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如何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参与度呢?
一、创设自然生动的情境激趣导入,让学生乐于参与
老师们这一幕是否熟悉?上课了,你走上讲台,十年如一日地说“上节课,我们学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这样的开头太平淡了,给人的感觉如同嚼蜡。如何能在最短时间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明朝学者谢榛说过,“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因此一堂课必须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才可以把学生吸引过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跟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因此我们需要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探讨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不同年级的学生创设的情境应该是各不相同的,只有找准了学生熟悉的情境,创设的情境才是学生喜欢的,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感知的颜色、声音、动画都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教师要多创设美丽生动的童话故事、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等情境。
二、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参与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感情是教学的催化剂。单靠丰富的知识去教育是不够的,还得靠老师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并及时地给与点拨、引导,让他们更好地走向成功的彼岸。
三、动手操作,让学生善于参与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实践学习活动不但改变了“填鸭式”学习模式,还增强了学生实践意识。这种良好的课堂对学生而言是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显现、个性的张扬、创造力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体现了对学生的理解,是生命的活动,专业所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四、新旧知识“碰撞”,让学生深入参与
学生是灵动的学习个体,有着独特生活经验和阅历,学习数学知识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的完成知识的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教学时我们应充分考虑教材中可利用的因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五、设计多种课堂活动形式,让学生全身心参与
孩子天性好动,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欲,我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匠心独运地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在学完乘法口诀以后,要让学生记熟口诀并会熟练应用,很多学生都只是死记硬背,常常会背不会用。我就采用师生对口令、生生对口令,或组内成员相互出题、抢卡片、拍手游戏等形式进行。学生学习兴趣浓,参与面广,教学效果甚佳。
六、奖励是激励学生参与的助燃剂
古语有云“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功”,可见表扬在人的成长中是何其重要。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数学并不好,还有过考试不合格的经历。上中学时的一节数学课改变了他的一生。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在全班同学沉默不语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让老师喜出望外,老师由衷地脱口而出“真是神童啊!”。就是因为这一句“真是神童啊”,华罗庚从此喜欢上了数学,并成为闻名中外的一代杰出数学家。表扬运用得好,往往会给人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甚至改变我们一生的命运。
对学生的奖励形式不但可以是物质上的刺激,更应该是精神上的鼓励。老师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肯定的话语或轻轻摸摸头、拍拍肩膀,都让会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肯定。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和学习氛围,允许有不同的感悟、体会和结论。只有当学生感受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才能让每个学生畅所欲言、敢于创造、自由升华,我们的课堂才会熠熠放光彩,成为洋溢着生命活力的学习乐园。
责任编辑〓邹韵文
一、创设自然生动的情境激趣导入,让学生乐于参与
老师们这一幕是否熟悉?上课了,你走上讲台,十年如一日地说“上节课,我们学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这样的开头太平淡了,给人的感觉如同嚼蜡。如何能在最短时间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明朝学者谢榛说过,“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因此一堂课必须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才可以把学生吸引过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跟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因此我们需要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探讨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不同年级的学生创设的情境应该是各不相同的,只有找准了学生熟悉的情境,创设的情境才是学生喜欢的,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感知的颜色、声音、动画都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教师要多创设美丽生动的童话故事、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等情境。
二、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参与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感情是教学的催化剂。单靠丰富的知识去教育是不够的,还得靠老师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并及时地给与点拨、引导,让他们更好地走向成功的彼岸。
三、动手操作,让学生善于参与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实践学习活动不但改变了“填鸭式”学习模式,还增强了学生实践意识。这种良好的课堂对学生而言是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显现、个性的张扬、创造力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体现了对学生的理解,是生命的活动,专业所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四、新旧知识“碰撞”,让学生深入参与
学生是灵动的学习个体,有着独特生活经验和阅历,学习数学知识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的完成知识的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教学时我们应充分考虑教材中可利用的因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五、设计多种课堂活动形式,让学生全身心参与
孩子天性好动,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欲,我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匠心独运地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在学完乘法口诀以后,要让学生记熟口诀并会熟练应用,很多学生都只是死记硬背,常常会背不会用。我就采用师生对口令、生生对口令,或组内成员相互出题、抢卡片、拍手游戏等形式进行。学生学习兴趣浓,参与面广,教学效果甚佳。
六、奖励是激励学生参与的助燃剂
古语有云“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功”,可见表扬在人的成长中是何其重要。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数学并不好,还有过考试不合格的经历。上中学时的一节数学课改变了他的一生。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在全班同学沉默不语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让老师喜出望外,老师由衷地脱口而出“真是神童啊!”。就是因为这一句“真是神童啊”,华罗庚从此喜欢上了数学,并成为闻名中外的一代杰出数学家。表扬运用得好,往往会给人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甚至改变我们一生的命运。
对学生的奖励形式不但可以是物质上的刺激,更应该是精神上的鼓励。老师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肯定的话语或轻轻摸摸头、拍拍肩膀,都让会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肯定。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和学习氛围,允许有不同的感悟、体会和结论。只有当学生感受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才能让每个学生畅所欲言、敢于创造、自由升华,我们的课堂才会熠熠放光彩,成为洋溢着生命活力的学习乐园。
责任编辑〓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