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原的春天,如期而至。在绿柳吐芽、百花绽放的季节,西藏迎来了民主改革60周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党在西藏工作的历史经验,不断丰富、发展、完善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创造性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对西藏社会稳定、边境建设、生态保护、民族团结等工作作出新部署,把西藏在党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提升到了新高度,开启了党中央治边稳藏富民新实践。
阳光洒满雪域高原,辉耀苍穹,普照大地。如今,西藏正以新的姿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雪域篇章。
新部署——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把西藏工作提升到新高度
滚滚雅鲁藏布江奔腾不息,滋养着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雄伟的布达拉宫傲然挺立,见证着雪域高原六十载沧桑巨变。
回顾西藏民主改革60年发展,党中央在推动西藏发展稳定、造福西藏各族人民的历史进程中,为经略西藏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探索实践形成党的治藏方略,为西藏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稳定、民生持续改善提供了根本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心系西藏各族人民,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西藏发展稳定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创造性提出了治边稳藏的重要论述,开辟了党治藏方略的新时代。
“请转达我对大家的祝福,扎西德勒!”
2013年3月9日,正值全国两会期间,北京人民大会堂西藏厅,洋溢着喜庆、热烈的气氛。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接过藏族代表送上的哈达,向在场所有代表祝愿吉祥。
“西藏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在党和国家战略全局中居于重要地位。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
这坚定有力的十个字,科学阐释了治国、治边、稳藏的内在关系,集中了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推动西藏发展稳定的共同智慧,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藏方略的创造性发展。
站在“治国”高度看待“治边”,立足“治边”视角看待“稳藏”,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对西藏地位和治藏方略的战略思考,把西藏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对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布局。
战略谋全局,方略谋长远。习近平总书记对治藏方略有着深入的思考:
2015年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进一步推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工作。会议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西藏工作,必须坚持党的治藏方略。
2015年8月24日至25日,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将党的治藏方略概括为“六个必须”: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必须坚持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
——必须牢牢把握西藏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对达赖集团斗争的方针政策不动摇;
——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必须把中央关心、全国支援同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紧密结合起来,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做好西藏工作;
——必须加强各级党组织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巩固党在西藏的执政基础。
这“六个必须”,是新时期西藏工作的定盘星、指南针,标志着我们党对西藏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高度。
举旗定向,风正帆悬。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等,就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统战工作、宗教工作、扶贫工作、生态工作作出新部署新安排,更为西藏有针对性地做好民族地区工作指明了方向,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治藏方略的内涵。
2015年8月,中央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推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赋予了西藏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政策和重大项目的意见》等,安排建设项目189个,总投资6576亿元,从保障改善民生、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健全基础设施体系、夯实社会稳定基础等方面统筹安排,为推进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保障。
溪流汇成大海,垒石堆成高山。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巨大支持和务实举措,给西藏插上腾飞的翅膀,使西藏迎来了前所未有、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新举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情系西藏各族人民,推动西藏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2017年10月28日,是卓嘎、央宗姐妹永远铭记的日子,也是所有玉麦人终生难忘的时刻。
习近平总书记在百忙之中给西藏隆子县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回信。总书记在信中说:
“在海拔3600多米、每年大雪封山半年多的边境高原上,你们父女两代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守护着祖国的领土,这种精神令人钦佩。”
“有国才能有家,没有国境的安宁,就没有万家的平安。”
“希望你们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进了家门,他走进厨房,点燃沼气灶,了解农村沼气使用情况;在客厅里,他喝着酥油茶,和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亲切交谈……”当时的情景,格桑旺久仍历历在目。
“巴吉村的发展变化是林芝乃至整个西藏60年巨变的一个缩影。”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如今,巴吉村致富门路越来越广,201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022万元,人均纯收入25729元,向着蒸蒸日上的全面小康阔步迈进。
巴吉村的村民们更满怀着对这位特殊客人的尊敬与爱戴。格桑旺久说:“村民们始终不忘总书记提出的‘坚定不移跟党走,共同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的要求,期盼能和他再见面!”
涓涓细流,汇成江河。
西藏自治区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奋发有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怀下,在党的治藏方略正确指引下,策马扬鞭,阔步向前,在雪域高原奏响发展进步的壮丽凯歌。
——守护好边疆的一草一木。
蜿蜒流淌的如许藏布江,跨越海拔约4000米的山谷,穿过楚松村,这座被称为西藏最难抵达的村庄之一。
欧珠加措的家就在这里,70岁的他一直生活在这个“雪域孤岛”。
欧珠加措放弃了一次次搬出大山的机会。他说:“这里很苦,但这里是我们的国土,需要我们来守护。”
推开崭新的家门,太阳能烧水壶正“噗噗”地在院子里冒着热气,白色的墙壁,暗红色的房顶,透明的玻璃阳光棚,安全舒适,暖意融融。
“这得益于国家实施边境小康示范村项目,政府不仅帮我们盖房子,还发放边民补贴。”欧珠加措满意地说,“我们安心守边的信心更足了。”
2018年以來,西藏大力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组织实施边境小康村公路项目181个,建设里程2534公里,一、二线边民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3700元和3500元,边境地区群众生活大幅改善,广大边民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守护国境的安宁和万家的平安。
——构建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
“实现西藏和四省藏区长治久安,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西藏安定祥和、人民安居乐业,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牵挂,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切身利益所在,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积极构建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始终把维护稳定工作放在第一位,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努力建设平安西藏,创新开展网格化管理、便民警务站、干部驻村驻寺、双联户等工作,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8年西藏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9%以上。
——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过去5年,西藏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累计投入资金11.68亿元,完成沙化土地治理32万公顷,沙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沙区生态环境逐步改善,雅鲁藏布江两岸多地树木成林,“绿色长廊”正不断延伸。
2017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推进国土绿化的决定》。近两年来,西藏已消除“无树村”863个、“无树户”8万余户。
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切实贯彻党中央提出的“要把西藏建设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精神,狠抓美丽西藏建设,全区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面积超过8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70%。全区建立了47个各类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近4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脱贫攻坚是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民生工程。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西藏打造“专项扶贫、行业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援藏扶贫”的“五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确保扶贫工作覆盖到所有贫困地区,扶贫成果惠及所有贫困人口。
截至2018年底,西藏累计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6万人,目前已实现47.8万人脱贫,55个县(区)摘帽,贫困发生率由五年前的35.2%下降到8%以下。西藏自治区政府提出,2019年将基本消除绝对贫困。
——着力创建民族团结模范区。
201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中央代表团带来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深切期望。
正是这一年,格桑旺久又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
9月30日,13名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受邀来到北京参加国庆活动。在人民大会堂新疆厅内,格桑旺久和其他代表兴奋地围拢到习近平总书记身旁,介绍家乡变化和自己的生活、工作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同他们一一握手、亲切交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民族大家的梦,也是我们各民族自己的梦。中国共产党就是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着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情真意切,催人奋进。
300多万西藏人民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不断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自治区每年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评选表彰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将每年9月设立为全区“民族团结月”,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召开不同民族通婚家庭代表座谈会,倡导在全社会形成鼓励、支持不同民族间通婚的浓厚氛围……
如今,“民族团结”已经成为西藏各族群众的共同自觉,民族团结之花在雪域高原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富民兴藏,就是要把增进各族群众福祉作为兴藏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民族团结和民生改善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让各族群众更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鼓舞了西藏干部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士气。
2018年,西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77.63亿元,同比增长9.1%,增速位居全国第一。
2018年,西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797元和11450元,分别增长10.2%和10.8%。
数字无言,彰显巨变。
进入新时代的西藏,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持续稳定,生态环境良好,各项事业处在历史最好时期,正阔步向着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昂扬奋进。
(新华社拉萨3月27日讯,作者均为新华社记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党在西藏工作的历史经验,不断丰富、发展、完善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创造性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对西藏社会稳定、边境建设、生态保护、民族团结等工作作出新部署,把西藏在党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提升到了新高度,开启了党中央治边稳藏富民新实践。
阳光洒满雪域高原,辉耀苍穹,普照大地。如今,西藏正以新的姿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雪域篇章。
新部署——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把西藏工作提升到新高度
滚滚雅鲁藏布江奔腾不息,滋养着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雄伟的布达拉宫傲然挺立,见证着雪域高原六十载沧桑巨变。
回顾西藏民主改革60年发展,党中央在推动西藏发展稳定、造福西藏各族人民的历史进程中,为经略西藏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探索实践形成党的治藏方略,为西藏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稳定、民生持续改善提供了根本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心系西藏各族人民,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西藏发展稳定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创造性提出了治边稳藏的重要论述,开辟了党治藏方略的新时代。
“请转达我对大家的祝福,扎西德勒!”
2013年3月9日,正值全国两会期间,北京人民大会堂西藏厅,洋溢着喜庆、热烈的气氛。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接过藏族代表送上的哈达,向在场所有代表祝愿吉祥。
“西藏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在党和国家战略全局中居于重要地位。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
这坚定有力的十个字,科学阐释了治国、治边、稳藏的内在关系,集中了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推动西藏发展稳定的共同智慧,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藏方略的创造性发展。
站在“治国”高度看待“治边”,立足“治边”视角看待“稳藏”,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对西藏地位和治藏方略的战略思考,把西藏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对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布局。
战略谋全局,方略谋长远。习近平总书记对治藏方略有着深入的思考:
2015年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进一步推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工作。会议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西藏工作,必须坚持党的治藏方略。
2015年8月24日至25日,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将党的治藏方略概括为“六个必须”: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必须坚持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
——必须牢牢把握西藏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对达赖集团斗争的方针政策不动摇;
——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必须把中央关心、全国支援同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紧密结合起来,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做好西藏工作;
——必须加强各级党组织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巩固党在西藏的执政基础。
这“六个必须”,是新时期西藏工作的定盘星、指南针,标志着我们党对西藏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高度。
举旗定向,风正帆悬。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等,就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统战工作、宗教工作、扶贫工作、生态工作作出新部署新安排,更为西藏有针对性地做好民族地区工作指明了方向,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治藏方略的内涵。
2015年8月,中央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推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赋予了西藏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政策和重大项目的意见》等,安排建设项目189个,总投资6576亿元,从保障改善民生、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健全基础设施体系、夯实社会稳定基础等方面统筹安排,为推进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保障。
溪流汇成大海,垒石堆成高山。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巨大支持和务实举措,给西藏插上腾飞的翅膀,使西藏迎来了前所未有、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新举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情系西藏各族人民,推动西藏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2017年10月28日,是卓嘎、央宗姐妹永远铭记的日子,也是所有玉麦人终生难忘的时刻。
习近平总书记在百忙之中给西藏隆子县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回信。总书记在信中说:
“在海拔3600多米、每年大雪封山半年多的边境高原上,你们父女两代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守护着祖国的领土,这种精神令人钦佩。”
“有国才能有家,没有国境的安宁,就没有万家的平安。”
“希望你们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进了家门,他走进厨房,点燃沼气灶,了解农村沼气使用情况;在客厅里,他喝着酥油茶,和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亲切交谈……”当时的情景,格桑旺久仍历历在目。
“巴吉村的发展变化是林芝乃至整个西藏60年巨变的一个缩影。”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如今,巴吉村致富门路越来越广,201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022万元,人均纯收入25729元,向着蒸蒸日上的全面小康阔步迈进。
巴吉村的村民们更满怀着对这位特殊客人的尊敬与爱戴。格桑旺久说:“村民们始终不忘总书记提出的‘坚定不移跟党走,共同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的要求,期盼能和他再见面!”
涓涓细流,汇成江河。
西藏自治区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奋发有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怀下,在党的治藏方略正确指引下,策马扬鞭,阔步向前,在雪域高原奏响发展进步的壮丽凯歌。
——守护好边疆的一草一木。
蜿蜒流淌的如许藏布江,跨越海拔约4000米的山谷,穿过楚松村,这座被称为西藏最难抵达的村庄之一。
欧珠加措的家就在这里,70岁的他一直生活在这个“雪域孤岛”。
欧珠加措放弃了一次次搬出大山的机会。他说:“这里很苦,但这里是我们的国土,需要我们来守护。”
推开崭新的家门,太阳能烧水壶正“噗噗”地在院子里冒着热气,白色的墙壁,暗红色的房顶,透明的玻璃阳光棚,安全舒适,暖意融融。
“这得益于国家实施边境小康示范村项目,政府不仅帮我们盖房子,还发放边民补贴。”欧珠加措满意地说,“我们安心守边的信心更足了。”
2018年以來,西藏大力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组织实施边境小康村公路项目181个,建设里程2534公里,一、二线边民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3700元和3500元,边境地区群众生活大幅改善,广大边民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守护国境的安宁和万家的平安。
——构建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
“实现西藏和四省藏区长治久安,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西藏安定祥和、人民安居乐业,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牵挂,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切身利益所在,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积极构建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始终把维护稳定工作放在第一位,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努力建设平安西藏,创新开展网格化管理、便民警务站、干部驻村驻寺、双联户等工作,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8年西藏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9%以上。
——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过去5年,西藏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累计投入资金11.68亿元,完成沙化土地治理32万公顷,沙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沙区生态环境逐步改善,雅鲁藏布江两岸多地树木成林,“绿色长廊”正不断延伸。
2017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推进国土绿化的决定》。近两年来,西藏已消除“无树村”863个、“无树户”8万余户。
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切实贯彻党中央提出的“要把西藏建设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精神,狠抓美丽西藏建设,全区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面积超过8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70%。全区建立了47个各类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近4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脱贫攻坚是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民生工程。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西藏打造“专项扶贫、行业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援藏扶贫”的“五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确保扶贫工作覆盖到所有贫困地区,扶贫成果惠及所有贫困人口。
截至2018年底,西藏累计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6万人,目前已实现47.8万人脱贫,55个县(区)摘帽,贫困发生率由五年前的35.2%下降到8%以下。西藏自治区政府提出,2019年将基本消除绝对贫困。
——着力创建民族团结模范区。
201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中央代表团带来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深切期望。
正是这一年,格桑旺久又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
9月30日,13名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受邀来到北京参加国庆活动。在人民大会堂新疆厅内,格桑旺久和其他代表兴奋地围拢到习近平总书记身旁,介绍家乡变化和自己的生活、工作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同他们一一握手、亲切交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民族大家的梦,也是我们各民族自己的梦。中国共产党就是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着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情真意切,催人奋进。
300多万西藏人民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不断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自治区每年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评选表彰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将每年9月设立为全区“民族团结月”,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召开不同民族通婚家庭代表座谈会,倡导在全社会形成鼓励、支持不同民族间通婚的浓厚氛围……
如今,“民族团结”已经成为西藏各族群众的共同自觉,民族团结之花在雪域高原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富民兴藏,就是要把增进各族群众福祉作为兴藏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民族团结和民生改善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让各族群众更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鼓舞了西藏干部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士气。
2018年,西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77.63亿元,同比增长9.1%,增速位居全国第一。
2018年,西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797元和11450元,分别增长10.2%和10.8%。
数字无言,彰显巨变。
进入新时代的西藏,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持续稳定,生态环境良好,各项事业处在历史最好时期,正阔步向着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昂扬奋进。
(新华社拉萨3月27日讯,作者均为新华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