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说《祁玉山居》影视化的时代意义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yang_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来影视剧《你迟到的许多年》在网络热播,该剧由严歌苓小说《祁玉山居》改编而成。《祁玉山居》是严歌苓反映当下社会变迁的新作,而改编剧《你迟到的许多年》应运而生,既是严歌苓小说“影视热”现象的继续,又与当下时代文化的发展相呼应,是大众社会精神观念发生转变的又一时代信号。本文将透过影视剧《你迟到的许多年》来简要谈谈小说《祁玉山居》影视化后所蕴含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祁玉山居》;《你迟到的许多年》;影视化;时代意义
  作者简介:马巧仪(1995.5-),女,汉,广西北流市人,广西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1
  众所周知,严歌苓在小说创作和影视编剧方面颇受盛誉,根据她小说改编成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如影片《天浴》、《金陵十三钗》,电视剧《小姨多鹤》、《幸福来敲门》、《一个女人的史诗》等都改编得较为成功。与此同时,学界诸多学者就严歌苓的小说影视改编问题进行探析,多采用个案分析的方法,将同名改编的影视剧作品与小说文本进行对比,着重探析其主题意蕴、叙事结构、表现方式及存在的影视化问题和解决建议等,但对具体某部小说作品改编成影视剧后的时代意义方面也是不容忽略的。影视剧《你迟到的许多年》的热播,不仅因为作品本身的魅力,更多的还在于它符合当下社会人的精神期许,因此,小说《祁玉山居》的改编有着不可忽视的时代意义。
  一、“疗伤”的去处——祁玉山居
  小说《祁玉山居》以祁玉山居这一农家客栈为连接点,着重叙述了客栈老板娘曾祁玉和五组客人之间的种种故事,小说借老板娘的视角和追忆对人物故事的发生进行时空转换,将五组人物(曾祁玉和周在鹏、温强和李欣、冯焕和孙彩彩、张书阁和文婷、季枫和夏之林)间的情感纠葛和人生转变交代得一清二楚。毫无疑问,祁玉山居就是各色人物产生联系的重要节点,也是他们躲避现实、恣肆人生的好去处。
  出现在祁玉山居的各色人物的社会身份并不相同。周在鹏是几经沉浮的作家,温强是退伍军人和企业家,冯焕是瘫子成功企业家,张书阁和文婷是老年精神病患者,而季枫和夏之林则是毒贩[1],乍看以为颇有作为,但他们都属徘徊在现实社会边缘的活生生的人物,出于逃避现实、宣泄欲望、寻求片刻宁静等个人目的而主动来到祁玉山居“享受”。这里鱼龙混杂,汇集着在都市社会游走的各类人物,“祁玉的客房封锁着的是别人的真相。客人走了,真相也就被屋子吞咽了,消化了”[2],这里没有所谓的真相,没有绝对的真理,也没有必要的追根究底,只要你与老板娘交好或付得起房费,这里就是隐藏秘密、逃避现实、寻欢作乐、远离都市的“疗伤”所,也是逐渐被卷入物欲时代漩涡下受社会蹉跎的各色人物的“避难所”。
  严歌苓将“祁玉山居”作为各色人物的联接点,以小见大,以点见面,将时代变迁下深受经济、文化冲击的人们的行为和精神再现,“让大家近距离观赏时代的那个变迁。”[3]但《祁玉山居》并没有给时代一个明确的答案,尽管已经尝试做出努力。
  二、时代的印记——《你迟到的许多年》
  《你迟到的许多年》的热播,是小说《祁玉山居》的又一次社会反响,也是严歌苓小说“影视热”在当下的延续。该剧并未将小说里的全部人物故事呈现,而是在较大的改动基础上对叙事的结构和人物的表现进行调整,主要人物的名称和故事线的展开发生变化,符合当下的影视剧改编的节奏韵律。
  电视剧《你迟到的许多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下应运而生的献礼剧,一改小说以祁玉山居为联接点的叙事,并未一一将四组人物的故事穿插其中,剧版以沐建峰、莫莉、冯焕、赵益勤四人为主角,以风起云涌的改革开放为时代背景,辅以时代元素,向观众讲述身份各异的他们在改革开放大潮下的人生起伏,旨在传递艰苦奋斗、与时俱进的精神。从这一层面而言,改编剧传递的现实意蕴有别于小说自身的内涵,两者虽多少都折射出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但前者侧重于传播时代“正能量”,激励社会各阶层人物砥砺前行、实干兴邦,如导演林柯所言“我们想通过这部作品,激励新时代的年轻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砥砺前行”[4];而后者在反映时代变迁之外侧重引發读者对人性的思考、对现实的反思以及对社会的批判,人物在时代漩涡中的起落浮沉,多少夹着焦虑。此外,改编剧还为男女主角编织了爱情网,这条爱情线是时下青年男女渴望爱情的心灵愿望,也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许。
  改编剧《你迟到的许多年》的出现,是网络IP剧盛行年代的一股清流,是严歌苓《祁玉山居》在时下被选择的产物。它的影视化,最大意义在于彰显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以真切的时代关照向社会发声。当下的影视环境也恰恰需要这样的改编作品,在回溯过去、感受现在、展望未来外,还传递积极向上的时代信念,这是现实社会对时代精神的渴求,同时也是时下年轻人在社会弄潮中摆正自身的一个关照。
  注释:
  [1]沈昕苒.现实题材把握得无力——浅析严歌苓《祁玉山居》[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年12月,第25卷第6期,第37页.
  [2]严歌苓.祁玉山居[M].西安: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22页.
  [3]蔡振.严歌苓打造当代“新龙门客栈”[EB/OL]. 扬子晚报网.[2012-07-04].http://www.yangtse.com/system/2012/o7/04/013689181.shtml.
  [4]《你迟到的许多年》首曝预告 大格局献礼改革开放4周年——腾讯网.https://new.qq.com/omn/20180613/20180613A0MBU2.html.
  参考文献:
  [1]严歌苓.祁玉山居[M].西安: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沈昕苒.现实题材把握得无力——浅析严歌苓《祁玉山居》[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 25):6.
  [3]张英.严歌苓“影视热”原因探寻[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1(6).
其他文献
摘 要:威廉·狄恩·豪威尔斯的代表作《塞拉斯·拉帕姆的发迹》是一部经典的现实主义小说。作品通过对有闲阶级炫耀性休闲与炫耀性消费的描写,隐含了有闲阶级对小中产阶级的支配。在炫耀性休闲与炫耀性消费中,有闲阶级虽然成功地维持了自身的社会地位,但是失去了人的主体性。  关键词:有闲阶级;炫耀性休闲;炫耀性消费  作者简介:杜伊,女,湖南湘乡人,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语文学
摘 要:小说《绿山墙的安妮》问世后,不仅在儿童甚至在成人中也颇受追捧,一方面是因为它的语言简单朴实,情节生动、扣人心弦,另一方面是因为作家蒙哥马利在她的创作中有意或无意地运用了我们很熟悉的一些场景,这使得我们可以从神话原型的角度对《绿山墙的安妮》进行分析,通过对比找出它与早期小说之间的联系,为日后更加深入的研究奠定牢固的基础。  关键词:《绿山墙的安妮》;神话原型  [中图分类号]:I106 [文
登高寻秀色,峭壁探長空。  古院题青史,幽林泻玉虹。  斟来丹露酒,抚过紫云桐。  饮醉山中客,临屏步李公。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文化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婆婆”和“媳妇”作为两个独立名词,只有“家”才能将其联结起来。进入二十世纪,随着“人”的发现以及独立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婆媳关系逐渐成为现代作家关注的焦点,《屋顶下》的本德婆婆和阿芝嫂因经济观念不同引发婆媳矛盾,阿芝嫂出门打工;《寒夜》中汪母和曾树生因两者价值观念不同引发婆媳矛盾,曾树生外调工作;阿芝嫂和曾树生的“离家”都是女性意识的不断
莲舟藕塘,叶动蛙藏。  鸳鸯相对浴红装,醉游人寸肠。  池光岸柳长凝望,旧游亭榭添惆悵。  别来烟雨几昏黄。又何时共觞?
笔如灯塔,置于黑暗或光明,都为指向光明。  阎连科的短篇小说新作《纯真男孩的巴别塔》于2020年发表于《天涯》杂志。这是一个沉痛的故事。作者写了男孩全部的善,因欲而起的唯一的恶,写了他人全部赤裸在表的欲望对以男孩为代表的弱者所构建的破坏性冲击。  一、隐于全篇的隐喻  遵循一般的阅读顺序,从上至下卒读,发现此篇三个隐喻的顺序是:末段“Dad、Mom, I love you”;创作时间“2020年5
摘 要:英语和德语都是从印度日耳曼语发展而来的,是亲属语言,这种亲源关系也决定了这两种语言在字母、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相似性。情态动词在德语和英语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从结构和语义方面对德语、英语中情态动词用法异同的分析,使已经掌握英语的德语学习者更快速的学习。  关键词:英语;德语;情态动词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
摘 要:石涛画论重心之一在于“性本无拘”,画者应直下承当,以心本之光晓悟万象,转而为画意。他在画跋中多次提到“以心合心”一类的思想见解,将“识心”放在论画中心,突出“清静心”彰显的作用,强调灵明觉性。禅宗在论述开悟解脱时,慧能强调三皈依:皈依心本觉性、正见、清静,认为即无明而涅槃,即无得而智慧。本文从禅宗“即心即佛”的角度,探究石涛对于“传心”的思考,丰富其思想史内涵。  关键词:画中禅;以心合心
作者简介:李瑞婷(1999.12-),女,汉,四川人,四川农业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文学、散文。  清明的前一周,雨已经开始纷纷的下着。祖父母的墓地搬到另一个地方已经有整整一年了,我们一家还没有去看过。今年清明,好不容易有时间,便提前去了。  春雨往往是不知道停的,从昨夜开始下,不大不小,足以打落枝头的花。驱车一个小时左右,来到长松寺-埋葬祖父母的地方。长松寺并不是寺庙,而是以此命名的一处公墓,
摘 要:爱伦·坡的小说《过早埋葬》不仅描写了死亡现象本身、被活埋者虽生有死的状态以及与死亡抗争等多个方面,也在探索人们的心灵恐惧,以及从死亡的阴影下反照生命的强大与希望。在小说的结尾,作者也借由主人公最终摆脱梦魇走向健全人生的道路,传达出从“幻灭到重生”这一独特的死亡观。在直面“死亡”这一命题的过程中充满对生命本质的尊重与歌颂,传达出由死向生这一希冀。  关键词:爱伦·坡;过早埋葬;生命;死亡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