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是基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确立文明发展的价值取向,通过积极稳妥推进改革开放,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 经济思考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6)04-0030-0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努力。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表明,经济发展是发展的核心、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着眼全局,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努力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要把握重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要求贯穿到经济发展的始终,以协调、文明的发展方式和持续、健康的发展成果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基础。
一、在经济发展的目标追求上,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经历了巨大的曲折之后,从教训中崛起,在开拓中创新,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从“发展是硬道理”直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发展内涵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全面、更加科学。二十多年来所取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总体小康的巨大成就,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经济基础和社会人文条件。但是,我们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还比较落后,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依然较大,经济增长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不优、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也十分突出。同时,我们还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据专家测算,如果美国经济年增长率为3%,中国年增长率为8%,那么中国需要68年才能实现人均GDP与美国相当;如果美国增长率为4%,中国增长率为7%,那么中国需要118年才能赶上美国。解决目前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的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胡锦涛同志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当前,要防止因为强调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而忽视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始终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牢牢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保持稳步发展的势头,增强综合竞争实力。通过做大经济总量,为全社会提高可供分配物质财富的规模,弥合各种差别、弥补滞后事
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在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上,要坚持文明发展,努力体现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对自然要由掠夺开发、征服利用向补偿建设、反哺恢复转变,使经济和自然“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实现共生共荣、协调发展。
经济利益分配方式要确立利益公平共享的价值取向。经济增长与利益分配是经济发展的两个基本支点。经济增长决定利益分配的整体规模和平均水平,而利益分配又制约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活力。收入分配方式合理,社会成员满意度高,其投入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就高,经济发展活力就强。如果割裂二者关系,必然导致有增长、无发展等不和谐,拉美国家的“拉美陷阱”就是前车之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度重视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恩格斯指出,应当“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邓小平也强调:“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始终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胡锦涛也一再强调“要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创造者与享有者的统一,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协调,积极完善经济发展利益公平实现制度的安排,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经济主体交往方式要确立诚信共处的价值取向。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市场经济中商品流动、物质交换背后都是由人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支配的。马克思说,“物与物的关系后面,从来是人与人的关系”。要促进经济的和谐发展,首先人的关系必须和谐,道德失范、经济失信不仅没有和谐,而且还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切实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把诚实守信作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基本行为准则,在全社会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为市场经济秩序和环境的健全和完善提供支撑。
三、在经济发展途径的选择上,要坚持积极稳妥推进改革开放,为构建和谐社会增添动力
和谐推进改革,关键是要把改革的力度与群众可承受程度协调起来。目前我国的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在这种背景下深化改革,更要注重和谐推进。一是改革要积极适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重大进展。但我们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是初步建立,还很不完善,社会生产力发展还面临许多体制障碍,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进一步焕发社会主义的内在活力与生机,进一步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必须不失时机,毫不动摇地继续深化改革。二是改革要渐进适度。由于改革所触及的不是细枝末节的问题,而是矛头直指整个旧经济体制本身,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必然对旧有的利益格局和利益主体产生一定的冲击。最大限度减少震荡,保护最大多数群众的改革热情是改革成功的关键,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必须坚持统筹谋划,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把握好改革的节奏和力度,分步实施,循序渐进。三是改革要协调适中。每项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既要充分考虑实际财力、企业和群众的承受能力,又要做好各个环节的配合与协调,并根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加以调整完善;不能因为改革的方向已经明确,就求全求快,单兵冒进。
和谐推进开放,就是要在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共赢”发展。一方面要强化规则意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更谈不上和谐。和谐社会是有序社会,遵循规则、依规办事是前提。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后,我们的开放范围、开放领域、开放层次都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度和高度。在日益频繁的国际经济合作交流中,要有效减少摩擦、避免纠纷,须善于遵守、运用和维护国际通行的贸易合作规则,在规则的框架内推进合作,促进共赢。另一方面要坚持平等开放。平等是经济主体合作交往的基础,没有平等,就没有和谐。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对待外资外商要坚持实行平等的“国民待遇”,要防止为了吸引外资,牺牲自己的原则和利益,一味满足外方“超国民待遇”的要求。比如有的地方为了一时的经济发展,对外来的一些浪费资源、损害环境的项目把关不严,对外资企业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问题重视不够等。同时,也要克服因为害怕竞争,人为设置“低国民待遇”的问题。比如有的地方在商品流通中实行地方保护等问题。因此,对外开放要建立在互惠互利、平等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双方的共同受益实行和谐发展。
四、在经济发展的依靠对象上,要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为构建和谐社会聚集力量
和谐社会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追求,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出现了新的不同的阶层,他们都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事业的推动者、实践者。要团结好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鼓舞优秀分子、帮助弱势群体,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促进全社会各种积极性与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社会财富充分涌流。
(本文作者:湖北省黄石市人民政府市长)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 经济思考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6)04-0030-0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努力。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表明,经济发展是发展的核心、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着眼全局,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努力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要把握重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要求贯穿到经济发展的始终,以协调、文明的发展方式和持续、健康的发展成果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基础。
一、在经济发展的目标追求上,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经历了巨大的曲折之后,从教训中崛起,在开拓中创新,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从“发展是硬道理”直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发展内涵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全面、更加科学。二十多年来所取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总体小康的巨大成就,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经济基础和社会人文条件。但是,我们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还比较落后,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依然较大,经济增长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不优、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也十分突出。同时,我们还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据专家测算,如果美国经济年增长率为3%,中国年增长率为8%,那么中国需要68年才能实现人均GDP与美国相当;如果美国增长率为4%,中国增长率为7%,那么中国需要118年才能赶上美国。解决目前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的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胡锦涛同志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当前,要防止因为强调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而忽视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始终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牢牢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保持稳步发展的势头,增强综合竞争实力。通过做大经济总量,为全社会提高可供分配物质财富的规模,弥合各种差别、弥补滞后事
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在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上,要坚持文明发展,努力体现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对自然要由掠夺开发、征服利用向补偿建设、反哺恢复转变,使经济和自然“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实现共生共荣、协调发展。
经济利益分配方式要确立利益公平共享的价值取向。经济增长与利益分配是经济发展的两个基本支点。经济增长决定利益分配的整体规模和平均水平,而利益分配又制约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活力。收入分配方式合理,社会成员满意度高,其投入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就高,经济发展活力就强。如果割裂二者关系,必然导致有增长、无发展等不和谐,拉美国家的“拉美陷阱”就是前车之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度重视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恩格斯指出,应当“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邓小平也强调:“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始终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胡锦涛也一再强调“要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创造者与享有者的统一,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协调,积极完善经济发展利益公平实现制度的安排,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经济主体交往方式要确立诚信共处的价值取向。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市场经济中商品流动、物质交换背后都是由人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支配的。马克思说,“物与物的关系后面,从来是人与人的关系”。要促进经济的和谐发展,首先人的关系必须和谐,道德失范、经济失信不仅没有和谐,而且还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切实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把诚实守信作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基本行为准则,在全社会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为市场经济秩序和环境的健全和完善提供支撑。
三、在经济发展途径的选择上,要坚持积极稳妥推进改革开放,为构建和谐社会增添动力
和谐推进改革,关键是要把改革的力度与群众可承受程度协调起来。目前我国的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在这种背景下深化改革,更要注重和谐推进。一是改革要积极适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重大进展。但我们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是初步建立,还很不完善,社会生产力发展还面临许多体制障碍,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进一步焕发社会主义的内在活力与生机,进一步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必须不失时机,毫不动摇地继续深化改革。二是改革要渐进适度。由于改革所触及的不是细枝末节的问题,而是矛头直指整个旧经济体制本身,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必然对旧有的利益格局和利益主体产生一定的冲击。最大限度减少震荡,保护最大多数群众的改革热情是改革成功的关键,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必须坚持统筹谋划,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把握好改革的节奏和力度,分步实施,循序渐进。三是改革要协调适中。每项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既要充分考虑实际财力、企业和群众的承受能力,又要做好各个环节的配合与协调,并根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加以调整完善;不能因为改革的方向已经明确,就求全求快,单兵冒进。
和谐推进开放,就是要在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共赢”发展。一方面要强化规则意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更谈不上和谐。和谐社会是有序社会,遵循规则、依规办事是前提。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后,我们的开放范围、开放领域、开放层次都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度和高度。在日益频繁的国际经济合作交流中,要有效减少摩擦、避免纠纷,须善于遵守、运用和维护国际通行的贸易合作规则,在规则的框架内推进合作,促进共赢。另一方面要坚持平等开放。平等是经济主体合作交往的基础,没有平等,就没有和谐。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对待外资外商要坚持实行平等的“国民待遇”,要防止为了吸引外资,牺牲自己的原则和利益,一味满足外方“超国民待遇”的要求。比如有的地方为了一时的经济发展,对外来的一些浪费资源、损害环境的项目把关不严,对外资企业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问题重视不够等。同时,也要克服因为害怕竞争,人为设置“低国民待遇”的问题。比如有的地方在商品流通中实行地方保护等问题。因此,对外开放要建立在互惠互利、平等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双方的共同受益实行和谐发展。
四、在经济发展的依靠对象上,要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为构建和谐社会聚集力量
和谐社会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追求,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出现了新的不同的阶层,他们都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事业的推动者、实践者。要团结好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鼓舞优秀分子、帮助弱势群体,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促进全社会各种积极性与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社会财富充分涌流。
(本文作者:湖北省黄石市人民政府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