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几年前赴后继轮番上阵挑战票房记录的华语古装大片虽是热热闹闹,众声喧哗,却也已是身败名裂,备受冷嘲热讽。在这样一种背景下,陈可辛继续这一题材无疑是一次冒险,也是一种赌博。他既需要承受《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给古装大片带来的声名狼藉的舆论压力,避免落入重形式轻内容的华而不实的窠臼当中一败涂地又要面对一个颇为大胆的自我转型的问题。别忘了,陈可辛作为以婉转细腻的《甜蜜蜜》这样一部爱情文艺片而一举奠定了电影史地位的一个导演,不仅外表是一副儒雅的谦谦君子模样,其最为擅长的也是对大时代里小人物悲欢离合的展现、对卑微而温暖的人性的精心刻画,其电影风格也是内敛、温吞而稍显浪漫的。这样一个导演会怎样驾驭一个以表现动乱年代兄弟情谊为主题的阳刚之作呢?他会以怎样的方式来处理暴力和兄弟此类主题呢?但当你走出电影院,所有的忐忑不安都可以烟消云散了:陈可辛无疑奉献出了一部高质量的不同以往的力作,并借此完成了一次勇敢而成功的自我实破和创新。《投名状》以其深入历史深处探寻真相的诚挚,直面战争残酷的果敢,以及对人性的悖谬和无力的触目惊心的揭示,不仅增添了很多震荡人心的力量,也让整个影片显得厚重而深刻。
电影的开头先通过几行文字言简意赅地交代了时代背景,然后画面马上进入酷烈的战争场面,大刀长矛漫天飞舞,拼个你死我活血肉模糊,接着横尸遍野,硝烟弥漫,一幅令人胆战心寒的凄惨和荒凉图景出现在观众面前,最后一个活人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这既简洁明了地用图像形象化了时代背景,又是主人公庞青云命运的一个转折点,并且为整个电影的战争影像风格定下了基调。从战争和武打所呈现出来的面貌来看,同过往的古装大片那种过于离谱的华丽和毫无节制的铺张不同,《投名状》当是一部粗犷、残酷、惨烈的战争巨制,武打动作也是严格遵守了“万有引力”的写实风格。在表现形式上,陈可辛用青灰色的主调渲染战争那压抑和沉重的氛围,虽然有一些血肉横飞的血腥场面,却有效实现了导演所追求的“不卖弄”的效果。另外,在表现战争的手法上尝试的一些细节也充满了新意。比如游戏和京剧同战争厮杀场景的交叉剪辑,其目的不仅仅在于通过对比凸显战争本身的残忍,也充分强化了人生的悖谬感。
在这个灾荒连年、民不聊生的战乱时代,穷苦百姓为了满足最起码的生存需要,为了养家糊口,只有铤而走险,聚啸山林。但在这样的严酷的环境里,明确的价值判断和是非观念早已崩溃,是与非、善与恶之间丧失了严格的区分。为了能够活下去,今天是官兵,明天就做了匪抢了官家的粮,后天就可能又成了官兵。这样的行为既关乎最起码的口粮的满足,也跟个人奋斗和对英雄梦想的追逐密切相关,就像赵二虎慷慨激昂、豪气冲天的那句“当匪,我们就当最大的”。但苏州之战彻底瓦解和摧毁了二虎的这种人生观,也重塑了他的战争观。当太平军的守城将军抱着“我不死他们就出不去”的想法心甘情愿死在赵二虎手下时,二虎把那句向来只对自己兄弟说的“安心上路”送给了对手,而取了他性命的正是自己。两个人摔在了水池里,二虎抱着对方的尸体,痛哭流涕,应当说,在这一刻,二虎跟守城将军已经成为了惺惺相惜的知己,所以当他从城里走出来之后,士兵们围着他欢呼,他却一脸的失落和颓丧,没有一点胜利者的喜悦和张扬。而接下来关上城门对瓮城里密密麻麻的太平军的箭杀,虽然未必算得上如何残忍和血腥,却可以说是最为悲情和无奈的一场屠杀。我们看不到被杀者的死前的挣扎和痛苦,只能看到杀人者失声痛哭,泪流满面,那种生命内在的无助和软弱无疑是此前古装大片中不曾看到的。这场战争没有正义和邪恶之分,战争的结局也无所谓胜负,因为胜者和生者未必比输者和死者更为幸福。它没有最终的赢家,只是为“是兵就得死”和“兵不厌诈”的残酷法则增添了新的注脚。战争是必须的,是没有办法的,却也是没有意义的。陈可辛就这样表达出了对战争的深刻质疑,对暴力的反思和排拒,这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跟战争一样含混和复杂的是同样矛盾和暧昧的感情纠葛。在《甜蜜蜜》的爱情表达里面,那是一个喧嚣而物欲涌动的大都市里凡俗生命相互间彼此感动的温存与甜蜜、幸福和忧伤,那是一次跨越了颠簸的时代旅程对爱情和真我的耐心而艰难的寻找,最终抵达了历经波折却终成眷属的美好结局。而到了《投名状》这里,时代换作了更为动荡和混乱的战争年代,创作者首先便把这种爱情放置在了一种嗳昧不清的关系状态当中。在电影的开始段落,落魄者庞青云与逃离者莲生相见,并产生了萍永相逢、患难与共的真情,莲生温暖了甚至可以说拯救了青云。后来在山庄里,青云意外地踉莲生再次相见,当他们的目光相接并相认时,恰恰是赵二虎这个“原配”插进了二者的视线。从电影的时间顺序和事实呈现来说,赵二虎反而成了后来者和第三者。而且通过穿插的对那晚谈话的回忆可以知道,莲生并不是一般的土匪夫人,她作为“扬州瘦马”从小受到琴棋书画的训练,长大后要给人做妾,只是陕要被卖出来时被童年的玩伴救了出来。庞青云对莲生说:“他不明白你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还以为救了你”,莲生作为一个跟土匪生活格格不入的逃跑者,跟青云倒成了可以言谈内心的知音,对灰暗的生活也有了新的向往。苏州之战,莲生来到前线战壕,只是不知她到底是来看望青云的还是二虎的,心里到底牵挂哪个人更多一些,那眼泪到底是为哪个男人而流——我们并不知道答案,或许就连她自己也并不清楚。就像她临死前所说的那样,到底是选红颜色的纱帘好呢还是选绿色的纱帘好呢?这无疑是左右为难、无法选择的情感困境的具体表征。莲生的死同样充满了人生的悖谬和无意义。向来敬重她的三弟杀了她,目的只是为了救二哥,但这只能为投名状再搭上一条性命、增添一个陪葬品,离老三拯救二哥的初衷却相距甚远。她临死前脖子上挂着可以用来“保平安”的护身符,那正是三弟送给她的。
当然,作为主题,电影重点所在还是以“投名状”为象征的兄弟情谊,这主要围绕着庞青云、赵二虎、姜午阳兄弟三人的命运展开,以大哥庞青云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对功名利禄的追逐为主线。他们的命运发展同奇崛而难测的战场一样,充满了峰回路转和急转直下的相互交接。如果从起点上看,三人之所以纳投名状本就是一个偶然,是出于功利性的目的(怕上了庞青云的当)而不是多年的深情厚谊,这种建立在脆弱的基础之上的结义已经为后来的背信弃义、分崩离析埋下了隐患。
在不识字只知道拼命斗狠的二虎和午阳面前,青云无疑是深谙战场法则的。作为一个训练有素、久经沙场的“官”,他不仅懂得擒贼先擒王这样的常识,还掌握了更为高级的战争法则,他甚至有着支撑自己信念的政治抱负和道德理想,这却不完全像午阳所理解的那样是对野心的冠冕堂皇的掩饰,在太后前请求免除江苏三年赋税便可以作为 证明。他最初的成功正在于巧妙地把山寨土匪不怕死的彪悍和凶狠跟灵活、合理的战争法则结合了起来。他的装死,他组建敢死队,极富策略性和冒险精神地攻下舒城,以及后来久攻苏州不下跟老谋深算的何魁作交易,说明他自以为靠着灵活多变的政治手腕,通过必须的果断、隐忍和决绝,在必要的时候甚至牺牲兄弟便可以登上那象征着极大权力和荣耀的宝座,从而把命运牢牢掌握和控制在自己手里。
在他的精心筹划和秘密安排下,二虎在雨夜的穷街陋巷里颇为悲壮地死去,而且到死都蒙在鼓里,不仅对于妻子的出轨毫不知情,对死于大哥的阴谋也一概不知。他临死前唤着大哥的名字,其实恰恰死于大哥之手,至死部活在一个美丽而残酷的谎言之中。比二虎更加天真单纯的是三弟午阳。在战场上虽然具有奋不顾身、纵情厮杀的豪迈,对阴险权术却一无所知的他以为杀了二嫂便可以救出二哥,所谓“乱我兄弟者,必杀之”,这是老三的至死不变的人生信条,他这种试图挽回悲惨结局却终于无能为力的挣扎同样让人为之动容。后来,他又去刺杀大哥,因为在他看来,亲手杀死大哥是出于对投名状誓言的捍卫,所谓“兄弟乱我兄弟者,必杀之”,但这同时也背弃和粉碎了纳投名状所结下的兄弟情谊,却又成就了投名状“不求同生,但求同死”的约定,从而增添了几许悲情和苍凉。坦是颇为反讽的是,青云最终死在了午阳的刀下,却又没死在午阳的刀下,因为午阳已经无力杀他。午阳最后大喊“杀庞青云者,姜午阳”,他成为了幕后真凶的替死鬼和障眼的烟雾弹,如同为了掩盖冷枪的声音而鸣放的礼炮一样。但也是借助了那背后更为强大和神秘的力量,靠着那只能看到枪管却看不到拿枪的人的暗杀者,才最终实现了纳投名状的誓言,以生命的死亡来完成或者说完结了投名状的结义。
庞青云同样是一个悲剧人物。他在暗杀老二这件事上安排周详和隐秘,却死于更加处心积虑也更为卑劣和阴险的暗杀,死干清末云渡诡谲的权力斗争,类似二虎的是,他至死也不知这背后的一枪来自何人,而那其实就是他所效忠的朝廷。《投名状》就这样描绘出了乱世年代兄弟情谊的塌陷和个人英雄梦的幻灭,向观众展示了以为掌握了残酷法则到头来却只能被更残酷的法则所吞噬、试图把握自己的命运却只能被更强大的命运所玩弄、所戏耍的荒诞和悖谬。
电影最后一个镜头带着我们回到了兄弟三人纳投名状结义时的那个盛大仪式。场景还历历在目,那熟悉的声音依然雄迈有力,掷地作声。这像是对起点的一次回顾和追忆,对仪式的一种怀念和祭奠,更像是对投名状虚伪本质的一种嘲讽。最终只能牺牲三人的生命才能实现最初纳投名状时的许诺和誓言,这无疑又是人性悖谬主题的再次呈现和深化。
责编 布 丁
电影的开头先通过几行文字言简意赅地交代了时代背景,然后画面马上进入酷烈的战争场面,大刀长矛漫天飞舞,拼个你死我活血肉模糊,接着横尸遍野,硝烟弥漫,一幅令人胆战心寒的凄惨和荒凉图景出现在观众面前,最后一个活人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这既简洁明了地用图像形象化了时代背景,又是主人公庞青云命运的一个转折点,并且为整个电影的战争影像风格定下了基调。从战争和武打所呈现出来的面貌来看,同过往的古装大片那种过于离谱的华丽和毫无节制的铺张不同,《投名状》当是一部粗犷、残酷、惨烈的战争巨制,武打动作也是严格遵守了“万有引力”的写实风格。在表现形式上,陈可辛用青灰色的主调渲染战争那压抑和沉重的氛围,虽然有一些血肉横飞的血腥场面,却有效实现了导演所追求的“不卖弄”的效果。另外,在表现战争的手法上尝试的一些细节也充满了新意。比如游戏和京剧同战争厮杀场景的交叉剪辑,其目的不仅仅在于通过对比凸显战争本身的残忍,也充分强化了人生的悖谬感。
在这个灾荒连年、民不聊生的战乱时代,穷苦百姓为了满足最起码的生存需要,为了养家糊口,只有铤而走险,聚啸山林。但在这样的严酷的环境里,明确的价值判断和是非观念早已崩溃,是与非、善与恶之间丧失了严格的区分。为了能够活下去,今天是官兵,明天就做了匪抢了官家的粮,后天就可能又成了官兵。这样的行为既关乎最起码的口粮的满足,也跟个人奋斗和对英雄梦想的追逐密切相关,就像赵二虎慷慨激昂、豪气冲天的那句“当匪,我们就当最大的”。但苏州之战彻底瓦解和摧毁了二虎的这种人生观,也重塑了他的战争观。当太平军的守城将军抱着“我不死他们就出不去”的想法心甘情愿死在赵二虎手下时,二虎把那句向来只对自己兄弟说的“安心上路”送给了对手,而取了他性命的正是自己。两个人摔在了水池里,二虎抱着对方的尸体,痛哭流涕,应当说,在这一刻,二虎跟守城将军已经成为了惺惺相惜的知己,所以当他从城里走出来之后,士兵们围着他欢呼,他却一脸的失落和颓丧,没有一点胜利者的喜悦和张扬。而接下来关上城门对瓮城里密密麻麻的太平军的箭杀,虽然未必算得上如何残忍和血腥,却可以说是最为悲情和无奈的一场屠杀。我们看不到被杀者的死前的挣扎和痛苦,只能看到杀人者失声痛哭,泪流满面,那种生命内在的无助和软弱无疑是此前古装大片中不曾看到的。这场战争没有正义和邪恶之分,战争的结局也无所谓胜负,因为胜者和生者未必比输者和死者更为幸福。它没有最终的赢家,只是为“是兵就得死”和“兵不厌诈”的残酷法则增添了新的注脚。战争是必须的,是没有办法的,却也是没有意义的。陈可辛就这样表达出了对战争的深刻质疑,对暴力的反思和排拒,这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跟战争一样含混和复杂的是同样矛盾和暧昧的感情纠葛。在《甜蜜蜜》的爱情表达里面,那是一个喧嚣而物欲涌动的大都市里凡俗生命相互间彼此感动的温存与甜蜜、幸福和忧伤,那是一次跨越了颠簸的时代旅程对爱情和真我的耐心而艰难的寻找,最终抵达了历经波折却终成眷属的美好结局。而到了《投名状》这里,时代换作了更为动荡和混乱的战争年代,创作者首先便把这种爱情放置在了一种嗳昧不清的关系状态当中。在电影的开始段落,落魄者庞青云与逃离者莲生相见,并产生了萍永相逢、患难与共的真情,莲生温暖了甚至可以说拯救了青云。后来在山庄里,青云意外地踉莲生再次相见,当他们的目光相接并相认时,恰恰是赵二虎这个“原配”插进了二者的视线。从电影的时间顺序和事实呈现来说,赵二虎反而成了后来者和第三者。而且通过穿插的对那晚谈话的回忆可以知道,莲生并不是一般的土匪夫人,她作为“扬州瘦马”从小受到琴棋书画的训练,长大后要给人做妾,只是陕要被卖出来时被童年的玩伴救了出来。庞青云对莲生说:“他不明白你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还以为救了你”,莲生作为一个跟土匪生活格格不入的逃跑者,跟青云倒成了可以言谈内心的知音,对灰暗的生活也有了新的向往。苏州之战,莲生来到前线战壕,只是不知她到底是来看望青云的还是二虎的,心里到底牵挂哪个人更多一些,那眼泪到底是为哪个男人而流——我们并不知道答案,或许就连她自己也并不清楚。就像她临死前所说的那样,到底是选红颜色的纱帘好呢还是选绿色的纱帘好呢?这无疑是左右为难、无法选择的情感困境的具体表征。莲生的死同样充满了人生的悖谬和无意义。向来敬重她的三弟杀了她,目的只是为了救二哥,但这只能为投名状再搭上一条性命、增添一个陪葬品,离老三拯救二哥的初衷却相距甚远。她临死前脖子上挂着可以用来“保平安”的护身符,那正是三弟送给她的。
当然,作为主题,电影重点所在还是以“投名状”为象征的兄弟情谊,这主要围绕着庞青云、赵二虎、姜午阳兄弟三人的命运展开,以大哥庞青云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对功名利禄的追逐为主线。他们的命运发展同奇崛而难测的战场一样,充满了峰回路转和急转直下的相互交接。如果从起点上看,三人之所以纳投名状本就是一个偶然,是出于功利性的目的(怕上了庞青云的当)而不是多年的深情厚谊,这种建立在脆弱的基础之上的结义已经为后来的背信弃义、分崩离析埋下了隐患。
在不识字只知道拼命斗狠的二虎和午阳面前,青云无疑是深谙战场法则的。作为一个训练有素、久经沙场的“官”,他不仅懂得擒贼先擒王这样的常识,还掌握了更为高级的战争法则,他甚至有着支撑自己信念的政治抱负和道德理想,这却不完全像午阳所理解的那样是对野心的冠冕堂皇的掩饰,在太后前请求免除江苏三年赋税便可以作为 证明。他最初的成功正在于巧妙地把山寨土匪不怕死的彪悍和凶狠跟灵活、合理的战争法则结合了起来。他的装死,他组建敢死队,极富策略性和冒险精神地攻下舒城,以及后来久攻苏州不下跟老谋深算的何魁作交易,说明他自以为靠着灵活多变的政治手腕,通过必须的果断、隐忍和决绝,在必要的时候甚至牺牲兄弟便可以登上那象征着极大权力和荣耀的宝座,从而把命运牢牢掌握和控制在自己手里。
在他的精心筹划和秘密安排下,二虎在雨夜的穷街陋巷里颇为悲壮地死去,而且到死都蒙在鼓里,不仅对于妻子的出轨毫不知情,对死于大哥的阴谋也一概不知。他临死前唤着大哥的名字,其实恰恰死于大哥之手,至死部活在一个美丽而残酷的谎言之中。比二虎更加天真单纯的是三弟午阳。在战场上虽然具有奋不顾身、纵情厮杀的豪迈,对阴险权术却一无所知的他以为杀了二嫂便可以救出二哥,所谓“乱我兄弟者,必杀之”,这是老三的至死不变的人生信条,他这种试图挽回悲惨结局却终于无能为力的挣扎同样让人为之动容。后来,他又去刺杀大哥,因为在他看来,亲手杀死大哥是出于对投名状誓言的捍卫,所谓“兄弟乱我兄弟者,必杀之”,但这同时也背弃和粉碎了纳投名状所结下的兄弟情谊,却又成就了投名状“不求同生,但求同死”的约定,从而增添了几许悲情和苍凉。坦是颇为反讽的是,青云最终死在了午阳的刀下,却又没死在午阳的刀下,因为午阳已经无力杀他。午阳最后大喊“杀庞青云者,姜午阳”,他成为了幕后真凶的替死鬼和障眼的烟雾弹,如同为了掩盖冷枪的声音而鸣放的礼炮一样。但也是借助了那背后更为强大和神秘的力量,靠着那只能看到枪管却看不到拿枪的人的暗杀者,才最终实现了纳投名状的誓言,以生命的死亡来完成或者说完结了投名状的结义。
庞青云同样是一个悲剧人物。他在暗杀老二这件事上安排周详和隐秘,却死于更加处心积虑也更为卑劣和阴险的暗杀,死干清末云渡诡谲的权力斗争,类似二虎的是,他至死也不知这背后的一枪来自何人,而那其实就是他所效忠的朝廷。《投名状》就这样描绘出了乱世年代兄弟情谊的塌陷和个人英雄梦的幻灭,向观众展示了以为掌握了残酷法则到头来却只能被更残酷的法则所吞噬、试图把握自己的命运却只能被更强大的命运所玩弄、所戏耍的荒诞和悖谬。
电影最后一个镜头带着我们回到了兄弟三人纳投名状结义时的那个盛大仪式。场景还历历在目,那熟悉的声音依然雄迈有力,掷地作声。这像是对起点的一次回顾和追忆,对仪式的一种怀念和祭奠,更像是对投名状虚伪本质的一种嘲讽。最终只能牺牲三人的生命才能实现最初纳投名状时的许诺和誓言,这无疑又是人性悖谬主题的再次呈现和深化。
责编 布 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