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西和四川同处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较为落后。通过六十年多年来的辛勤耕耘,陕西和四川经济逐步走出低谷,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02年以来陕西和四川经济持续保持了两位数的高速发展,人均GDP均在4000美元以上,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研究两省的工业化进程对把握其经济走势、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或第二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明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能更好的促进产业政策的制定,促进经济的较快发展,促进问题的及早预见,未雨绸缪。
本文综合考虑了统计指标的准确性、数据的可获得性,及评价的客观性等因素,采用国际上的通用指标来判断陕西的工业化程度:一是人均生产总值;二是工业化率,即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三是三次产业结构,即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四是就业结构,为三次产业就业人员在全部就业人员中所占的比重;五是城市化率,即为城镇常住人口占年底总人口的比重。
从人均GDP看,陕西处于工业化后期,四川处于中期
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认为:人均GDP水平和工业化程度成正比,人均GDP水平越高,工业化程度也越高。钱纳里等人还借助多国模型提出了标准模式,即根据人均GDP水平,将不发达经济到发达经济的整个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初级产品生产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工业化阶段,该阶段又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过程;第三阶段为发达经济阶段。
按照中国化后的钱纳里标准,采用年平均汇率换算人均GDP后发现,2012年四川人均GDP为4690美元,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接近工业化后期的4960美元;陕西人均GDP为6109美元,工业化阶段的后期,但与发达经济阶段比,还有较大差距。
从工业化率看,两省都处于工业化中期
工业化率是指全部工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是衡量工业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国际上通常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率达到20%~40%,为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率达到40%~60%,为半工业化国家;工业化率达到60%以上,为工业化国家。
从统计资料来看,陕西工业化高于四川,但二者目前均处于工业中期,为半工业化省份。1952年陕西和四川工业化率分别仅为10.5%和13.2%。1977年陕西工业化率首次超过40%,为41.2%,1981年以后又开始走低,直到2004年以后,工业化率稳定在40%以上,进入工业化中期,四川在2009年,工业化率首次突破40%,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
从三次产业结构看,两省都处于工业化中期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等人认为工业化过程往往是产业结构变动最迅速的时期,其演进阶段也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表现出来。在工业化起步阶段,第一产业比重较高,二产比重较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一产比重不断下降,二产、三产比重相应提高,但二产比重提高幅度要大于三产,一产在经济结构中的优势地位被二产所取代。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当一产比重下降到20%以下时,二产比重高于三产,二产占GDP的比重在40%~60%之间,这时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当一产比重下降到10%以下,二产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
1952年,陕西和四川的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都较高,分别为65.4%和59.2%,陕西第二、三产业占比均在20%以下,四川第三产业占比25.9%,第二产业为14.9%,均呈现“一三二”的产业结构序列,一产占六成,经济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后,两省工业迅速发展,近年来,两省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更是不断加快,第一产业比重持续降低,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到2012年陕西三次产业比例为9.5∶55.9∶34.7,四川为13.8∶51.7∶34.5,第二产业都占据了GDP的半壁江山,但据工业化后期的60%还有较大差距,因此,从产业结构看,陕西和四川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从就业结构看,两省均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历史研究表明,在工业化进程的不同阶段,就业结构差异比较大,但是基本与产业结构保持同步趋势。就业结构是指在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中就业的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构成关系。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的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该定理通过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从生产效率低的部门向生产效率高的部门的转移,反映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就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受历史影响,陕西和四川三次产业就业结构都呈现第一产业独大的局面,直到2005年前后两省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才首次降低到50%以下,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的局势,陕西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从1978年的11%,上升至2012年的35.2%,四川从9.1%提升至32.8%。从两省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看,其呈现了独特的结构特征,其人均GDP与就业结构之间呈现的关系要快于克拉克的配第-克拉克定理的标准,但是大趋势是符合该定理的。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判断,两省目前处于配第-克拉克定理的3~4阶段。
从城镇化率看,两省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
城镇化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反映城市化进程的主要指标。城镇化和工业化紧密相关,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又反过来促进工业化,所以城镇化率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在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程度的研究中,学者一般认为在工业化初级、中级、高级阶段以及后工业化阶段的城镇化率的标准值大体为10%、30%、70%、80%。
陕西和四川地处西部,尚属欠发达省份,一直以来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城镇化率持续处于低水平。2000年以后城镇化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2012年陕西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四川为43.53%。从传统的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程度的关系来看,陕西和四川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与高级阶段还有很大的差距。表明在产业结构调整及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方面都还存在很大不足,仍需加倍努力。
综合以上五个方面判断,基本可以判定陕西和四川目前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这是两省今后一段时间内制定经济政策和确定发展战略时须考虑的的基本情况。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或第二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明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能更好的促进产业政策的制定,促进经济的较快发展,促进问题的及早预见,未雨绸缪。
本文综合考虑了统计指标的准确性、数据的可获得性,及评价的客观性等因素,采用国际上的通用指标来判断陕西的工业化程度:一是人均生产总值;二是工业化率,即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三是三次产业结构,即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四是就业结构,为三次产业就业人员在全部就业人员中所占的比重;五是城市化率,即为城镇常住人口占年底总人口的比重。
从人均GDP看,陕西处于工业化后期,四川处于中期
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认为:人均GDP水平和工业化程度成正比,人均GDP水平越高,工业化程度也越高。钱纳里等人还借助多国模型提出了标准模式,即根据人均GDP水平,将不发达经济到发达经济的整个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初级产品生产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工业化阶段,该阶段又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过程;第三阶段为发达经济阶段。
按照中国化后的钱纳里标准,采用年平均汇率换算人均GDP后发现,2012年四川人均GDP为4690美元,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接近工业化后期的4960美元;陕西人均GDP为6109美元,工业化阶段的后期,但与发达经济阶段比,还有较大差距。
从工业化率看,两省都处于工业化中期
工业化率是指全部工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是衡量工业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国际上通常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率达到20%~40%,为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率达到40%~60%,为半工业化国家;工业化率达到60%以上,为工业化国家。
从统计资料来看,陕西工业化高于四川,但二者目前均处于工业中期,为半工业化省份。1952年陕西和四川工业化率分别仅为10.5%和13.2%。1977年陕西工业化率首次超过40%,为41.2%,1981年以后又开始走低,直到2004年以后,工业化率稳定在40%以上,进入工业化中期,四川在2009年,工业化率首次突破40%,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
从三次产业结构看,两省都处于工业化中期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等人认为工业化过程往往是产业结构变动最迅速的时期,其演进阶段也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表现出来。在工业化起步阶段,第一产业比重较高,二产比重较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一产比重不断下降,二产、三产比重相应提高,但二产比重提高幅度要大于三产,一产在经济结构中的优势地位被二产所取代。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当一产比重下降到20%以下时,二产比重高于三产,二产占GDP的比重在40%~60%之间,这时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当一产比重下降到10%以下,二产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
1952年,陕西和四川的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都较高,分别为65.4%和59.2%,陕西第二、三产业占比均在20%以下,四川第三产业占比25.9%,第二产业为14.9%,均呈现“一三二”的产业结构序列,一产占六成,经济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后,两省工业迅速发展,近年来,两省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更是不断加快,第一产业比重持续降低,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到2012年陕西三次产业比例为9.5∶55.9∶34.7,四川为13.8∶51.7∶34.5,第二产业都占据了GDP的半壁江山,但据工业化后期的60%还有较大差距,因此,从产业结构看,陕西和四川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从就业结构看,两省均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历史研究表明,在工业化进程的不同阶段,就业结构差异比较大,但是基本与产业结构保持同步趋势。就业结构是指在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中就业的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构成关系。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的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该定理通过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从生产效率低的部门向生产效率高的部门的转移,反映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就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受历史影响,陕西和四川三次产业就业结构都呈现第一产业独大的局面,直到2005年前后两省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才首次降低到50%以下,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的局势,陕西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从1978年的11%,上升至2012年的35.2%,四川从9.1%提升至32.8%。从两省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看,其呈现了独特的结构特征,其人均GDP与就业结构之间呈现的关系要快于克拉克的配第-克拉克定理的标准,但是大趋势是符合该定理的。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判断,两省目前处于配第-克拉克定理的3~4阶段。
从城镇化率看,两省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
城镇化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反映城市化进程的主要指标。城镇化和工业化紧密相关,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又反过来促进工业化,所以城镇化率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在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程度的研究中,学者一般认为在工业化初级、中级、高级阶段以及后工业化阶段的城镇化率的标准值大体为10%、30%、70%、80%。
陕西和四川地处西部,尚属欠发达省份,一直以来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城镇化率持续处于低水平。2000年以后城镇化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2012年陕西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四川为43.53%。从传统的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程度的关系来看,陕西和四川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与高级阶段还有很大的差距。表明在产业结构调整及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方面都还存在很大不足,仍需加倍努力。
综合以上五个方面判断,基本可以判定陕西和四川目前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这是两省今后一段时间内制定经济政策和确定发展战略时须考虑的的基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