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走向了大众化。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难,特别是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也越来越多,甚至有人将当前的大学就业难归因于高校扩招政策,归因于高教大众化的实现。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特别是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难,确实存在,但“就业难,不是扩招惹的祸”,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进程中,解决当前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是转变观念。
观念不同是形成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难思想碰撞的主要原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推进,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模式必然由精英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向大众化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转变。如果就业观念不能适应这一转变,面对当前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思想碰撞在所难免。按照不同的就业模式形成的就业观念去分析当前的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必然出现三方面的思想碰撞:
①观念不同,分析就业难的参照系不同,结论不同。持精英教育阶段就业观念的人,以精英教育条件下形成的思维定势为参照系,把高等教育的作用只是认为培养精英人才,没有把高等教育定位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持大众化教育阶段就业观念的人,以“大众化教育”为参照系分析就业问题,认为高等教育是为了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高教大众化提高了大学生就业的质量和竞争能力。
②观念不同,质量观不同,归因不同。持精英教育阶段就业观念的人,认为就业难,主要是量的问题,认为高校毕业生供给增幅相对超过社会需求增幅,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持大众化教育阶段就业观念的人,认为就业难,主要是质的问题,特别是结构性问题。另外,我国的教育存在着重视理论学习、轻视实践能力培养等等方面的质的问题,如现在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毕业就能马上顶岗工作、产生效益的人员,而我们的毕业生还不能完全适应这一需要。
③观念不同,期望值不同,就业难度不同。持精英教育阶段就业观念的人。仍抱有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认为毕业不能找到一个声望好、待遇高的工作,仿佛就是个人事业的失败。持大众化教育阶段就业观念的人。认为大学毕业只是为自己就业提供了平台,提高了自己就业的竞争能力,先就业后择业,找不到工作,可以自己干,自己创造岗位,不但自己就业,还有可能帮助别人来就业。
1 解决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难需要转变的观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推进,就业观念要不断适应这一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转变观念,使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逐步实现由思想碰撞到思想统一的转变。
1.1 社会评价标准从适应精英教育观念向适应大众化教育观念转变。精英教育条件下,评价毕业生就业的标准是看有没有用人单位接收,派遣证的报到单位是否与毕业生的学历匹配,注重签约率,注重完全就业。大众化教育条件下,评价毕业生就业的标准是看毕业生是否为社会做贡献,能否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生活和发展的条件。过去那种只有到大城市、大机关、高薪企业才算就业的观念,逐渐向自主创业、向民营企业、个体企业甚至家庭作坊拓展。同时,就业单位必须与毕业生的学历匹配的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全民素质的提高,也要不断转变。这是因为。第一,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各行各业的工作环境、工作方式、工作手段等都有了质的变化,高科技手段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第二,在现实生活中,村民委员会主任、书记、乡镇以上的国家各级公务人员都应由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担任,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家庭农场的主办人,乡镇企业、区街工业、个体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也应该由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担任,第三,随着民众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可能过去由高中或中专生从事的职业逐渐由大学生来担任,就业层次下移,这种“高才低就”的现象从个人讲可能暂时感到委屈,但这是社会不断进步的表现。如大学毕业生到小学当教师,过去可能感到委屈、浪费。但现在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是认可的,而且是必须的。
1.2 高校教育观念从学科教育向就业教育转变。高职高专教育是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即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市场上需要的、抢手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不是基础知识扎实,毕业后仍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培训和再教育之后才能胜任工作的人才。在精英教育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上属于学科学术型教育。要求学生具有较广博的知识面,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不同学校、不同地方千篇一律,力图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同一个模式的“合格人才”;高职高专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在教育模式上基本上也遵循学科学术型教育模式,是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只是近几年才开始向就业教育观念转变,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1.3 大学生从天之骄子身份向普通公民身份转变。我国高等教育随着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推进,这一状况的改变,淡化了大学生的特殊性,突出了普遍性,有利于社会对大学生“天之骄子”的期望从天上回到现实,有利于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和认知。为了实现大学生从天之骄子向普通公民转变,高职高专院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努力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正确为自己定位,降低就业期望值,彻底抛弃“学而优则仕”的封建观念,先就业后择业。
2 转变观念要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同步
转变观念是解决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但转变观念并不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所有问题。加强政府部门的宏观指导,营造宽松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环境,加强高校教学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和服务。改革用人单位用人制度,优化用人环境等,对解决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难十分必要。解决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高职高专院校、社会和大学生的共同关注。转变观念要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同步。
参考文献
[1]董洪亮,在学人数一千六百万我国高等教育已走向大众化,人民日报,2003年10月20日
[2]张尧学,坚持就业导向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3]张连绪,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过程中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5):92-94
观念不同是形成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难思想碰撞的主要原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推进,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模式必然由精英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向大众化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转变。如果就业观念不能适应这一转变,面对当前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思想碰撞在所难免。按照不同的就业模式形成的就业观念去分析当前的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必然出现三方面的思想碰撞:
①观念不同,分析就业难的参照系不同,结论不同。持精英教育阶段就业观念的人,以精英教育条件下形成的思维定势为参照系,把高等教育的作用只是认为培养精英人才,没有把高等教育定位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持大众化教育阶段就业观念的人,以“大众化教育”为参照系分析就业问题,认为高等教育是为了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高教大众化提高了大学生就业的质量和竞争能力。
②观念不同,质量观不同,归因不同。持精英教育阶段就业观念的人,认为就业难,主要是量的问题,认为高校毕业生供给增幅相对超过社会需求增幅,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持大众化教育阶段就业观念的人,认为就业难,主要是质的问题,特别是结构性问题。另外,我国的教育存在着重视理论学习、轻视实践能力培养等等方面的质的问题,如现在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毕业就能马上顶岗工作、产生效益的人员,而我们的毕业生还不能完全适应这一需要。
③观念不同,期望值不同,就业难度不同。持精英教育阶段就业观念的人。仍抱有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认为毕业不能找到一个声望好、待遇高的工作,仿佛就是个人事业的失败。持大众化教育阶段就业观念的人。认为大学毕业只是为自己就业提供了平台,提高了自己就业的竞争能力,先就业后择业,找不到工作,可以自己干,自己创造岗位,不但自己就业,还有可能帮助别人来就业。
1 解决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难需要转变的观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推进,就业观念要不断适应这一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转变观念,使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逐步实现由思想碰撞到思想统一的转变。
1.1 社会评价标准从适应精英教育观念向适应大众化教育观念转变。精英教育条件下,评价毕业生就业的标准是看有没有用人单位接收,派遣证的报到单位是否与毕业生的学历匹配,注重签约率,注重完全就业。大众化教育条件下,评价毕业生就业的标准是看毕业生是否为社会做贡献,能否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生活和发展的条件。过去那种只有到大城市、大机关、高薪企业才算就业的观念,逐渐向自主创业、向民营企业、个体企业甚至家庭作坊拓展。同时,就业单位必须与毕业生的学历匹配的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全民素质的提高,也要不断转变。这是因为。第一,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各行各业的工作环境、工作方式、工作手段等都有了质的变化,高科技手段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第二,在现实生活中,村民委员会主任、书记、乡镇以上的国家各级公务人员都应由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担任,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家庭农场的主办人,乡镇企业、区街工业、个体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也应该由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担任,第三,随着民众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可能过去由高中或中专生从事的职业逐渐由大学生来担任,就业层次下移,这种“高才低就”的现象从个人讲可能暂时感到委屈,但这是社会不断进步的表现。如大学毕业生到小学当教师,过去可能感到委屈、浪费。但现在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是认可的,而且是必须的。
1.2 高校教育观念从学科教育向就业教育转变。高职高专教育是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即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市场上需要的、抢手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不是基础知识扎实,毕业后仍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培训和再教育之后才能胜任工作的人才。在精英教育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上属于学科学术型教育。要求学生具有较广博的知识面,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不同学校、不同地方千篇一律,力图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同一个模式的“合格人才”;高职高专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在教育模式上基本上也遵循学科学术型教育模式,是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只是近几年才开始向就业教育观念转变,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1.3 大学生从天之骄子身份向普通公民身份转变。我国高等教育随着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推进,这一状况的改变,淡化了大学生的特殊性,突出了普遍性,有利于社会对大学生“天之骄子”的期望从天上回到现实,有利于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和认知。为了实现大学生从天之骄子向普通公民转变,高职高专院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努力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正确为自己定位,降低就业期望值,彻底抛弃“学而优则仕”的封建观念,先就业后择业。
2 转变观念要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同步
转变观念是解决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但转变观念并不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所有问题。加强政府部门的宏观指导,营造宽松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环境,加强高校教学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和服务。改革用人单位用人制度,优化用人环境等,对解决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难十分必要。解决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高职高专院校、社会和大学生的共同关注。转变观念要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同步。
参考文献
[1]董洪亮,在学人数一千六百万我国高等教育已走向大众化,人民日报,2003年10月20日
[2]张尧学,坚持就业导向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3]张连绪,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过程中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5):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