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的前 n项和》案例分析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hui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289-02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节课教学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人教A版)中第二章的第三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第一课时).该课主要研究如何应用倒序相加法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以及该求和公式的应用.求数列前n项和也是数列研究的基本问题,通过对公式推导,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方法。
  二、学生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基本性质,也对高斯算法有所了解,这都为倒序相加法的教学提供了基础;同时学生已有了函数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可适当渗透函数思想.高斯的算法与一般的等差数列求和还有一定的距离,如何从首尾配对法引出倒序相加法,这是学生学习的障碍。
  三、教学目标
  1.理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了解倒序相加法的原理。
  2.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渗透函数思想与方程(组)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反思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学会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思路的获得。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
  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宝石吗?
  体展示三角形图案)
  [设计意图]情境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知识背景,即“情境” 相联系.从实际问题入手,图中蕴含算数,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并且可引导学生共同探讨高斯算法更一般的应用,为新课的讲解作铺垫。
  [知识链接]
  高斯,德国著名数学家,被誉为“数学王子”。200多年前,高斯的算术教师提出了下面的问题:
  1+2+3+…+100=?
  据说,当其他同学忙于把100个数逐项相加时,10岁的高斯却用下面的方法迅速算出了正确答案:
  (1+100)+(2+99)+……+(50+51)=101×50=5050.
  [学情预设]高斯的算法蕴涵着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一般的规律性.教学时,应给学生提供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探索发现这种数列的内在规律.学生对高斯的算法是熟悉的,知道采用首尾配对的方法来求和,但估计他们对这种方法的认识可能处于记忆阶段,为了促进学生对这种算法的进一步理解,设计了以下三道由易到难的问题。
  2.自主探究与合作中学习。
  问题1 图案中,第1层到第51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
  该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合作中学习,并把小组发现的方法一一呈现。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出现以下求法
  方法1:原式=(1+2+3+……+50)+51
  方法2:原式=0+1+2+……+50+51
  方法3:原式=(1+2+…+25+27…+51)+26
  以上方法实际上是用了“化归思想”,将奇数个项问题转化为偶数个项求解,教师应进行充分肯定与表扬。
  [设计意图]这是求奇数个项和的问题,若简单地摹仿高斯算法,将出现不能全部配对的问题,借此渗透化归思想。
  问题2:求图案中从第1层到第n层(1  [学情预设]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后,发现n为奇数时不能配对,可能会分n为奇数、偶数的情况分别求解,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避免讨论成为该环节的关键。
  [设计意图]从求确定的前n个正整数之和到求一般项数的前n个正整数之和,让学生领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旨在让学生对“首尾配对求和”这一算法的改进。
  启发:(多媒体演示)如右图,在三角形图案右侧倒放一个全等的三角形与原图补成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借助几何图形的直观性,能启迪思路,唤醒学生记忆深处的东西,并为倒序相加法的出现提供了一个直接的模型。
  通过以上启发学生再自主探究,相信容易得出解法:
  问题3:在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an}中,定义前n项和
  Sn=a1+a2+…+an,如何求Sn?
  由前面的大量鋪垫,学生应容易得出如下过程:
  ∴Sn=n(a1+an)2(公式1)
  组织学生讨论:
  在公式1中若将an=a1+(n-1)d代入又可得出哪个表达式?
  即:Sn=na1+n(n-1)2d(公式2)
  3.典例分析。
  对于以上两个公式,初学的学生在解决一些问题时,往往不知道该如何选取.教师应通过适当的例子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公式进行分析,根据公式各自的特点,帮助学生恰当地选择合适的公式。
  例1:为了参加冬季运动会的5000m长跑比赛,某同学给自己制定了7天的训练计划(单位:m)如下表:
  问这个同学7天一共将跑多长的距离?
  [设计意图]该例题是将课本P53习题2.3A组第3题改编成表格形式,可以锻炼学生处理数据信息的能力和选用公式的能力。学生可以从首项、末项、项数出发,选用公式1;也可以从首项、公差、项数出发,选用公式2,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引导学生在解题时注意选择适当的公式,以便于计算。   例2:已知等差数列5,427,347,…
  求(1)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数列{an}的前几项和为1257?
  (3)Sn的最大值为多少?并求出此时相应的n的值。
  [设计意图]通项公式与求和公式中共有a1、d、n、an、Sn五个基本元素,如果已知其中三个,就可求其余两个,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方程(组)思想。第(3)小题是让学生初步接觸用函数观点解决数列问题,为以后函数与数列的综合打下基础。
  [知识链接](1)由Sn=na1+n(n-1)2d=d2n2+(a1-d2)n若令d2=A,a1-d2=B,则Sn=An2+Bn,可知当d≠0时,点(n,Sn)是在常数项为0的二次函数图象上,可由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Sn的最值问题;
  (2)若数列{an}的前n项和Sn=An2+Bn(A、B∈R),则数列{an}一定是等差数列;
  (3)由Sn=An2+Bn,可知Snn=An+B,点(n,Snn)在直线上;
  (4)在等差数列{an}中,当ak>0,ak+1<0时,Sk最大,当ak<0,ak+1>0时,Sk最小。
  4.针对训练。
  练习1:已知等差数列{an}的前10项和是310,前20项的和是1220,求前n项和Sn.
  练习2:等差数列{an}中,a1=-4,a8=-18,n=8,求公差d及前n项和Sn.
  [设计意图]分层练习使学生在完成必修教材基本任务的同时,拓展自主发展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符合自身实践的感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5.布置作业。
  (1)课本P52习题2.3,第1题(1)(3),第2题(3)(4),第5题。
  (2)探索题。
  ①数列{1n(n+1)}的前n项和Sn=11×2+12×3+13×4+…+1n×(n+1) ,求Sn;
  ②若公差为d(d≠0)的等差数列{an}中,Tn=1a1a2 + 1a2a3+1a3a4 +…+ 1an-1an,你能否由题(1)的启发,得到Tn的表达式?
  六、教学反思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推导不只一种方法,本节课是通过介绍高斯的算法,探究这种方法如何推广到一般等差数列的求和.该方法反映了等差数列的本质,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等差数列性质的理解,而且该推导过程体现了人类研究、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本节课教学过程的难点在于如何获得推导公式的“倒序相加法”这一思路.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教学中采用了以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设计的三个问题体现了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即从特殊问题的解决中提炼方法,再试图运用这一方法解决一般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层层引导、学生的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尤其是借助图形的直观性,学生“倒序相加法”思路的获得就水到渠成了。
其他文献
《高压线路柱式瓷绝缘子》标准制定解说丁京玲(西安电瓷研究所西安710077)1前言近年来国内有苏州、南京、大连、淄博、萍乡、醴陵、重庆等地十多家电瓷厂按国际电工委员会IEC720和美标ANSIC29.7大量生
为确保抽水蓄能电站机组通流部件的稳定运行,对球阀与压力钢管连接位置处焊缝应力进行了测试,利用球阀全开导叶全关时的静水压力对应力测点进行标定,进而获得了甩负荷情况下
【摘要】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建国以来的根本指导思想,良好的确立了世界观与方法论。在我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热烈拥护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多项科学性理论体系,良好的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有效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科技水平、文化素养等多方面有效的提高。因此,本文将针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进行着重研究,有效的分析出我国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幼儿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幼儿学前教育在新时期下逐渐发生了转变,幼儿教师的专业程度也在逐渐提高。要想使幼儿学前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相关部门以及人员需要对幼儿教育提起重视,并且不断加大教师队伍的建设,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不断提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对孩子娇生惯养,把知识一点一点的传授给孩子,这种教育方法会让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人
【摘 要】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审美 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081-01  小學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桂林山水的介绍,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
【摘要】为什么要课改?课改的出发点究竟是什么?课改在向我们传递着一种什么样的声音?渗透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  【关键词】现实联姻 思维解放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066-02  恰逢新一轮课程改革之际,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一同担任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一年级数学教材删除了许多以往的内容,同时又增设了许多新的内容,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