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提高教学对话的有效性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wzhy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意义上的教学对话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教师不以权威者自居,学生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教师与文本对话的深刻程度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并直接决定师生对话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话可能换来学生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
  关键词:文本;民主对话;有效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63-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里所说的“对话”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倾听不同的声音,调试自己的经验世界,重建自我对外部感觉的过程。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标志。一节课中对话效果决定了教学成败。那么怎样提高教学对话的有效性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民主、平等是实施有效教学对话的基础
  首先是师生之间的平等。教学对话是在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进行的,传统教学中也有对话,但大多是学生围绕已设置好的问题被动回答教师的提问,这样只能完成知识的教学任务。而现代意义上的教学对话则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领导与下属的关系,不存在尊卑关系,教师不以权威者自居,学生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是一种“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关系,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成为教学对话的前提。托兰斯研究表明:儿童往往因教师不能理解支持他们的思想而隐藏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对他们的对话欲望产生了严重的抑制作用。可见,课堂上的教学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谈,而是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育活动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教与学两类活动在时间上具有共时性,并随时产生交互作用。干国祥老师在教学《九寨沟》一课时,真正做到了师生的平等交流,他没有在课堂上频繁地出示一幅幅精美的图画去驾驭学生的思想,而是和学生一起来读课文,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在一次次的对话中,把优美的文字还原成生动的画面,每个孩子的脑海中的画面是不同的,都是自己的。课堂中的对话是师生的真实语言,没有做作,难怪最后教师在出示准备好的图片时,一个学生掷地有声地发言:“画面很美,可是我想象中的九寨沟更美。”这是语言的魅力,这样的课堂成了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和谐、愉悦是对话语文课堂的标志,没有人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遭受“法庭”式的审判。当有学生对他人意见不一致而提出“我反对!”时,总是劝导他们不要用这样的措辞,只要表达自己的意见就行了,保护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每个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提供良好的氛围,为学生主动参与、敢于质疑提供宽松的环境。
  其次,生生之间也应该是平等的。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公开课教学时,教师为了让课堂很顺利地进行,往往学生发言被几个“优生”承包了,在他们率先发出近乎标准的发言之后,很少有孩子敢再发表什么相形之下显得有些单薄或幼稚的观点,课堂成了老师与那几个学生的对话空间,而其他学生成了看客与摆设,这样对于学生的整体发展是不利的,长此以往,这些做看客的学生会形成思维的惰性。要实现生生之间的平等,教师就要学会调控自己,清除自己的依赖心理,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平等对待学生,设计好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内容可说的对话主题,给每个学生都有对话的机会,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既不能在课堂教学中使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也不能使一部分学生沦为“对话”的“奴隶”。
  二、研读文本是实施有效教学对话的关键
  研读文本既包括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和升华(师本对话),又包括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与感悟(生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的深刻程度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并直接决定师生对话的有效性。于永正也曾经说过:“我备课没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当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可见,教师走进课堂与学生进行“对话”时,先要静下心来与文本对话,开拓对话“空间”。王崧舟老师的12篇“细读课文”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在解读《孔子拜师》一文时,其中有个内容,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师生在这里组织讨论“迎候”能不能换成“等候”或是“恭候”。这里既是语文点,也是对话点。老子特别有学问,此时说“迎候”,不说“等候”、“恭候”,说话的度、分寸、火候、拿捏的恰到好处,这里很能体现出用词的精确。教师深入解读文本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失去了学生富有个性的阅读体验,那么对话也只能是“空中楼阁”。于永正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第一课时往往花相当长的时间在指导学生读书,这其实就是在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与困惑,让学生个体带着自己已有的生活经历、认知经验、情感体验、审美趣味、直觉能力等充分展开与文本的对话,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对阅读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望,在兴趣盎然的对话中进行学习、积累语言,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这也是每个学习主体发展必由之路。其实整个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对话,就是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展现对文本的独特感悟。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师生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也就自然有话可对了。师生双方与文本的契合程度越深,“对话”水平就会越高、越有效。
  三、教师主导是实施有效教学对话的保证
  在课堂教学中,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们已把发言权还给了学生,这又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放任自由,课堂上放开让学生去说。学生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教师在一旁只充当了这课堂交流的“召集人”、“旁听者”或者顺着学生的话题走,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明显错误也不予以纠正,不置可否,对该引导的不引导,该点拨的不点拨,任凭学生自由发挥,造成学生漫无边际的交流。不管学生说的情况如何,教师总是赞不绝口:“棒极了!”“真了不起!”“想不到你真聪明!”把教学过程变为纯粹的学生“自学”或“自议”。这实质上是放弃教师“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责任,是撒手而不是放手。有个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渔歌子》时,学生质疑:平常下了雨,人们都是急着往家里赶,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斜风细雨不须归”呢?教者一时答不上来,就把“皮球”踢还给了学生。于是学生有的说是因为渔翁嘴巴特别馋,想吃鲜美的鳜鱼;有的说是因为喜欢钓鱼……应该说学生是想像丰富,“对话”精彩,但是这种脱离文本的天马行空式自由“对话”,不能不说是走进了误区。在对话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平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对话,但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放弃引导的职责。教师要做到“引而不发,导而勿牵”,“引在迷茫处,导在关键点”,时时留心,有意捕捉“战机”,营造“对话”的高潮,让学生沿着正确的文本价值取向展开深动的教学对话。师生对话成为推进生成的动力,形成生成的合力,也是教师“平等中的首席”的体现。这样,才能避免“对话”流于形式,流于“平庸”。
  另一种倾向是伪“自主”。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一位教师执教《临死前的严监生》时,让学生说一说严监生是怎样的人,学生众说纷纭,得出“严监生是个省钱的人、小气鬼、贪财的人、铁公鸡、吝啬的人、节俭的人、守财奴”等结论,可老师又加了这么一句:“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多答案,你们觉得哪一個最确切呢?”引导学生说出“守财奴”。其实这些答案都是学生最本真的珍贵体验,而“守财奴”三个字的“最确切”答案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对其它答案的否定,如果“对话”的最后结果仅仅是形成一种师生之间唯一的标准答案,那么就失去了“对话”的真正意义。课堂中的“对话”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正如张庆先生说的那样:虽然有时通过对话可能得不出什么结论,但却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这才是给予教育者最为丰厚的回报。
其他文献
2014年八月初,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弗里蒙特市举力、了Pickathon音乐节,音乐节组委会在俄勒冈州波特兰市郊的彭达维斯农场及其周围的树林里搭建了七座舞台,浩浩荡荡地举办了一场为期三天的音乐盛会,共带来了50多场现场音乐会表演。而这次Pickathon音乐节中有一个最大的新颖点就是座落在树林中的舞台,它完全由树枝搭建构成。除此之外,这次音乐节还展现了独特的现场制作流程。拍摄团队共计使用了五台B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