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猫换太子”背后的历史真相

来源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bo525525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仁宗的身世曾被明清时期的民间艺人改编、演绎成家喻户晓的“狸猫换太子”故事。清代说唱艺人石玉昆创作长篇公案小说《三侠五义》,第一回“设阴谋临产换太子奋侠义替死换皇娘”讲的便是“狸猫换太子”的传奇故事:
   话说宋真宗在位年间,李、刘二妃俱各有娠,某年中秋,真宗赐二妃各一枚金丸,说:“二妃如有生太子者,立为正宫。”刘妃久怀嫉妒之心,一闻此言,惟恐李妃生下太子立了正宫,便与总管都堂郭槐暗暗铺谋定计,要害李妃。
   这日,李妃一时腹痛难禁。天子着惊,知是要分娩了,急召刘妃带喜婆前来守喜。郭槐早已买通喜婆尤氏,定下陷害李妃的计谋:将狸猫剥去皮毛,血淋淋,光油油,认不出是何妖物,趁李妃刚分娩一时血晕、人事不知之机,用这狸猫换了刚刚出生的太子。刘妃即唤心腹宫女寇珠,用藤篮暗藏太子,带到销金亭用裙绦勒死,丢在金水桥下。
   寇珠虽是刘妃心腹,却为人正直,素怀忠义,不敢对太子下毒手,偷偷把太子送给了太监陈林。陈林用妆盒装着,以给南清宫八贤王送果品祝寿为名,混出宫门,入了南清宫,将小太子托付给八贤王抚养。
   刘妃已将李妃生产妖孽一事奏明圣上。天子大怒,立将李妃贬入冷宫,加封刘妃为玉宸宫贵妃。刘妃满心欢喜,暗暗重赏了郭槐与尤氏,到了十月满足,也产下一位太子。天子大喜,即将刘妃立为正宫。
   谁想乐极生悲,过了六年,刘后所生之子不幸染病,一命呜呼。圣上大痛,自叹半世乏嗣。遂将八贤王的三世子立为东宫太子。这三世子正是当年寇珠、陈琳救下的太子赵祯。
   一日,太子路过冷宫,见了李妃,不由得泪流满面。这正是母子天性攸关。太子又去见刘妃,说:“适从冷宫经过,见李娘娘形容憔悴,心实不忍,奏明情由,还求母后遇便在父王跟前解劝解劝,使脱了沉埋,以慰孩儿凄惨之忱。”
   刘妃当即生疑,心想:“何至见了李妃之后,就在哀家跟前求情?事有可疑。莫非六年前叫寇珠抱出宫去,并未勒死,不曾丢在金水桥下?若要明白此事,须拷问寇珠这贱人,便知分晓。”越想愈觉可疑,即将寇珠唤来,剥去衣服,细细拷问。结果寇珠触槛而死。
   且说李妃自见太子之后,每日伤感,每夜烧香,祈保太子平安。此举被刘妃知悉,便在天子前启奏:“李妃心下怨恨,每夜降香诅咒,心怀不善,情实难宥。”
   天子大怒,即赐白绞七尺,立时赐死。幸亏有小太监忠心耿耿,替李妃一死,李妃则被暗中护送出宫,送至陈州居住。
   之后,真宗皇帝驾崩,太子登了大宝,便是仁宗皇帝。此时,钦差大臣包拯出巡各地,途经陈州,身居破窑、双目失明的李妃闻讯,前来申冤,将已往之事,滔滔不断,述说一番。
   包公闻听,吓得惊疑不止,连忙立起身来,问道:“言虽如此,不知有何证据?”娘娘从里衣内掏出金丸一粒,上刻着“玉宸宫”字样并娘娘名号。
   包公知道此事非同小可,经密报八贤王、询问陈琳、审讯郭槐,查得真相,终于使得李妃与仁宗母子相认。
   刘后奸计败露,惊惧而亡。从此黎民、内外臣宰方知太后姓李,却不姓刘。包公因为立下奇功,被仁宗封为首相。(据清代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一回至第十九回缩写)
   这个故事完全是民间艺人编造出来的,与宋朝史实毫无关系,只不过借用了刘太后与宋仁宗的名目與身份而已。
   真实的历史比较枯燥,没有那么强烈的戏剧性:大中祥符三年(1010),一位姓李的宫女受真宗临幸,生下一子(即后来的仁宗皇帝),刘后将尚在襁褓中小皇子据为己有,视若己出。
   直到刘后去世,才有人告诉仁宗,他的生母是李妃,而不是刘后。而此时,李妃已经去世。李妃生育仁宗之时,地位极低,只是一名“才人”,直到去世前,才被册封为宸妃。她根本不可能与得宠的刘娥争夺皇后之位,“金丸之约”显然出自文人的向壁虚构。
   李妃也未受刘后迫害,“打入冷宫”、“白凌赐死”云云,也是小说家的捏造。而且,在李妃生前,仁宗皇帝都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仁宗得悉自己身世的时间,是明道二年,当时包拯还在家乡侍奉双亲,不可能参与侦破这件宫廷谜案,他也从未当过首相。
   仁宗小时候亦未被八贤王收养,所谓的八贤王、太监郭槐与陈琳、宫女寇珠,全都是虚构出来的文学人物。至于用剥皮狸猫调包太子的离奇情节,更是文人脑洞大开的想象罢了。
   那么整个“狸猫换太子”的传奇故事又是如何出来的呢?故事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元朝无名氏编撰的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简称《抱妆盒》),剧本梗概如下:
   宋真宗时,李美人生下太子,刘皇后心生嫉恨,密遣宫女寇承御将太子刺死,丢于金水桥河下。寇承御因见红光紫气罩定太子身上,不敢下手。适撞见陈琳往后花园去,两个商量,要同救太子。
   陈琳便将太子藏在黄封妆盒之中,带出宫来,交给楚王赵德芳抚养。十年后,楚王领太子入宫见宋真宗,刘皇后见那孩子声音举止与李美人好生厮似,问他年纪,又是十岁,于是怀着一肚子疑心,回宫拷问寇承御,寇触阶自尽。
   真宗病重,以楚王第十二子(即陈琳救出的太子)入承皇嗣,是为宋仁宗。仁宗自幼便听叔父说,他是妆盒儿盛着,送到楚府收养的。继位后,遂细问陈琳,这才得知自己生母为李美人。不忍追究刘太后,奉李美人为纯圣皇太后,每日问安视膳。
   可以看出来,“狸猫换太子”这一传奇的故事框架与人物设定,在元杂剧《抱妆盒》中都已经形成,只不过“剥皮狸猫”的具体情节还未出现,也没有包拯什么事。剧本的核心情节是寇承御与陈琳拯救小太子,灵魂人物也是寇承御。
   《抱妆盒》虽以宋朝为历史背景,却不是取材于宋史,而是仿写自另一部元朝杂剧、纪君祥创作的《赵氏孤儿》。不管是拯救婴儿的基本情节,还是将婴儿藏于盒匣的细节,《抱妆盒》与《赵氏孤儿》都是高度相似的。
   更有意思的是,《赵氏孤儿》的主题是“存赵”,《抱妆盒》的主题是“救宋”(其核心情节是寇承御与陈琳“救孤”,而不是仁宗认母),合起来即是“存赵救宋”。元朝无名氏编撰出一部《抱妆盒》,也许是在隐讳地表达宋朝遗民的“存赵救宋”梦想吧。    经由元杂剧《抱妆盒》的演绎,宋仁宗与刘后太的故事开始在民间流传,成为戏曲艺人津津乐道的题材之一。元末明初,又有散曲家汪元亨创作《仁宗认母》剧本,大概据《抱妆盒》敷演而成。又有明传奇《金丸记》,基本情节跟《抱妆盒》差不多,显然也是从《抱妆盒》改编而来。
   后人发现,《金丸记》的情节“与明代纪太后事相类”。纪太后即宪宗妃、孝宗生母,“时万贵妃专宠而妬,后宫有娠者,皆治使堕之。一日,帝行内藏,妃应对称旨,悦之,一幸有身。
   万贵妃知而恚甚,令婢钩治之。婢缪报曰病痁,乃谪居安乐堂,久之,生孝宗。贵妃使门监张敏溺焉,敏佯奉命而密藏之他室。至五六岁,犹未剪胎发。成化十一年,帝偶召敏栉发,照镜曰:老将至而无子。敏伏地曰:万岁已有子也。
   帝愕然问安在。太监怀恩顿首曰:皇子潜养西内。帝大喜,即日遣使迎皇子。怀恩赴内阁具道其事,群臣皆大喜,明日入贺,颁诏天下。而万贵妃日夜泣,怨群小绐我。其年,妃暴薨,敏亦吞金死”。
   ——你看,万贵妃多像剧中的刘皇后,纪妃多像剧中的李美人,且当时亦有人以纪姓为李姓,明孝宗则多像剧中的宋仁宗,而剧中的宫女寇珠和太监陈琳史无其人,反而跟救过明孝宗小命的宫婢与张敏高度相似。
   因此,后世有戏曲研究者认为,《金丸记》或“借宋事以寓意耳”(董康《曲海总目提要》卷三九)。但《金丸记》的基本情节明显来自元杂剧《抱妆盒》,元人不可能预知明朝事。
   不过,不排除这样的情况:《抱妆盒》故事由于暗合明代成化朝的宫闱秘闻,因此在成化朝之后流传更广,并被文人改编成更多版本,明人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便认为,《金丸记》“出在成化年,曾感动宫闱,内有佳处可观”。
   成化年间,还有弹词《新刊全相说唱足本仁宗认母传》流传。在这一版本中,开始出现了包公的角色,讲述包公陈州粜米,有一名贫婆前来告状,状告当今皇上不认生母。包公仔细盘问,得知贫婆乃是宋仁宗生母李妃。经三审郭槐,包公查得真相,使李妃与仁宗母子相认。
   “狸猫换太子”传奇后半部分的故事框架,至此,已由明朝弹词奠定,之后,包拯便成了“狸猫换太子”故事的主角,寇珠与陈琳沦为配角,宋仁宗本人更是变成打酱油的角色。明代公案小说《龙图公案》、《百家公案》均采用了这样的人物设定。
   入清之后,“狸猫换太子”故事进入全盛时期。清传奇《正昭阳》由明传奇《金丸记》与包公案小说扩展而成,故事情节更加复杂,加入了宋真宗出征滇南、刘妃勾结太监郭淮骗走太子、摔死公主并反诬李妃、包公回朝审案、刘后服毒自尽的情节。
   至于“狸猫换太子”这一具体的情节设计,最早出现在清代小说《万花楼演义》(大约成书于嘉庆年间)。活跃于嘉庆—道光年间的说书艺人石玉昆以明代公案小说《龙图公案》为蓝本说书,沿用了“狸猫换太子”的情节设定,形成了说唱本《龙图耳录》。
   之后,以《龙图耳录》为底本敷演而成的长篇公案小说《三俠五义》问世,于光绪五年(1879)刊刻出版。光绪十五年(1889),学者俞樾认为,《三侠五义》第一回“叙述狸猫换太子事,殊涉不经,白家老妪之谈,未足入黄车使者之录。
   余因为别撰第一回,援据史传,订正俗说,改头换面,耳目一新”。俞樾将他重写了第一回的小说题目改为《七侠五义》,但他并未能阻止“狸猫换太子”故事的流传,因为民间艺人与一般市民显然不认为“狸猫换太子”之事荒诞不经,反而津津乐道,乐此不疲。
   “狸猫换太子”故事不但随着《三侠五义》等小说在市民读者中流传,而且被民间艺人改编成多种曲艺底本、剧本,以各种曲艺形式流布于天下,如子弟书有《盘盒》、《救主》、《拷御》;宝卷有《李宸妃冷宫受苦宝卷》、《阴审郭淮宝卷》、《狸猫宝卷》;鼓词有《狸猫换太子初集》、《拷打寇承玉》;
   京剧有《打龙袍》、《狸猫换太子》等。湘剧、汉剧、滇剧、徽剧、川剧、豫剧、绍剧、秦腔、昆曲、梆子戏甚至地方傩戏中,“狸猫换太子”也是长盛不衰的剧目。(参见王林飞《狸猫换太子故事的演变及文化意蕴》)
   而在广为流传的过程中,“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也离宋朝的史实、元人隐讳的“存赵救宋”主题越来越远。(摘自南都周刊)
其他文献
三、佳作展示  寒门骄子,来自北大的王心仪写下了一篇《感谢贫穷》的文章,意在感谢“贫穷”对自己的“帮助”。然而面对这困扰人类千年的宿疾,我们不应感谢,而是要看清它的本质,并为消灭它而勠力同心。  贫穷即逆境,逆境可造就英雄,但英雄不全出于逆境。人们总是更加喜欢那些崛起于微末、处于穷困之境中的英雄。这些人物固然更能表现出人类的潜能与毅力,但并非是“贫穷有利,逆境造人”的证据。英雄不是因为有了逆境才诞
有清一朝,秘书,也就是师爷虽然作为朝廷认可的一个庞大参政的群体,但是,他们真正那个晋升为朝廷命官的机会并不多,尤其是州县一级的秘书。但省以上的办理军务、赈灾、漕运等位置的师爷,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晋升为朝廷命官。据有关史料,记载从幕僚转而为一代权臣的,在晚晴官场非常之多,较为出名的如赵翼、戴震、章学诚、刘蓉等人,尤其是晚清重臣林则徐、左宗棠和李鸿章,这三人均出身于秘书群体,但后来都成为了叱咤风云权重
“每个女人的前二十年是靠美丽的外表生活,后半生是要靠自己的修炼的。”由多家媒体评选的“中国最美的50名女人”,被众多粉丝期望很高的李宇春落榜,而杨澜、于丹却位列其中。人美不在外表,“内涵美”才是令大多数人折服的真美。  人皆有爱美之心,但外表美往往是容易腐烂的苹果。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年轻时凭着自己的容貌令“五陵年少争缠头”。她的风光令许多人羡慕甚至嫉妒,然而“青春饭”吃不长,年长色衰之后只
他从书桌旁,从他那小小的、摇摇晃晃的带抽屉的书柜旁站起来,他象一个绝望的人一般,垂着头,向对面屋角上的炉子那儿走去。炉子又长又细,象条柱子。他把手放在瓷砖上,但是砖已经完全凉了,因为早已过了中夜。  他没有能够得到他追求的那一点幸福,就把背靠在壁炉上,咳嗽着,把睡衣的下摆拉在一起,从睡衣的胸前露出了褪色的绉花胸巾。他用力擤鼻子,想呼吸到一点空气;因为同往常一样,他又伤风了。  这种伤风很特别而可怕
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父亲从小得了小儿麻痹症,又属于弱智,没有谋生能力,曾经想给人家做小工,但没有一个人愿意请他做工;母亲因患脑膜炎而变得智障,也没有谋生能力。不幸的父母却偏偏生了一个乖孩子,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成绩名列前茅,一直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但不幸偏偏就降临到这个孩子身上,小小的他居然得了二型糖尿病,每天靠自己注射三次胰岛素维持治疗。而家里唯一的收人来源却是八十开外的祖父种的几亩地
人生在世,区区百年,我们该如何走好自身的路,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一个人的成长,与他所在的社会发展程度是紧密相连的,所以,生涯规划应与时俱进。   将社会需要与生涯规划结合起来。毕业自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石磊,却选择了当一名大学生村官,在他的眼中,未来怎样没有必要去设计,对群众、对自己,对后来的大学生村官负责就好,其实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担当结合,就是一种很好的规划。杨善洲老人,坚持在大凉山植
01  选房子时,因为孩子比较小,我更愿意选择有儿童游乐区的小区,有滑梯、跷跷板等设施,万一不能带孩子出去玩,小区里也能撒撒欢儿。所以,每次经纪人带我看完房,我都会小区里溜达一圈,待的时间最长的就是游乐区,一是可以和小区的人聊聊天,了解了解物业、小区安全等情况;二是感觉一下小区的整体氛围。  游乐区除了本小区居民,也有其他地方的居民带着孩子过来玩。有一次,遇到一个奶奶带着小孙女玩滑梯,那个小姑娘看
尼采说:“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亮如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缄默和漂泊都是一种经历,都是我们为了登顶而努力埋下的伏笔。生命是圈圈的连环,欢乐、痛苦、顺心、违意,都是其中的一环,只有依次套上,才能到达最终的圆满。我们所有的经历,都是对未来那个自己的打造。  忍受苦难是贤能者的必修课。古代遭贬的文人何其之多,若无荒蛮之地的经历,衣食无忧的才子如何能跳出“玉勒雕鞍游冶处”,去领略“山高月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材料写作。(60分)  针对连日的高温天气,全国一些城市掀起了一股“降温公益”风,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纷纷在街头设立“爱心冰箱”,为户外工作者提供消暑饮品。北京首个“爱心冰箱”现身东大桥地铁站外,为环卫工人、快递员、外卖小哥和交警等提供免费饮用水。据了解,放置“爱心冰箱”的饮品店老板每天自费购买四五箱水,放在冰箱里给高温作业人群喝。路过的行人纷纷点赞,并遵守“约
孟德尔出生在奥地利的一个贫寒农家,父母都是园艺工人。他从小就对植物感兴趣,喜欢观察植物的生长。可有一天,他的父亲发现,孟德尔对植物似乎失去了兴趣,他不再早起观察植物,也不再捡拾落叶研究。父亲追问原因,孟德尔沮丧地说:“同学说,我的小发现不可能在生物领域留下印记,那我的努力还有什么意义呢?”  父亲听后没有说话,只是带着孟德尔来到路边。路面因为刚下过雪,被白雪覆盖。父亲说:“光脚去走一圈。”孟德尔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