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既要重视学生“应该的状态”,也要重视学生“现实的状态”。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拓宽了,在某些方面学生对信息的掌握可能比教师更快、更多,他们的知识储备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对于学生原有的起点,教师应视为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进行认真的分析,适当的运用。
案例描述:教学“认钟表”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怕累,马蹄哒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打一物。(学生猜测略)
师:钟表在生活中的作用可大了,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认识钟表。(出示课题)
师:你们知道钟表有什么作用吗?
生1:它能提醒我起床的时间到了,该起床了。
生2:它能告诉我们现在什么时间了。
师:关于钟表的知识你都了解些什么?
生3:我知道钟面上有三根针,长的针叫分针,短的针叫时针,还有一根最细最长的是秒针。
生4:钟面上有12个数字。
生5:每两个数字之间还有一些小格。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生6:我还会看几点了。
师:哦,真了不起,你都会看时间了!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生6(自豪地):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6就是6点。
生7(激动地站起来):我也会。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师:有些同学已经会认钟表了,请会认钟表上的时刻的同学举手。(大部分学生都高高地举起了小手)
师(逐一出示钟面8时、3时、6时、 9时、12时):这些时刻你是怎么看的?
(指名学生介绍自己看时刻的方法)
……
案例反思:
美国著名教育家奥苏伯尔指出:“如果我们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他们不是带着单纯的空脑袋走进教室的,并非是“一无所有”地走进课堂,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关于钟表的知识,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实际教学时,很多教师却只顾按照自己的设计,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从零开始学习,从而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提不起兴趣。本节课,教师十分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学生的自身经历,以学生为本。首先,让学生说一说对钟表的了解情况,再由学生说一说看时间的方法,带动其他学生加深对新知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既找准了教学的起点,又能有效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我们设定的教学起点要尊重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重新认识学生
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他们在学习新知之前,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如何去充分估计和了解学生的这些已有积累,以此作为学生的学习起点,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2.要从学生出发去备课
教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必须与学生自己的“学案”相吻合,这样才有利于建构“教与学”的和谐课堂。所以,教师在备课之前不妨认真思考一下:关于这个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已经有了多少知识基础?平时养成了什么样的思维习惯?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程度如何及心理素质状况如何……这样,在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后,备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使自己的教学设计不拔高也不滞后,使教与学顺利接轨。
3.要善于取舍教学环节,调整教学顺序
可以通过课前谈话和课始、课中提问等方式进行调整,如“关于这些内容,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等,听一听不同层次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根据学生的反应,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确定哪些知识应该重点讲,哪些知识可以略讲甚至不讲,紧紧把握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引领学生积极探索,从而减少无效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责编蓝天)
案例描述:教学“认钟表”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怕累,马蹄哒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打一物。(学生猜测略)
师:钟表在生活中的作用可大了,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认识钟表。(出示课题)
师:你们知道钟表有什么作用吗?
生1:它能提醒我起床的时间到了,该起床了。
生2:它能告诉我们现在什么时间了。
师:关于钟表的知识你都了解些什么?
生3:我知道钟面上有三根针,长的针叫分针,短的针叫时针,还有一根最细最长的是秒针。
生4:钟面上有12个数字。
生5:每两个数字之间还有一些小格。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生6:我还会看几点了。
师:哦,真了不起,你都会看时间了!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生6(自豪地):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6就是6点。
生7(激动地站起来):我也会。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师:有些同学已经会认钟表了,请会认钟表上的时刻的同学举手。(大部分学生都高高地举起了小手)
师(逐一出示钟面8时、3时、6时、 9时、12时):这些时刻你是怎么看的?
(指名学生介绍自己看时刻的方法)
……
案例反思:
美国著名教育家奥苏伯尔指出:“如果我们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他们不是带着单纯的空脑袋走进教室的,并非是“一无所有”地走进课堂,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关于钟表的知识,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实际教学时,很多教师却只顾按照自己的设计,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从零开始学习,从而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提不起兴趣。本节课,教师十分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学生的自身经历,以学生为本。首先,让学生说一说对钟表的了解情况,再由学生说一说看时间的方法,带动其他学生加深对新知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既找准了教学的起点,又能有效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我们设定的教学起点要尊重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重新认识学生
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他们在学习新知之前,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如何去充分估计和了解学生的这些已有积累,以此作为学生的学习起点,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2.要从学生出发去备课
教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必须与学生自己的“学案”相吻合,这样才有利于建构“教与学”的和谐课堂。所以,教师在备课之前不妨认真思考一下:关于这个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已经有了多少知识基础?平时养成了什么样的思维习惯?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程度如何及心理素质状况如何……这样,在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后,备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使自己的教学设计不拔高也不滞后,使教与学顺利接轨。
3.要善于取舍教学环节,调整教学顺序
可以通过课前谈话和课始、课中提问等方式进行调整,如“关于这些内容,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等,听一听不同层次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根据学生的反应,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确定哪些知识应该重点讲,哪些知识可以略讲甚至不讲,紧紧把握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引领学生积极探索,从而减少无效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责编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