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在重症脑卒中疗效观察

来源 :中国医药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skl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亚低温在重症脑卒中疗效观察。 方法 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5例重症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收治同症患者75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亚低温治疗,观察对比两组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7%;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0.3±3.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6±3.5)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实施亚低温治疗,有助于加强脑组织及脑细胞的保护,以此减轻对脑神经功能的损害,利于改善临床预后质量,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 亚低温;重症;脑卒中
  [中图分类号] R74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5-146-03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临床常见多发症之一,该症病情复杂且具有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的特点,存活患者大多因神经功能损伤而引起全身多器官功能损害。临床研究发现,早期合理亚低温治疗可有效改善脑组织供氧量,保护血脑屏障,抑制有害因子对脑组织的毒害作用,进而改善脑细胞功能[1]。为此本研究将对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5例重症脑卒中患者早常规治疗基础上行早期亚低温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5例重症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45例,女30例;年龄38~85岁,平均年龄(52.6±2.3)岁;病程2~24h,平均(10.3±2.8)h;意识障碍评分(GCS)9~12分,神经功能损伤评分23~38分。另取同期收治同症患者75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8例,女22例;年龄39~84岁,平均(51.3±2.5)岁;病程2~24h,平均(11.3±2.2)h;意识障碍评分(GCS)9~11分,神经功能损伤评分24~37分。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且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大面积脑梗死或大量脑出血,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根据卒中病灶大小及部位给予脱水降颅内压、抗凝降纤、持续低流量吸氧、脑神经活化剂、积极抗感染、补充水电解质治疗及去颅骨瓣减压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亚低温治疗,采用型号为P&C-A型降温毯(由北京恒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提供),入院后于患者头部戴冰帽,并利于冰毯使腋温控制在32~35℃之间,保持肛温在33~34℃之间,持续治疗3~7d,复温时采用物理升温,将患者置于常温室内,先停药物,再以1℃/4h的速度复温,依次逐步撤去冰帽、冰毯,12h内达到正常体温。亚低温治疗的同时,常规监测心电、血压、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各治疗14d后,根据头颅CT检查结果和临床病情变化,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1.4 效果评定
  (1)神经功能损伤评定: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2];(2)两组临床疗效评定: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以上,病残度为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病残度为Ⅰ~Ⅲ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低于18%,甚至评分增加或死亡。总有效率=基本痊愈率+显著进步率+进步率。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和t检验,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观察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观察
  两组患者各治疗15d后,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急性发病后常造成脑血液循环障碍,产生自由基等有害物质,进而对脑神经功能及脑细胞造成直接损害,即使有幸抢救成功,亦会表现为脑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严重影响患者预后质量[3-4]。目前尚却大有效治疗手段,临床治疗主要以挽救缺血半暗带,以此减少自由基等有害物质产生,保护血脑屏障,阻滞病情进展[5-6]。
  亚低温是治疗脑损伤后有效的保护治疗措施,其治疗机制主要表现为:(1)抑制脑神经细胞的能量代谢,改善能力代谢,进而可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对脑神经的损害[7];(2)抑制自由基、兴奋性氨基酸等有害物质的生成和释放,从而减少对脑组织和脑细胞的损害[8];(3)减少Ca2+内流,改善脑损伤后钙蛋白激酶Ⅱ和蛋白激酶C活性,防止钙超载,进而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9];(4)抑制白三烯生成,增加神经元内泛素合成,保护血脑屏障,控制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损伤[10];(5)增加多种基因表达改变,减少神经元坏死和凋亡,促进细胞间信号传导的恢复[11]。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行早期亚低温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且研究表明亚低温治疗越早开始,其远期效果也越好[12]。分析是由于重症脑卒中常在发病3~7d内出现水肿高峰及中枢性高热,而早期对患者开展亚低温治疗,把握最佳治疗时机,可明显减轻脑水肿和高热,进而有利于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13]。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7%;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0.3±3.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6±3.5)分。研究结果显示,亚低温治疗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进而改善临床预后。
  综上所述,对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实施亚低温治疗,有助于加强脑组织及脑细胞的保护,以此减轻对脑神经功能的损害,利于改善临床预后质量,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曾红莲,张志民.早期局部亚低温治疗重症脑卒中的临床观察[J].四川医学,2009,30(2):181-182.
  [2] 骆本生,陈传国,顾德明.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重症脑卒中临床观察[J].淮海医药,2011,29(1):48-49.
  [3] 王学义,马承君,王莹莹,等.亚低温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7):741-745.
  [4] 彭光善.早期应用依达拉奉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出血[J].医学临床研究,2011,28(11):2187-2189.
  [5] 秦义民,朗淑杰,马承君,等.规范化实施亚低温疗法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临床研究,2011,24(10):886-888.
  [6] 喻敏,邓刚.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卒中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疑难病杂志,2012,11(10):733-735.
  [7] 李瀛,余丹,侯丹.局部亚低温治疗进展性脑卒中对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的影响与患者预后的关系[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16):4865-4866.
  [8] 欧明亮.微创血肿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98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5):861-862.
  [9] 马玉静,杨秀丽,张延蕊,等.亚低温治疗在颅脑损伤和脑卒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2013,33(3):49-50.
  [10] 邢丽媛.亚低温治疗重症脑卒中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27(3):85-87.
  [11] 吕凤梅,谢芝海,李萍等.亚低温治疗重症脑卒中42例临床观察[J].内科,2009,4(5):737-738.
  [12] 李慧,王蓓,徐蓓,等.亚低温治疗急性重症脑卒中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09,5(12):117-118.
  [13] 林婉丽,龚丽娜,彭莉,等.亚低温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并发中枢性高热的观察与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18):35-36.
  (收稿日期:2014-03-24)
其他文献
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媒介融合的不断推进使网络视频以及网络视频播放平台迅速发展。2014年3月,爱奇艺第一次提出"网络大电影"的概念,近年来,网络大电影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我们进入了自媒体时代,传统的新闻媒体受到了冲击,自媒体时代下人人都可以记录新闻和发布图片,新闻摄影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如何在自媒体时代更好地发
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
运动感和纵深感是纪录片导演永恒的追求。《航拍中国》作为中国第一部以航拍视角来展现中国景观的大型纪录片,无不体现出国之壮美。《航拍中国》突破了以往纪录片拍摄手法的
在整个新闻传播领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马克思对新闻活动以及新闻现象的一种看法,在指导新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