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怪鸟”想到文学形象的还原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4kaka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鹿柴》时,正好在出班级黑板报。为了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我在黑板报上开辟了《诗歌欣赏》栏目,把这首诗歌抄在上面。考虑到王维的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我为这首诗配了一幅插图:连绵起伏的山上长着一棵棵绿树,一抹夕阳的余晖透过树木的枝叶照在山林里的一片青苔上。看着这幅形象逼真、色彩鲜明的图画,我自我感觉还可以,唯一感到有点遗憾的是——诗歌中“人语响”的意境未能表现出来。
  第二天上课时,我走进教室,发现教室里乱哄哄的,许多学生围在后面的黑板报前议论纷纷。我走过去一看,发现有一只小鸟“飞”进了黑板报。
  原来,不知是哪位调皮的学生在山林上空添了一只鸟。这只小鸟正在飞,怪摸怪样的:嘴夸张地张着,眼睛睁得很大,两只翅膀一只向上一只向下,全身的羽毛一根根竖立着。一副搞笑的模样!学生们见我在看这只鸟都哈哈大笑起来。
  见此情景,我有些生气了。以前在出黑板报时,我都让一些学生参加。尽管这些学生在写字和绘画等方面有特长,但他们毕竟只是十多岁的孩子,因此,他们出的黑板报和其他班级教师亲自出的黑板报相比还是有差距的。所以,在黑板报评比时,我班排名不够靠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这期黑板报由我自己出,前后花了近三天的时间,本想在评比中取得好成绩,可突然冒出这样一只怪鸟,黑板报评比时,评委看了能不扣分吗?这位学生也太不爱护集体荣誉了,找到他一定要好好批评他!
  见我生气了,学生们纷纷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谁画的?”
  王飞站了起来。
  这时一个学生在下面插嘴:“老师,‘空山’表示山上空荡荡的,不应该有鸟。所以王飞不该画这只鸟。”
  “他说的不对!”王飞反驳道:“因为山上太安静了,所以作者才觉得是一座‘空山’,‘空山’是作者的一种感觉,并不是说山上空荡荡的,那么大的一座山上如果一只鸟也没有,这不合常理。”
  我见王飞说得有理,便问他:“那你为什么要画这只鸟呢?”
  “老师,我画这只鸟是表示山上有人说话。”王飞接着说,“我家里有一幅《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图画。画中没有一只青蛙,只是画了山洞乱石中冲出的一片急流,急流中夹着几个小蝌蚪。每次看到这幅画我都好像听到青蛙的叫声。受这幅画的启发,我想,山林中本来很安静,突然传来人说话的声音,栖息在林中的一只小鸟受到惊吓,因此飞了起来。我画这只鸟就是为了表现‘人语响’。”
  听到这里,我暗自庆幸:庆幸自己没有在气头上批评王飞!王飞同学在深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由家中的一幅画产生联想,把“人语响”的听觉形象用小鸟这一视觉艺术表达出来。构思的精巧令人赞叹。他所画的不仅是一只普通的小鸟,同时也画是的他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灵感,画的是他创新思维的火花!于是,我对王飞说:“你的构思太妙了!老师在画这幅插图时也曾想在画面中表现出“人语响”,但没有想到好的方法。你帮老师解决了这一难题,你真了不起!”
  其他同学也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
  由此,我不禁联想到语文教学中艺术形象的还原问题。
  文学通过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较之绘画雕塑等其它艺术形式,文学作品所塑造的形象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即它不能直接作用于读者的视觉感官,它需要读者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把作品形象还原出来。读者由于生活阅历、知识背景、文字感悟与想象力等的不同,即使面对同一文学形象,他们所还原出的画面也是千差万别甚至是截然相反的。鲁迅先生在评《红楼梦》时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因此,作品形象的还原具有个性化特点。在教学时我们应把作品形象还原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但在当前的教学中,我们所做的恰恰相反。因为这一过程大多是教师用多媒体手段代替学生完成了。这样做,表面上显得很热闹,显得形象直观,学生似乎获得了审美的享受,而其背后是他们的思维处于休眠状态,因为他们感悟文字的过程和想象的过程被老师无情地剥夺了!
  其实,一些有见识的教师早就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反拨。北大附中副校长、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程翔在教学文学作品时几乎从不使用多媒体。他认为使用多媒体的最为致命的弱点,是它简化了对文学语言的玩味过程,或者说它使得文学欣赏更多地成为了一种视觉的审美而不再是符号的审美。它使极度浓缩的、蕴含无比丰富的、需要反复咀嚼的、需要极具个性化的再创造的文字语言,变成了明确的、固定的、僵化的、大众化的图像。
  因此,我们认为,文学作品形象的还原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因为在他们还原的过程中,他们或许会看到我们教师所无法看到的更美的风景。
  本来责任编辑 罗 峰
其他文献
期刊
最后的成功似乎是永远不可企及。  人无论已经有了多大的成就,他总还是要追求更高更远的。  成功目标的远近和人的智识程度、能力范围成正比,而且互相影响。  你的智识与能力向前推动着你所追求的目标,而在这追求的过程之中,为了达到这目标,你的智识与能力就一定在不断地增进。你永不会满足于你的现况,你永远觉得有更好的目标要追求,你永不会觉得你目前的成就已是巅峰。但这也正是人生乐趣的持续。  你或许会问:“难
期刊
有些智力题,我们乍一看非常简单,其实解答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如下面这道题:请在空格和问号处填入1~8这些数,使每横行、竖列八格内的数恰好出现1~8。想想看,问号处的数该填几呢?
期刊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蚕,经过蚂蚁一般的年代,毛虫一般的年代,木乃伊一般的年代,每一次都有突破,每一次突破都很痛苦。  它留下一種成品——有细致的纹理,隐隐的彩色,可以演绎成很长的条理,罗织成一大片一大片材料。  蚕,一定要闷死在自己的框框里,它的作品才完美,倘若咬个破洞钻出来,那茧就没有什么可取了。一条蚕只宜结一次茧。  有没有一种蚕可以结了一个茧再结第二个、第三个呢?有,它的别名叫作“人”。
期刊
“老师,您快去教室看看,亮和砚打起来了。”上课铃声刚响,就有几名学生急匆匆地跑进办公室汇报这情况。我急忙跑进教室,一看,亮和砚虽已坐回原位,但各自涨红着脸,怒视着对方,显然气还没消。正当我庆幸此事还没酿成恶果时,低头一看,地上到处都是水,有破碎的塑料杯片、有小石子,还有笔、直尺、书本等,由此可见,刚才的打斗够激烈的。此刻,全班学生的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语文老师也在教室外等候上课,该如何处理这件事呢
李青萍,民国最后一位传奇女画家.她的研究者和收藏家兴起于新世纪之后,第一个对她产生兴趣的高峰期是在她的晚年.在她93岁于湖北荆州逝世之前,人们才渐渐认识到这个偏居一隅
期刊
心里憋屈,愤然出门。抬眼,梧桐树炸裂的皮儿耷拉着,伸手过去,一触即掉,露出了黄色的樹身。没皮的它,干净清爽地挺立着。  一刹那,心里泛起酸楚与无奈:人要像梧桐多好,不开心不痛快了,像树皮结痂脱落,心儿不就又明媚了?其实,我们在潜意识中总不自觉地把过往的苦难堆积在一起,遂难以承受生命之轻。  恶劣的负面情绪,只有结痂、脱落,人才能坦然阳光地面对生活。
期刊
没有林徽因那样傲人的才华,也没有唐瑛那样迷人的身姿.但是,在民国女子的历史上,孙多慈是不得不写的一个人物.出身于书香名门的孙多慈,端庄秀美,颇具艺术气质.父亲孙传瑗(养
期刊
体态丰腴,眼波流转,婉如清扬,两颊笑靥霞光荡漾.rn她是潘素,原名白琴,1915年出生于苏州,为当地名门望族潘世恩的后代.著名收藏家张伯驹先生的夫人,江苏苏州人.早年习花鸟,中
期刊
在老顾眼中,时间不是均匀的一去不回,时间有脾气,有青春和老迈之分,有果断、迟疑与摇摆不定。钱钟书对方鸿渐家中老钟的妙喻,甚得老顾之心:那架每个钟点走慢七分钟的计时器,“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对了,老顾一辈子都在修钟表,在钟表匠用的长臂灯下工作了35年。  就像看電影的人这十年在猛增一样,戴名表的人这几年也在猛增,加上不少钟表鉴赏家醉心于收藏百年前的镶翠嵌钻及珐琅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