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泛滥为何难止?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cra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戒毒工作高度依赖戒毒民警,但戒毒需要科学化、系统化,涉及心理、体能、膳食等多个专业领域。“我们两千多个戒毒民警面对七千多名强戒人员,确实压力很大。”
  从事戒毒工作已有18年之久的上海市戒毒管理局局长张祎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说,原来戒毒工作还能带给他一些成就感,但最近几年心情却越加沉重,国家打击毒品犯罪的力度越来越大,毒品的泛滥却越来越严重,戒毒工作的措施越来越符合戒毒工作的规律,但复吸的难题仍然没能解决,面对越来越庞大的吸毒人群,张祎在反思,问题出在哪里?
  “港湾”试点
  
  2014年之于中国的禁毒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6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分别听取禁毒工作专题汇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分别对禁毒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7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首次印发了《关于加强禁毒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把禁毒工作纳入国家安全战略和平安中国、法制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入推进禁毒人民战争,坚决遏制毒品问题发展蔓延。
  禁毒工作从环节上可以分为打击毒品犯罪、强制隔离戒毒、社区戒毒与社区康复、宣教等几个环节,张祎认为首次从国家层面整体布局禁毒工作,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对上海地区而言,也应该有一个总体的布局。”张祎说,思想认识到位,对禁毒工作至关重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戒毒工作由劳教局承担,1996年上海成立强制隔离戒毒所筹备小组,戒毒所成立的当年,收戒人员是600多人,但在当时,对禁毒工作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分歧,有一种意见是不愿意去承认上海是毒品危害严重的地方,也不承认上海是毒品的过境地,1997年,上海强制隔离戒毒所收戒人员达到1200人,1998年达到2600人,收戒人员成倍增长,形势非常紧迫。
  即便在今天,社会上对戒毒工作还存在一定的误解,“一朝吸毒、终身戒毒,有些人认为既然戒不掉,会复吸,那搞强戒工作还有什么意义?”张祎的解释是,中外戒毒历史已经长达一百多年,确实至今找不到一个彻底解决毒瘾问题的办法,怎么办?“戒毒是很难自主开展的,一定要依托外来力量,帮助他解决,这是戒毒工作的规律;长期吸毒对身体残害,导致吸毒者的身体出于羸弱状态,不戒毒就会危及生命。因此强制隔离戒毒,就是把吸毒危害降低到最轻,同时避免衍生犯罪。”
  当然,仅仅依靠强制隔离戒毒是不够的,上海目前对强戒人员的追踪调查,三年不复吸率为27%,远高于西方的5%,但复吸率毕竟仍然很高,“所以我们要树立新的理念,以人为本,终身关怀。”按照戒毒工作的规律,一般至少五年以上才能彻底戒毒,强戒只有两年时间,走出高墙后的社区康复显得尤为重要。张祎提醒一定要把戒毒工作的触角伸到社区里。
  上海目前正在按照终身关怀的要求推进试点,在四个区,戒毒民警深入到69个司法所,参与社区戒毒与社区康复,重点做好家属支持、社区关怀、就业辅导三项工作,即三个“港湾”模式。张祎介绍,从试点来看,这三点做到位,戒毒效果明显,他希望能推广至全市。
  谈到戒毒工作体制,张祎认为要实现一体化管理,避免多部门管理的弊端,降低戒毒工作开展的成本,关键是能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
  “志愿戒毒、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与社区康复,由一个部门管理,一旦吸毒,从第一天到完全脱离毒品,全在民警辅导中,这样或许能解决戒毒问题。”
  “毒官”教训
  张祎透露,近年来,上海吸毒人数增长速度较快,2013年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是44000人,目前已经达到78000人,而按照显性吸毒人群与隐性吸毒人群1:5的比例,上海吸毒人员的数量很可能是40万。
  5月11日,国家禁毒委副主任兼国家禁毒办主任刘跃进介绍,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累计登记吸毒人员295.5万名,估计实际人数超过1400万名,这一触目惊心的数字超过了我国人口总数的1%。
  “党和政府已经高度重视,但仍需持续性的政策支持禁毒工作。” 张祎注意到毒品亚文化在一些人群甚至一些行业内的蔓延,这其中以官员涉毒最为引人关注。“毒品蔓延,下到目不识丁的贫困家庭,上至名人、政府官员,要从道德、法制层面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否则蔓延还会更加严重。”然而,在道德、法制层面取得认同何其难,这也是张祎觉得工作越来越沉重的关键所在,“领导干部要重视,但个别领导干部也在吸毒。”
  张祎很痛心,“我也很困惑,道德、法律,这些领导干部整天在台上讲,他怎么可能不知道?可是为何毒品还会蔓延到他们身上?”究其原因,他认为主要还是一些党员干部失去了信念与方向感、精神迷茫空虚,在毒品面前变得不堪一击。
  “因此,要重视对领导干部、公务员系统的监管与教育,防止毒品侵蚀。”
  问题与对策
  
  根据张祎掌握的情况,打击毒品犯罪面临新的挑战,比如新型合成毒品的制作简单且更隐蔽,以及物流的发达让毒品的运输更便捷。
  《新民周刊》注意到,在打击毒品犯罪方面,城镇与乡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还存在着区域的不平衡,个别地区仍然一罚了之,甚至存在民警与制毒贩毒分子勾结的问题,受政绩观和考核的影响,办案中还有存在“抓大放小”“养鱼”,根据需要“点炮”的问题。
  “打击毒品犯罪如果存在地区不平衡,毒品犯罪就会随着人员流通蔓延,因此必须全面提升。”不过,在张祎看来,较之打击毒品犯罪,戒毒的环节在整个社会的重视度方面还有些薄弱,一些地区将戒毒工作视为财政负担,甚至关闭了当地的强制隔离戒毒所。
  中国的戒毒工作高度依赖戒毒民警,但戒毒需要科学化、系统化,涉及心理、体能、膳食等多个专业领域。“我们两千多个戒毒民警面对七千多名强戒人员,确实压力很大。”戒毒民警需要专业化,但现实却是高尖专业技术人员难招。张祎在思考能否成立一个社会志愿组织,民警、医生、教师、心理咨询师等参与其中,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开展戒毒工作。
其他文献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国际禁毒日,禁毒这个话题实在是老生常谈,“瘾君子”的故事千篇一律,至于大道理,这么多年来读者的耳朵都听出老茧了,但是,疯狂的毒品它还在蔓延。老话题中出现了新面孔——官员、教师、学生甚至医务工作者、退伍军人,他们居然也开始成为戒毒所的“常客”。吸毒者多淫乱,淫乱又会导致艾滋病等疾病的传染,而官员吸毒还会滋生、助长腐败,更有甚者,一些官员集体吸毒,“一杆烟枪”就能摧毁一支队伍。你当然可
期刊
一些特殊专业背景的人也成为毒品侵蚀的对象,其中不乏医生、护士、退役军人、运动员。6月9日夜间,央视CCTV6栏目主持人、央视“编外人员”、32岁的吉林人边策涉毒坠楼身亡。根据警方消息,某视频网站主持人陈柏君在一小区住所内涉毒被抓,警方通过陈柏君找到边策家,然而民警进入房间后却发现边策已坠楼身亡,在其身边发现两包冰毒及吸管等物品,并在血液中检测出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成分。这个消息之所以引发震惊,不仅仅
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却是,吸毒人员在强制隔离戒毒期间,往往都能成功从生理、心理上戒毒,一旦走向社会,复吸率却很高,“走进大墙,变成人;走出大墙,立马变回鬼”。上海市青浦区美丽的佘山脚下有一座特殊的“孤岛”,初夏的季节,记者来到这里时,只见绿树成荫,广玉兰、栀子花竞相开放,淡雅的芬芳沁入每一粒空气分子。站在“孤岛”中央的广场,周围安静得只剩鸟叫虫鸣,如果不是戒备森严的高墙与不时走过的女民警,你无法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