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今风靡的课堂分层导学法是一种很好的小学数学导学策略,这种分层的方法虽然让人感觉不公,但是,它能有效地把数学课堂知识引向学生,从而十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和学习成绩。教师们在运用这样的导学方法时,也有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以下我就来讲讲这样的导学策略的注意点。
关键词:小学课堂;分层导学;策略
G623.5
一、小学数学课堂上实施分层导学的优势
分层导学的实施能使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的感觉,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例如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摸一摸,猜猜是什么物体?教师有意识将优秀生与后进生搭配、中等生与中等生搭配做游戏,游戏活动开始请后进生手拿物体,由优等生闭上眼睛先摸一摸,然后再猜猜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再由后进生当裁判,看他说得对不对。这样的游戏活动对后进生来说,既巩固了新知识,又享受到数学活动的乐趣,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小学数学课堂分层导学的注意点
1.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别,公平对待
在分层导学运用之前,教师需要不少花费时间和精力来掌握清楚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状况以及他们的优缺点等,以此将每一位学生进行公平的分层导学,来达到最佳的导学效果。充分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动向和学习态度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工作,因为在分层时候,能让组与组之间的差别最优化,来让导学更加顺利。教师在分层时,也要看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前景,让分层更优,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2.尊重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
强行让学生进入他所不愿意接受的层组,会让学生们产生抵触心理,对教师感到失望的同时,还会对学生丧失兴趣,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这样的分层次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教师们在分层的时候要尊重学生们的意愿,让学生们自主探讨和反省自己,提高分层效率,达到最佳的导学效果。学生们如果对自己分层的定位很满意或是能接受,就能激发起他们学习的欲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精神。这样的分层导学法才能大大起到导学作用。
3.分层要起到激励学生学习的效果
良好的课堂分层导学策略是能激励学生不断奋发进取的优秀导学方法。将层组分好,将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竞争力,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干劲,让他们在学习上无所顾忌、一往直前,争相在层别里取得优异的成绩以此得到教师们的看好和表扬。分层导学法能达到激励学生学习的良好效益,有助于学生数学成绩地不断进步。
总之,课堂分层导学策略的注意点有颇多,教师和学生们都需要努力发现和改善这种导学方法,来让学习和工作得到提升。分层导学能让优等生得到自己的进一步提升,中等生把学习学的更加扎实,差生也能铆足干劲向前看齐。分层导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课堂分层导学策略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教师们要根据自己班上学生情况选取最优越的分层导学方法,从而提升整个班级的成绩。
三、小学数学课堂分层导学策略的实施方法
1.将不一样的学生进行分层导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一样的学生对于学习有不一样的体会和感悟,所以所学习的知识水平和牢固程度也有所不一。学生在不一样的组别学习的动力也会有所变化,这样以好学生带差生,得到教师所想要的导学效果。学习上有所困难的学生能通过分层导学的激励,在学习上不断进取,提升自己的数学成绩。而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分层导学之下,探索和掌握更深层次的知识概念,达到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效果。
2.注重对导学对象和导学目标的分层
新课程不断推进的今天,教师导学时要更新观念,不能以题论题,盲目训练,而应按照大纲、教材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共同目标和分层目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心理素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交际能力,根据教材要求,把他们分成若干组、若干层面分别指导,使每一个学生学习成绩都能提高。确定具体可行的导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然后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设计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则要求他们掌握基础的内容。
3.将课堂的授课内容分层
数学课堂的内容分层更加能让数学的导学效率提升。在平常的导学中,一味地以中等生的接受能力进行导学,优异学生的学习动力会有所不足,而学生有所困难的学生也会很难跟进,进一步拉大了学生之间的差距。将授课的内容进行分层导学有主与改善这样的导学状况,达到理想的导学效果。例如,人教版《万以内的加法》这一章节的学习,需要学生比较能灵活的掌握万以内的加法运算。这是计算能力的培养导学,所以教师在导学时,将授课的内容进行一下科学的分层,让计算能力还有所欠缺的学生计算一些简单的个位数和十位数的连续相加,如7+8+6=,40+50+70=,66+45+88=,这样循序渐进的引導计算能力还需要巩固的学生。而计算能力优秀的学生,可以讲解三位数或者是四位数之间的计算,如1000+3000+4500=,8855+7744+2233=,......这是帮助优秀的学生进一步提升计算能力。还可以引入应用题让优秀的学生探索和理解数学加法计算。这样的分层导学策略是导学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升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成绩。
4.将课堂测试的试题进行分层
课堂测试是检验学生学习状况的良好办法,但不分层次的课堂测试只会拉大学生之间的差距。优秀的学生取得优异的随堂测验成绩得到教师表扬,学困生课堂测验成绩不理想,得不到表扬因此学习没有动力,所以采用分层的课堂测试有助于改善这样的状况。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一章节的学习中,学生们需要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在本章的学习之后,教师在课堂的测验中进行分层,让优秀的学生把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完整,并且可以加入一些应用题让学生探索;而给学困生可以准备另外的一份测验,巩固这一些学生课上所学知识点,允许学困生翻阅书籍资料解决问题,提升测验的成绩,提高他们学习的动力,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自己满意的学习体验。这样的课堂分层导学策略能有效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达到最佳的导学效果。
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实施分层导学,既是一种导学策略,也是一种导学模式,更是一种导学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庆梅.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分层导学[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5
[2]张秀华.浅谈如何上好小学导学课[J].中国校外教育.2016
关键词:小学课堂;分层导学;策略
G623.5
一、小学数学课堂上实施分层导学的优势
分层导学的实施能使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的感觉,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例如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摸一摸,猜猜是什么物体?教师有意识将优秀生与后进生搭配、中等生与中等生搭配做游戏,游戏活动开始请后进生手拿物体,由优等生闭上眼睛先摸一摸,然后再猜猜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再由后进生当裁判,看他说得对不对。这样的游戏活动对后进生来说,既巩固了新知识,又享受到数学活动的乐趣,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小学数学课堂分层导学的注意点
1.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别,公平对待
在分层导学运用之前,教师需要不少花费时间和精力来掌握清楚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状况以及他们的优缺点等,以此将每一位学生进行公平的分层导学,来达到最佳的导学效果。充分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动向和学习态度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工作,因为在分层时候,能让组与组之间的差别最优化,来让导学更加顺利。教师在分层时,也要看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前景,让分层更优,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2.尊重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
强行让学生进入他所不愿意接受的层组,会让学生们产生抵触心理,对教师感到失望的同时,还会对学生丧失兴趣,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这样的分层次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教师们在分层的时候要尊重学生们的意愿,让学生们自主探讨和反省自己,提高分层效率,达到最佳的导学效果。学生们如果对自己分层的定位很满意或是能接受,就能激发起他们学习的欲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精神。这样的分层导学法才能大大起到导学作用。
3.分层要起到激励学生学习的效果
良好的课堂分层导学策略是能激励学生不断奋发进取的优秀导学方法。将层组分好,将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竞争力,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干劲,让他们在学习上无所顾忌、一往直前,争相在层别里取得优异的成绩以此得到教师们的看好和表扬。分层导学法能达到激励学生学习的良好效益,有助于学生数学成绩地不断进步。
总之,课堂分层导学策略的注意点有颇多,教师和学生们都需要努力发现和改善这种导学方法,来让学习和工作得到提升。分层导学能让优等生得到自己的进一步提升,中等生把学习学的更加扎实,差生也能铆足干劲向前看齐。分层导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课堂分层导学策略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教师们要根据自己班上学生情况选取最优越的分层导学方法,从而提升整个班级的成绩。
三、小学数学课堂分层导学策略的实施方法
1.将不一样的学生进行分层导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一样的学生对于学习有不一样的体会和感悟,所以所学习的知识水平和牢固程度也有所不一。学生在不一样的组别学习的动力也会有所变化,这样以好学生带差生,得到教师所想要的导学效果。学习上有所困难的学生能通过分层导学的激励,在学习上不断进取,提升自己的数学成绩。而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分层导学之下,探索和掌握更深层次的知识概念,达到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效果。
2.注重对导学对象和导学目标的分层
新课程不断推进的今天,教师导学时要更新观念,不能以题论题,盲目训练,而应按照大纲、教材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共同目标和分层目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心理素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交际能力,根据教材要求,把他们分成若干组、若干层面分别指导,使每一个学生学习成绩都能提高。确定具体可行的导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然后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设计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则要求他们掌握基础的内容。
3.将课堂的授课内容分层
数学课堂的内容分层更加能让数学的导学效率提升。在平常的导学中,一味地以中等生的接受能力进行导学,优异学生的学习动力会有所不足,而学生有所困难的学生也会很难跟进,进一步拉大了学生之间的差距。将授课的内容进行分层导学有主与改善这样的导学状况,达到理想的导学效果。例如,人教版《万以内的加法》这一章节的学习,需要学生比较能灵活的掌握万以内的加法运算。这是计算能力的培养导学,所以教师在导学时,将授课的内容进行一下科学的分层,让计算能力还有所欠缺的学生计算一些简单的个位数和十位数的连续相加,如7+8+6=,40+50+70=,66+45+88=,这样循序渐进的引導计算能力还需要巩固的学生。而计算能力优秀的学生,可以讲解三位数或者是四位数之间的计算,如1000+3000+4500=,8855+7744+2233=,......这是帮助优秀的学生进一步提升计算能力。还可以引入应用题让优秀的学生探索和理解数学加法计算。这样的分层导学策略是导学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升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成绩。
4.将课堂测试的试题进行分层
课堂测试是检验学生学习状况的良好办法,但不分层次的课堂测试只会拉大学生之间的差距。优秀的学生取得优异的随堂测验成绩得到教师表扬,学困生课堂测验成绩不理想,得不到表扬因此学习没有动力,所以采用分层的课堂测试有助于改善这样的状况。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一章节的学习中,学生们需要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在本章的学习之后,教师在课堂的测验中进行分层,让优秀的学生把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完整,并且可以加入一些应用题让学生探索;而给学困生可以准备另外的一份测验,巩固这一些学生课上所学知识点,允许学困生翻阅书籍资料解决问题,提升测验的成绩,提高他们学习的动力,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自己满意的学习体验。这样的课堂分层导学策略能有效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达到最佳的导学效果。
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实施分层导学,既是一种导学策略,也是一种导学模式,更是一种导学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庆梅.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分层导学[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5
[2]张秀华.浅谈如何上好小学导学课[J].中国校外教育.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