珍藏,尤伦斯夫妇也于年初大量抛售其藏品,大藏家们的异样举动给人们带来了众多猜想。
对此,中國拍卖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凤海表示,今年春拍呈现的井喷现象,是再正常不过了。长久以来,因为历史原因,中國文物艺术品欠账太多,现在只是把历史的欠账补回来了而已。中國优秀艺术品价值不比西方艺术品低,但价格一直比它们低,目前拍卖行业的火爆可以看作是价位的回归。甚至预测,那些拍出天价的艺术品依然还有价格上涨的空间。当然,如果有的人将拍卖行业当成投机的乐园,市场也有被急功近利之人搞乱的危险。
非议引发信任危机的行业黑幕?
今年3.15,央视对艺术品鉴定黑幕进行了曝光,紧接着,新华社对拍卖公司内幕进行了报导。一时间,艺术品市场被推向了风口浪尖,伴随而来的是一片质疑声,并由此引发了对鉴定、拍卖乃至整个行业的信任危机。
揭露行业内幕是媒体的职责,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如同食品安全、医疗卫生,任何行业都存在欠规范和所谓的“潜规则”。媒体的监督、市场的洗牌、法律法规的健全,都会促进和规范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艺术品份额化交易就是一个典型,第一个吃螃蟹的天津文交所在2011年的春天也备受非议,人们对上市艺术品的估价以及交易规则、人为炒作、谁来接盘、谁来监管等等问题,都提出了质疑声。经过数月的整治、规范,艺术品份额化交易形势看好,被称之为是“实现艺术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有效对接,是一个革命性的创新”。日前,湖南成立了全國第6个艺术品交易所,厦门、大连、北京、陕西等地也正在积极酝酿筹备自己的文交所。
针对媒体的披露,中國拍卖协会已向社会正式发布《中國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自律公约》,重点对违规收费、知假拍假、虚假宣传等方面进行严格规范与自律。此外,工商等主管部门也展开了调查,研究实施对拍卖行业的监管措施。
然而,行业黑幕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这个“全民淘宝”的时代,承载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民族瑰宝已经演变为写上高价卷标的交易品,对艺术品本身具有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忽略,完全的利益驱动和急功近利、发财暴富的投机心理,成为导致行业黑幕发生的内在原因。这一点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反省!
鉴定与鉴赏 市场规范发展的必修课!
艺术品市场研究专家西沐研究员对中國艺术品市场给予了这样定义:“由中國艺术品的需求方(投资、收藏及其购买者)与中國艺术品的供应方(销售者、画廊、拍卖行)共同运作,形成了具体的微观层面的中國艺术品交易市场,而中國艺术品的生产、消费、流通、管理及环境等关联运作形成了宏观层面的中國艺术品市场。”
可以说,需求方是艺术品市场的一个主体,也是市场埋单者,他们的参与心态、行为以及自身的知识素养,影响或制约着整个艺术品市场的规范和繁荣。
艺术市场评论家牟建平分析,“许多投机性资本涌入拍卖市场,想在这个市场中分一杯羹,让手中的资金保值增值,但他们并不具备基本的收藏常识和鉴别眼光,大批的赝品被这些新入场的投资新人接了盘,也就不足为奇了。”
“盲目投资搞收藏,倾家荡产收回了满屋子假货、赝品,交了学费还不反省,还执着地认为自己的收藏是真品,甚至还著书立说来求证。在这个艺术品市场的舞台里到处上演着‘皇帝新装’的故事。”一位资深文物专家无奈地形容当前民间收藏的窘况。“艺术品鉴定和鉴赏,是投资者和收藏者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促进整个艺术品行业规范发展的必修课。”
纵观当前艺术品市场,拍卖会上演的天价神话刺激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也触动了所有参与者的神经,伴随着悸动和兴奋,浮躁和投机也如影随形。作为市场的埋单者,藏家们更应冷静面对、不断修炼,千万不要让投机心态蒙蔽了双眼,更要不断积累艺术品鉴定和鉴赏的知识和水平,使自己能够雾里辨真伪、花前识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