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
【关键词】平等融洽 合作探究 熟读多思 自主创新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是情感课。如果过分强调“师道尊严”,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的阀门就被关住了。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去热爱每一位学生,给他们以自尊宽容,提供给他们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微笑、赞美、鼓励、竞争的潺潺流水,去冲刷那古板刻板死板的一滩死水的课堂。
一、变教师“满堂灌”为老师点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设计课堂教学过程,那么,学生还是学习的主体吗?要想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模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特点的文章,引导探究的角度是不同的。
以下是我组织课堂教学时常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几种方法:
1.对于关键词句的探究。作家锤炼语言时多在形容词、动词、副词上下功夫。古典诗歌中的佳句就多是挂在这三类词上,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的“绿” 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的“破”“弄” 二字,皆是不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现代作品中精彩的细节描写也常表现在关键词句的选择和运用上,如鲁迅《雪》有一段文字:“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这段文字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等词语修饰“雪”,强调了北国“雪”的冷、硬、亮,形容北方人的精神品格,即坚强,斗争,奋斗,牺牲的伟大精神的永存。这样深究,学生能养成锤炼语言、揣摩语句的好习惯,从而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2.多方向思考主题。对文章的主题,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探究文章的主题时,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还要引导学生作深化延伸的探究。3.大胆质疑课文。作家的见解不一定是真理,我们要敢于大胆地对他们的思想提出质疑。这种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就所学的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使课堂成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天地。
二、变教师的“精讲精析”为学生的“熟读多思”
语文老师“精讲精析”有比较清晰的思路,但老师这样讲析易导致课堂枯燥无味,因为学生处于被动接受过程,成了收容器,对文章缺少了独立的思考和亲身感悟体验,时间长了也会抓狂的。我认为,“读”是基础,是贯穿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基本环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是为了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读。叶圣陶先生强调:“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以前注重了,可是学生的吟咏功夫太少。吟咏的时候,对讨究所得的不仅有了理解和亲切体会,而且不知不觉之间它们已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了,这是一种受之不尽的最宝贵的境界。”熟读就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尽可能多的增加学生自主读书的机会,创设读书的多种情境!课堂上,在教师的点拨示范下,让学生有目的的读出课文的各种情感读出形象读出意境读出活脱脱的个性来……苏轼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在熟读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个多思的问题。“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我们,光读书不行,读死书死读书更不行,必须多思。“思考是无上的乐事”呀。
三、变老师的“一个模子刻出来”为学生的“自主创新”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为了赶进度,为了应付各种考试,过分强调答案的“一个模子”,强调标准化的权威,因而学生往往自主精神不够,创新能力不足,个性被压制,语文能力低下。陶行知先生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杨振宁)由此可见,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太差了,要奋起直追,首先从我们的语文课堂做起。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学生“自学”为主的氛围,多给学生自主活动时间,严格控制教师的讲授时间,做到学生自己经过查阅能看懂的教师不教;学生自己思考讨论能说清的教师不说;学生自己能完成的教师不做。
总之,师生关系“平等融洽”,学生才会更喜爱初中语文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才会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熟读多思”“自主创新”,才会乐学善学初中语文。
【参考文献】
[1]阅读过程中的优化策略.
[2]教学设计过程中学生合作探究的引导.
[3]乐学乐教.
【关键词】平等融洽 合作探究 熟读多思 自主创新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是情感课。如果过分强调“师道尊严”,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的阀门就被关住了。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去热爱每一位学生,给他们以自尊宽容,提供给他们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微笑、赞美、鼓励、竞争的潺潺流水,去冲刷那古板刻板死板的一滩死水的课堂。
一、变教师“满堂灌”为老师点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设计课堂教学过程,那么,学生还是学习的主体吗?要想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模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特点的文章,引导探究的角度是不同的。
以下是我组织课堂教学时常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几种方法:
1.对于关键词句的探究。作家锤炼语言时多在形容词、动词、副词上下功夫。古典诗歌中的佳句就多是挂在这三类词上,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的“绿” 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的“破”“弄” 二字,皆是不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现代作品中精彩的细节描写也常表现在关键词句的选择和运用上,如鲁迅《雪》有一段文字:“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这段文字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等词语修饰“雪”,强调了北国“雪”的冷、硬、亮,形容北方人的精神品格,即坚强,斗争,奋斗,牺牲的伟大精神的永存。这样深究,学生能养成锤炼语言、揣摩语句的好习惯,从而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2.多方向思考主题。对文章的主题,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探究文章的主题时,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还要引导学生作深化延伸的探究。3.大胆质疑课文。作家的见解不一定是真理,我们要敢于大胆地对他们的思想提出质疑。这种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就所学的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使课堂成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天地。
二、变教师的“精讲精析”为学生的“熟读多思”
语文老师“精讲精析”有比较清晰的思路,但老师这样讲析易导致课堂枯燥无味,因为学生处于被动接受过程,成了收容器,对文章缺少了独立的思考和亲身感悟体验,时间长了也会抓狂的。我认为,“读”是基础,是贯穿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基本环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是为了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读。叶圣陶先生强调:“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以前注重了,可是学生的吟咏功夫太少。吟咏的时候,对讨究所得的不仅有了理解和亲切体会,而且不知不觉之间它们已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了,这是一种受之不尽的最宝贵的境界。”熟读就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尽可能多的增加学生自主读书的机会,创设读书的多种情境!课堂上,在教师的点拨示范下,让学生有目的的读出课文的各种情感读出形象读出意境读出活脱脱的个性来……苏轼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在熟读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个多思的问题。“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我们,光读书不行,读死书死读书更不行,必须多思。“思考是无上的乐事”呀。
三、变老师的“一个模子刻出来”为学生的“自主创新”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为了赶进度,为了应付各种考试,过分强调答案的“一个模子”,强调标准化的权威,因而学生往往自主精神不够,创新能力不足,个性被压制,语文能力低下。陶行知先生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杨振宁)由此可见,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太差了,要奋起直追,首先从我们的语文课堂做起。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学生“自学”为主的氛围,多给学生自主活动时间,严格控制教师的讲授时间,做到学生自己经过查阅能看懂的教师不教;学生自己思考讨论能说清的教师不说;学生自己能完成的教师不做。
总之,师生关系“平等融洽”,学生才会更喜爱初中语文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才会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熟读多思”“自主创新”,才会乐学善学初中语文。
【参考文献】
[1]阅读过程中的优化策略.
[2]教学设计过程中学生合作探究的引导.
[3]乐学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