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国民党“王牌战将”杜聿明,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先后担任国民党建立的第一支装甲兵团团长,第五军军长,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副司令长官,昆明防守总司令、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等官职,官至陆军中将。淮海战役中被我军俘虏关押改造,历时10年获特赦。
血战昆仑关,“铁甲王牌”威震敌胆
1939年12月6日,蒋介石飞抵柳州,亲自主持桂南军事会议。参加会议的军政要员有陈诚、白崇禧、张治中、杜聿明等。
在此之前,日军第五师团二十一旅团已抢先占领了南宁郊外的交通咽喉要塞昆仑关。中国军队主力到达后,与日军在南宁以北高峰要隘和昆仑关一线形成对峙局面。桂南要地昆仑关,一片杀气腾腾。
反攻昆仑关的总指挥是白崇禧,指挥所设在迁江县扶济村(今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迁江镇大村村委员会扶济村)一秘密岩洞,蒋介石亲临指挥所督战。参战各部队根据蒋介石、白崇禧的命令,秘密从湖南、广东、四川等地向南宁运动。白崇禧将反攻部队分成东、西、北三路军:西路军由第十六集团军5个师组成,攻击大高峰以西地区;东路军由蔡廷锴等部4个师组成,反击桂南公路以东地区;北路军由第三十八集团军5个师组成,反攻昆仑关一带。杜聿明的第五军担任主攻昆仑关的重任。杜聿明深知责任重大,立即召开团以上军官会议,宣布主攻昆仑关作战部署。会议正在进行,素有“小委员长”之称的陈诚和白崇禧一同来到会场,检查部队准备情况。陈诚板着面孔,威严地命令杜聿明必须如期拿下昆仑关。那么,陈诚、白崇禧为啥如此器重杜聿明呢?
原来,杜聿明统率的第五军,是国民党百万大军中惟一的一支机械化装甲部队。1937年,杜聿明率领陆军装甲兵团两个连,在上海汇山码头协同步兵阻击企图登陆的日军。经过激战,日军登陆终未得逞。是年冬,国民党军队从上海撤退,日军趁势进攻南京,杜聿明的装甲部队留下守卫南京。在南京保卫战中,装甲部队发挥了巨大作用。1938年,杜聿明装甲兵团奉命撤至湖南湘潭整训。当时,国民党政府为了装备这支机械化部队,从欧美各国购进一批装甲车。其中有苏联9吨半装甲车80辆,德国制造明斯柴油卡车200多辆,美造福特大卡车500多辆,美制“哈雷”二轮、三轮摩托车800多辆,经香港从广州入口。国民党政府命令装甲兵团扩编为第二OO师,任命杜聿明为师长、邱清泉为副师长、廖耀湘为参谋长,其编制比一般陆军师庞大,总兵力约2万人。到1938年12月,第二OO师又扩编成第五军,杜聿明升任军长。
12月18日凌晨1点钟,杜聿明向第五军下达攻击命令,双方对昆仑关进行反复争夺,战斗打得十分激烈。杜聿明命令邱清泉率新二十二师迅速迂回敌后,插入昆仑关与南宁之间,切断日军增援退路。傍晚,第一批增援日军800多人,分乘30多辆汽车到达昆仑关以南的六塘,很快被邱清泉的新二十二师机械化战车部队全歼,仅用了1小时57分。杜聿明在电话中高兴得狂跳起来:“邱师长,打得好啊!你没给咱机械化师丢脸。”日军肥源大佐眼看昆仑关朝夕难保,速派日军第二十一联队前往昆仑关增援。
日军第二十一联队是一支“王牌”部队,旅团长中村正雄中将,是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狂热追随者。他曾在日俄战争中屡建奇功,所属部队也因此获得日本天皇授予“钢军”荣誉称号。侵华战争中,他参加了南京、太原、台儿庄、广州等重大战役,是日本军界中的知名战将。这下子,杜聿明与中村正雄“王牌”对“王牌”,就看哪个足智多谋、英勇善战。最终,还是杜聿明棋高一筹。杜聿明料定日军第二十一联队必然途经罗塘,于是率“猛虎团”途中设伏。
上午9时许,日军1500多人的大队人马走进罗塘埋伏圈,杜聿明一声令下,顿时迫击炮、榴弹炮、轻重机枪、步枪一齐开火。日军猝不及防乱成一团,许多人死于枪炮之下。中村正雄挥舞指挥刀,站在一个土坎上企图稳住溃散部队。突然,一颗迫击炮弹落在距中村大约10米处,中村被弹片击中,他咬牙忍痛让军医包扎伤口,继续指挥日军战斗。几名日本士兵将中村正雄抬上昆仑关的核心阵地,中村呻吟着睁开眼,看见昆仑关阵地内一派惨景,关上布满了中日两军士兵的尸体。由于连日激战,子弹所剩无几,许多日军用刺刀削竹钉子当武器,日军士兵衣不遮体,困饿交加形似活鬼。
坚守昆仑关的三木武夫跪在中村正雄担架旁,像一条丧家犬哭诉说:“旅团长如果再不来,我就要焚烧军旗了。”焚烧军旗是日本最严格的纪律,其一是“神圣的军旗是天皇所赐,是大日本国神圣不可战胜的象征”;其二是“大日本皇军誓与军旗共存亡”。焚烧军旗时除非战至最后一个人,持这面旗的人浑身浇上汽油点燃,来个“旗毁人亡”。中村正雄一听气得怒吼一声:“没用的废物,大日本皇军还没死光,怎么就说出这种泄气话,我先送你回日本老家去吧!”说着挥舞战刀,只听“咔嚓”一声,三木武夫的人头早已落地。由于猛烈震动,中村正雄的伤口又渗出血来,肥源大佐急命战地医院进行抢救。事有凑巧,军医刚取出中村腹中一块弹片正准备缝合刀口时,一颗炮弹在手术附近爆炸,手术台落满石块、灰尘,手术时间再次推迟,中村正雄因血流过多一命呜呼。
1939年的最后一天,中国军队以重大的代价,全歼昆仑关守敌日军4000多人,缴获山炮20门、野炮18门、各种轻重机枪200多挺、步枪3000多支、战马120多匹,还有子弹、手榴弹、炮弹等其它装备物资不计其数。中村正雄临死前在日记本上写道:“帝国皇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之所以在日俄战争中获得“钢军”称号,那是因为我的勇敢战胜了俄国人的顽强。在昆仑关战役中,杜聿明的“王牌军”勇猛善战,日本人遭受惨重失败。”昆仑关血战,终以日军惨败、中国军队大获全胜而告终,杜聿明的“铁甲王牌”名扬天下。
在巍峨的昆仑关上,有一座“陆军第五军抗日阵亡纪念碑”,碑上400多字的悼念碑文是杜聿明咬破手指书写的。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何应钦也在碑上题词,以此纪念阵亡将士。
出兵缅甸抗日,杜聿明险些命丧“野人山”
1941年12月,缅甸首都仰光突然遭受日本“零式”飞机群轰炸,码头被毁、建筑物倒塌、电力和交通中断,缅甸仰光告急。英军总司令胡敦请求中国派出援军。蒋介石屈指一数,想起了“铁甲王牌”杜聿明。于是1942年2月派遣杜聿明任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副司令官,率“铁甲王牌”第五军、甘丽初的第六军和张桢的第六十六军3个军约10万多兵力入缅作战。由于中国远征军司令罗卓英与美国顾问史迪威将军错误制定了所谓“曼德勒会战”计划,集中远征军第五、第六以及第六十六军3个军约10万兵力,分布在长达300公里的平(平满纳)曼(曼德勒)公路沿线,大有将侵缅日军一口吞噬之势。
对于这种长驱直入的冒险计划,杜聿明再三表示反对。果不出所料,4月9日,日军第三十三师团分兵3路,以重兵摧毁了“曼德勒会战”的远征军“长蛇阵”。为避开日军追杀,杜聿明决定率远征军沿着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翻越野人山向中缅边境靠近,返回祖国。
杜聿明此举,是因对英国人的欺骗和不忠感到不满,拒绝了时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要他撤往印度的指示,而执行了蒋介石令他北上撤回云南的命令。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则认为穿越野人山不可行,当机立断率新三十八师向西撤往印度。由于日军被杜聿明率领北上的大部队所吸引,新三十八师在撤退途中比较顺利的打垮日军的阻击,从另一条路撤至印度后还剩3000多人,保持了近半数兵力,并在那里进行休整。
杜聿明率远征军主力遁入野人山数天后,由第二OO师担当后卫重任。日军采用“分离战术”,很快将第二OO师拦腰切断,使其与主力失去联系。为此,戴安澜师长率部转入缅北中部山区打游击,仅凭太阳、月亮辨别方向。1个月之后,他们终于翻越高黎贡山入境,被游击队接应回国。而担任前卫任务的第九十六师也摆脱日军追击,钻入原始密林,但他们很快迷失方向,与长官部失去联络。他们踩着野兽走过的小路,在阴暗潮湿的原始密林里走了10多天,居然来到一处神话般与世隔绝的地方。这里,只有几户土著人家,四周被白雪皑皑的大山包围,远处天高云淡,仿佛到了世界尽头。地图上查不出该处地名,同土著人又语言不通,只能判断到了喜马拉雅山脚下。这支部队别无选择,惟有听天由命,在这个世外桃源暂住下来。他们依靠打猎、捕鱼和采集野果,勉强维持半饥半饱的原始生活。幸运的是1个多月后,这支部队在藏族向导带领下,翻越白马大雪山,经西藏边缘返回国内。这样,被困野人山听天由命的,只剩杜聿明及其麾下大约35000名远征军官兵。沿着人烟罕至的原始森林,被迫走进缅甸的胡康河谷。
血战昆仑关,“铁甲王牌”威震敌胆
1939年12月6日,蒋介石飞抵柳州,亲自主持桂南军事会议。参加会议的军政要员有陈诚、白崇禧、张治中、杜聿明等。
在此之前,日军第五师团二十一旅团已抢先占领了南宁郊外的交通咽喉要塞昆仑关。中国军队主力到达后,与日军在南宁以北高峰要隘和昆仑关一线形成对峙局面。桂南要地昆仑关,一片杀气腾腾。
反攻昆仑关的总指挥是白崇禧,指挥所设在迁江县扶济村(今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迁江镇大村村委员会扶济村)一秘密岩洞,蒋介石亲临指挥所督战。参战各部队根据蒋介石、白崇禧的命令,秘密从湖南、广东、四川等地向南宁运动。白崇禧将反攻部队分成东、西、北三路军:西路军由第十六集团军5个师组成,攻击大高峰以西地区;东路军由蔡廷锴等部4个师组成,反击桂南公路以东地区;北路军由第三十八集团军5个师组成,反攻昆仑关一带。杜聿明的第五军担任主攻昆仑关的重任。杜聿明深知责任重大,立即召开团以上军官会议,宣布主攻昆仑关作战部署。会议正在进行,素有“小委员长”之称的陈诚和白崇禧一同来到会场,检查部队准备情况。陈诚板着面孔,威严地命令杜聿明必须如期拿下昆仑关。那么,陈诚、白崇禧为啥如此器重杜聿明呢?
原来,杜聿明统率的第五军,是国民党百万大军中惟一的一支机械化装甲部队。1937年,杜聿明率领陆军装甲兵团两个连,在上海汇山码头协同步兵阻击企图登陆的日军。经过激战,日军登陆终未得逞。是年冬,国民党军队从上海撤退,日军趁势进攻南京,杜聿明的装甲部队留下守卫南京。在南京保卫战中,装甲部队发挥了巨大作用。1938年,杜聿明装甲兵团奉命撤至湖南湘潭整训。当时,国民党政府为了装备这支机械化部队,从欧美各国购进一批装甲车。其中有苏联9吨半装甲车80辆,德国制造明斯柴油卡车200多辆,美造福特大卡车500多辆,美制“哈雷”二轮、三轮摩托车800多辆,经香港从广州入口。国民党政府命令装甲兵团扩编为第二OO师,任命杜聿明为师长、邱清泉为副师长、廖耀湘为参谋长,其编制比一般陆军师庞大,总兵力约2万人。到1938年12月,第二OO师又扩编成第五军,杜聿明升任军长。
12月18日凌晨1点钟,杜聿明向第五军下达攻击命令,双方对昆仑关进行反复争夺,战斗打得十分激烈。杜聿明命令邱清泉率新二十二师迅速迂回敌后,插入昆仑关与南宁之间,切断日军增援退路。傍晚,第一批增援日军800多人,分乘30多辆汽车到达昆仑关以南的六塘,很快被邱清泉的新二十二师机械化战车部队全歼,仅用了1小时57分。杜聿明在电话中高兴得狂跳起来:“邱师长,打得好啊!你没给咱机械化师丢脸。”日军肥源大佐眼看昆仑关朝夕难保,速派日军第二十一联队前往昆仑关增援。
日军第二十一联队是一支“王牌”部队,旅团长中村正雄中将,是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狂热追随者。他曾在日俄战争中屡建奇功,所属部队也因此获得日本天皇授予“钢军”荣誉称号。侵华战争中,他参加了南京、太原、台儿庄、广州等重大战役,是日本军界中的知名战将。这下子,杜聿明与中村正雄“王牌”对“王牌”,就看哪个足智多谋、英勇善战。最终,还是杜聿明棋高一筹。杜聿明料定日军第二十一联队必然途经罗塘,于是率“猛虎团”途中设伏。
上午9时许,日军1500多人的大队人马走进罗塘埋伏圈,杜聿明一声令下,顿时迫击炮、榴弹炮、轻重机枪、步枪一齐开火。日军猝不及防乱成一团,许多人死于枪炮之下。中村正雄挥舞指挥刀,站在一个土坎上企图稳住溃散部队。突然,一颗迫击炮弹落在距中村大约10米处,中村被弹片击中,他咬牙忍痛让军医包扎伤口,继续指挥日军战斗。几名日本士兵将中村正雄抬上昆仑关的核心阵地,中村呻吟着睁开眼,看见昆仑关阵地内一派惨景,关上布满了中日两军士兵的尸体。由于连日激战,子弹所剩无几,许多日军用刺刀削竹钉子当武器,日军士兵衣不遮体,困饿交加形似活鬼。
坚守昆仑关的三木武夫跪在中村正雄担架旁,像一条丧家犬哭诉说:“旅团长如果再不来,我就要焚烧军旗了。”焚烧军旗是日本最严格的纪律,其一是“神圣的军旗是天皇所赐,是大日本国神圣不可战胜的象征”;其二是“大日本皇军誓与军旗共存亡”。焚烧军旗时除非战至最后一个人,持这面旗的人浑身浇上汽油点燃,来个“旗毁人亡”。中村正雄一听气得怒吼一声:“没用的废物,大日本皇军还没死光,怎么就说出这种泄气话,我先送你回日本老家去吧!”说着挥舞战刀,只听“咔嚓”一声,三木武夫的人头早已落地。由于猛烈震动,中村正雄的伤口又渗出血来,肥源大佐急命战地医院进行抢救。事有凑巧,军医刚取出中村腹中一块弹片正准备缝合刀口时,一颗炮弹在手术附近爆炸,手术台落满石块、灰尘,手术时间再次推迟,中村正雄因血流过多一命呜呼。
1939年的最后一天,中国军队以重大的代价,全歼昆仑关守敌日军4000多人,缴获山炮20门、野炮18门、各种轻重机枪200多挺、步枪3000多支、战马120多匹,还有子弹、手榴弹、炮弹等其它装备物资不计其数。中村正雄临死前在日记本上写道:“帝国皇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之所以在日俄战争中获得“钢军”称号,那是因为我的勇敢战胜了俄国人的顽强。在昆仑关战役中,杜聿明的“王牌军”勇猛善战,日本人遭受惨重失败。”昆仑关血战,终以日军惨败、中国军队大获全胜而告终,杜聿明的“铁甲王牌”名扬天下。
在巍峨的昆仑关上,有一座“陆军第五军抗日阵亡纪念碑”,碑上400多字的悼念碑文是杜聿明咬破手指书写的。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何应钦也在碑上题词,以此纪念阵亡将士。
出兵缅甸抗日,杜聿明险些命丧“野人山”
1941年12月,缅甸首都仰光突然遭受日本“零式”飞机群轰炸,码头被毁、建筑物倒塌、电力和交通中断,缅甸仰光告急。英军总司令胡敦请求中国派出援军。蒋介石屈指一数,想起了“铁甲王牌”杜聿明。于是1942年2月派遣杜聿明任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副司令官,率“铁甲王牌”第五军、甘丽初的第六军和张桢的第六十六军3个军约10万多兵力入缅作战。由于中国远征军司令罗卓英与美国顾问史迪威将军错误制定了所谓“曼德勒会战”计划,集中远征军第五、第六以及第六十六军3个军约10万兵力,分布在长达300公里的平(平满纳)曼(曼德勒)公路沿线,大有将侵缅日军一口吞噬之势。
对于这种长驱直入的冒险计划,杜聿明再三表示反对。果不出所料,4月9日,日军第三十三师团分兵3路,以重兵摧毁了“曼德勒会战”的远征军“长蛇阵”。为避开日军追杀,杜聿明决定率远征军沿着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翻越野人山向中缅边境靠近,返回祖国。
杜聿明此举,是因对英国人的欺骗和不忠感到不满,拒绝了时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要他撤往印度的指示,而执行了蒋介石令他北上撤回云南的命令。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则认为穿越野人山不可行,当机立断率新三十八师向西撤往印度。由于日军被杜聿明率领北上的大部队所吸引,新三十八师在撤退途中比较顺利的打垮日军的阻击,从另一条路撤至印度后还剩3000多人,保持了近半数兵力,并在那里进行休整。
杜聿明率远征军主力遁入野人山数天后,由第二OO师担当后卫重任。日军采用“分离战术”,很快将第二OO师拦腰切断,使其与主力失去联系。为此,戴安澜师长率部转入缅北中部山区打游击,仅凭太阳、月亮辨别方向。1个月之后,他们终于翻越高黎贡山入境,被游击队接应回国。而担任前卫任务的第九十六师也摆脱日军追击,钻入原始密林,但他们很快迷失方向,与长官部失去联络。他们踩着野兽走过的小路,在阴暗潮湿的原始密林里走了10多天,居然来到一处神话般与世隔绝的地方。这里,只有几户土著人家,四周被白雪皑皑的大山包围,远处天高云淡,仿佛到了世界尽头。地图上查不出该处地名,同土著人又语言不通,只能判断到了喜马拉雅山脚下。这支部队别无选择,惟有听天由命,在这个世外桃源暂住下来。他们依靠打猎、捕鱼和采集野果,勉强维持半饥半饱的原始生活。幸运的是1个多月后,这支部队在藏族向导带领下,翻越白马大雪山,经西藏边缘返回国内。这样,被困野人山听天由命的,只剩杜聿明及其麾下大约35000名远征军官兵。沿着人烟罕至的原始森林,被迫走进缅甸的胡康河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