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耳聋不容小视

来源 :家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生活中,我们时不时会听到有人说突然感觉耳朵不灵了,听不到(或听不清)声音,而之前却没有任何先兆,这在医学上称之为“突发性耳聋”。
  多发于40岁以上人群
  突发性耳聋是一种突然发生的感觉神经性耳聋,随年龄增加发病率亦增加,其中,年龄在40岁以上的患者约占3/4。其主要症状有——
  耳聋 此病来势凶猛,听力损失可在瞬间、几小时或几天内发生,也有晨起时突感耳聋。也有患者耳聋可逐渐加重,数日后才停止进展,自轻度到全聋。突发性耳聋可为暂时性,也可为永久性。多为单侧,偶有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
  耳鸣 耳聋前后多有耳鸣发生,约占70%。一般于耳聋前数小时出现,多为“嗡嗡”声,可持续1个月或更长时间。
  眩晕 约1/2突发性耳聋患者(10%为重度耳聋)伴有不同程度的眩晕、恶心、呕吐,可持续4~7天,轻度晕感可存在6周以上,数日后缓解,不反复发作。
  突发性耳聋患者还可能表现为耳堵塞感,一般先于耳聋出现,甚至伴有眼球震颤。
  病毒感染是最常见原因
  那么,哪些原因可能引起突发性耳聋呢?
  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是引起本病最常见的原因,病毒对内耳血管中的红细胞和听神经有较大的影响,可导致内耳血管阻塞,或使听神经充血、水肿,进而引起突发性耳聋。
  血管病变 主要是由于血管痉挛、栓塞、血栓形成、血管受压、血管内狭窄、出血、血液凝固性增高、动脉血压波动以及其他血管障碍,因缺氧而使耳部感觉结构发生变化。其中除血管痉挛者外,其他血管病变原因引发的耳聋预后较差,常致永久性耳聋。
  梅尼埃病前期 一些轻、中度突发性耳聋,可能是梅尼埃病最先出现的症状。突发性耳聋患者中最后发展为梅尼埃病者占5%~6.6%
  其他因素 包括饮食不洁、睡眠不足、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因素。
  对突发性耳聋患者要详细询问病史(可用笔交流)。病毒感染所致突发性耳聋患者可清楚地提供上呼吸道感染、副鼻窦炎或与病毒感染者接触等病史,这些可发生在听力损失前几周。血管病变致突发性耳聋者可提供心脏病或高血压史,也可有糖尿病、动脉硬化或其他影响微血管系统的病史。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的突发性耳聋患者不经治疗也会自愈,但是发病初期切不可过于乐观、等待观望或放弃治疗,有的人就是因为没有及时治疗而变成了永久性耳聋。
  突发性耳聋治疗越早,效果越好。发病一周内及时治疗的,约80%的患者可以恢复听力,发病2周后再治疗效果就差一些。国外有资料表明,如果病程超过一个月,听力已经基本定型,治疗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若发现听力障碍,应及早治疗,以免错过了治疗的黄金期,导致永久性耳聋。
  突发性耳聋的患者治疗之余,还应在家安心静养,尤应避免接触噪声或过大的声音。同时注意保持家庭环境整洁,勿过度劳累,做到起居有时,饮食定量,心情舒畅,才有利于恢复健康。
其他文献
他们没有病,却穿梭于医院,体检、吞下药片或接受注射;他们不用上班,却经常有大把的收入,看似“轻轻松松”,却可能付出健康的极大代价;他们亲身验证药物的安全性,为药物的有效而合理的剂量提供依据,可以说为新药的研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却几乎没有法规和政策对他们进行监管和保护,每天都面临着恐慌与不安。本期特别策划,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  远古时期,百姓以采食野生瓜果,生吃动物蚌蛤为生,腥臊恶臭伤脾胃,经
一、承保业务扩张使保险投资业务创新成为必要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被称为推动保险业健康发展的两只'轮子',保单的或有负债性质要求保险公司必须具备未来支付能力,目前
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在打破了计划经济下高度集中统一的信用制度与体系的同时,却一直没有建立起符合市场规范的信用体系.据有关学者估算,由于信用缺失每年造成的损失不少
偏头痛是临床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类型,临床以发作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为主要表现,头痛多为偏侧,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光、声刺激或日常活动均可加重头痛,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头痛。  ●深呼吸  深呼吸是缓解紧张的好方法,尤其是腹式呼吸。  ●尽可能多休息  可能的话,找一个安静幽暗的房间躺下来睡一觉。小睡片刻或许可以消除头痛,但若没有头痛,则最好不要小睡。头痛时也不要睡太久,否则醒后
当归田七红枣炖鸡汤以鸡为原料,将30克当归、10克田七、1O克红枣一起放入炖盅内,隔水文火炖成。红枣向来是补血佳品,田七能活血、止痛,与当归同用,可加强调经和止痛之效。这款汤特
自打查出有轻度贫血,小婷在家里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优待”。家人一下子就买了10来包大枣,除了提醒她每天“多吃点大枣”,还时不时给她煲点红枣粥。导致现在小婷一看到大枣就头疼。  对小婷家人的做法,估计很多人都抱着理解的态度。“大枣补血”是流传已久的说法,这一出处不详的养生观念在很多人心里依然根深蒂固,市面上以大枣为卖点的保健食品并不少见。其实,依靠大枣来补血并不靠谱!这是为什么呢?  五个需要明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