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和任务。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我认为应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下面是本人对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一些粗浅见解,欢迎批评指正。
一、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养成规范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计算机是信息技术课必备的学习工具,如何正确的操作计算机是我们信息技术课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学习使用计算机过程中,必须养成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养成爱护计算机的良好习惯,避免损坏计算机。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训练学生:
1. 制定完善的《机房管理制度》,并严格贯彻落实。倡导文明上机,严禁暴力操作,避免硬件损坏。
2. 严格操作规程,尤其要控制强制关机、热插拨等不良行为,以免造成计算机软件文件丢失、硬件损坏现象。
3. 使用一种好的评价机制来激发学生爱护计算机。比如每学期评比“计算机小卫士组”。每节课由学生互评,同桌的学生互相打分,并说明扣分的理由,老师总结。期未由老师统分评比。因为一个学生的评分,影响了一个组的总分,所以如果有不当操作,这一组的学生都会给他教育,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养成了爱护计算机的习惯。
另一方面是要养成正确操作计算机的基本习惯。比如文件夹管理,每个学生都必须建立自己的文件夹,自己的文件都保存到专用的文件夹中,以便于自己查找文件,老师也便于管理;比如养成使用资源管理器查找、管理文件的习惯,方便又快捷。还有正确使用鼠标右键、快捷菜单等简便操作的习惯,以及正确使用键盘指法等基本操作习惯。这些良好操作习惯的养成,将为学生正确操作计算机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受用终身。
二、学会利用计算机学习,养成在学习生活中广泛运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这样一个实用性非常强的工具,本应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有力助手。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走入家庭的计算机大部分都只是成为了一种娱乐工具,玩游戏和上网聊天。如何让计算机发挥它应有的效益,这也是信息素养如何培养的一个重点。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去做:
第一,把握课堂。在完成必须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利用计算机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计算机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或获取信息,从而学会利用计算机做更多的事。比如在计算机中安装一些阅读、翻译、图片处理等实用软件,让学生通过软件学会一些知识,同时提倡上网进行学习,有针对性地查找一些资料,并利用计算机进行加工和整理。
第二,和其他各科老师紧密联系,让学生把计算机作为工具使用到各学科中。要充分抓住每一个使用电脑的机会,例如学完了文本处理后,语文老师每次布置的家庭作业中的作文和日记就要求家里有计算机的学生,必须上交编辑好的电子文档。再如美术课“光与影”,可以让美术老师在机房再上一次,或我们就他这堂课学一学电脑的处理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利用一些软件轻而易举地就能达到光与影的效果。还有数学课的“统计”等,有些软件尽管学生没有学过,但演示给学生看就是一种信息的传播,也为以后学习这种软件奠定了基础。
第三,使用正确的评价机制来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如用文本处理软件编辑好的作文,可评出最美观的作业,在电脑课上进行展示,给一些作文并不是很出色但排版美观的同学一种新型的肯定;不定期地举办电脑知识抢答赛;让学生做专题PPT《寻找春天》等,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学习的热情。
三、 活学活用,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始终作为学习的主体,与其手把手教学生如何使用哪个命令,不如多让学生了解哪些软件可以做到什么效果,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使用计算机,师生间相互讨论遇到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因此,通常可以采用的方法是做一个大的案例,其中包括许多的操作,在学习一个软件之初,先演示案例,然后仔细分析所能达到的效果,讨论所要使用的软件,然后分成许多小的方面让学生去逐步探索。有些简单的操作不用教就会,如文本处理中修饰字体、字号等,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培养了自由探究的习惯,有些操作提醒一下也就会了,如电子幻灯片中的组合、超级链接等。这样学习一方面可以节约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多操作计算机,也可以把老师解放出来进行个别辅导;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自己发现的过程中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探究性,在课堂中,一般不介绍具体操作步骤,只是重点强调操作时必须选择好命令。而重点与学生讨论类比,把操作与实际进行类比,与以前所做过的操作进行类比,让学生自己通过类比达到探究式学习的目的。同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来了,探究的学习氛围就更浓了。还要多进行横向比较,让学生了解学会一个软件中的命令同时就意味着学会了多个软件中的类似命令,解除他们对没用过的软件的畏惧感,建立自信。
要鼓励学生多尝试,多实践,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每次上课尽可能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一方面为他们学会操作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优生可以提前探索大任务中的其他部分,也可以进行其他效果的探究,让他们做得更优。要让学生自己总结既是对操作的一种梳理,又培养了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同时我们计算机老师要有意识地介绍一些处理各种事务的软件,并演示一些效果给学生看,当学生的习惯培养好了以后,你不难发现,只要你提供了环境,学生能利用没有学过的软件做出他想做的成果来。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包括规范操作计算机的习惯,利用计算机学习的习惯,活学活用、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好了这几个习惯,孩子们才能把计算机真正作为先进工具用起来。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不再需要计算机老师上计算机课,所有的人使用计算机已成为他们的习惯、他们的需要。
一、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养成规范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计算机是信息技术课必备的学习工具,如何正确的操作计算机是我们信息技术课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学习使用计算机过程中,必须养成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养成爱护计算机的良好习惯,避免损坏计算机。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训练学生:
1. 制定完善的《机房管理制度》,并严格贯彻落实。倡导文明上机,严禁暴力操作,避免硬件损坏。
2. 严格操作规程,尤其要控制强制关机、热插拨等不良行为,以免造成计算机软件文件丢失、硬件损坏现象。
3. 使用一种好的评价机制来激发学生爱护计算机。比如每学期评比“计算机小卫士组”。每节课由学生互评,同桌的学生互相打分,并说明扣分的理由,老师总结。期未由老师统分评比。因为一个学生的评分,影响了一个组的总分,所以如果有不当操作,这一组的学生都会给他教育,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养成了爱护计算机的习惯。
另一方面是要养成正确操作计算机的基本习惯。比如文件夹管理,每个学生都必须建立自己的文件夹,自己的文件都保存到专用的文件夹中,以便于自己查找文件,老师也便于管理;比如养成使用资源管理器查找、管理文件的习惯,方便又快捷。还有正确使用鼠标右键、快捷菜单等简便操作的习惯,以及正确使用键盘指法等基本操作习惯。这些良好操作习惯的养成,将为学生正确操作计算机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受用终身。
二、学会利用计算机学习,养成在学习生活中广泛运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这样一个实用性非常强的工具,本应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有力助手。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走入家庭的计算机大部分都只是成为了一种娱乐工具,玩游戏和上网聊天。如何让计算机发挥它应有的效益,这也是信息素养如何培养的一个重点。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去做:
第一,把握课堂。在完成必须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利用计算机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计算机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或获取信息,从而学会利用计算机做更多的事。比如在计算机中安装一些阅读、翻译、图片处理等实用软件,让学生通过软件学会一些知识,同时提倡上网进行学习,有针对性地查找一些资料,并利用计算机进行加工和整理。
第二,和其他各科老师紧密联系,让学生把计算机作为工具使用到各学科中。要充分抓住每一个使用电脑的机会,例如学完了文本处理后,语文老师每次布置的家庭作业中的作文和日记就要求家里有计算机的学生,必须上交编辑好的电子文档。再如美术课“光与影”,可以让美术老师在机房再上一次,或我们就他这堂课学一学电脑的处理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利用一些软件轻而易举地就能达到光与影的效果。还有数学课的“统计”等,有些软件尽管学生没有学过,但演示给学生看就是一种信息的传播,也为以后学习这种软件奠定了基础。
第三,使用正确的评价机制来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如用文本处理软件编辑好的作文,可评出最美观的作业,在电脑课上进行展示,给一些作文并不是很出色但排版美观的同学一种新型的肯定;不定期地举办电脑知识抢答赛;让学生做专题PPT《寻找春天》等,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学习的热情。
三、 活学活用,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始终作为学习的主体,与其手把手教学生如何使用哪个命令,不如多让学生了解哪些软件可以做到什么效果,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使用计算机,师生间相互讨论遇到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因此,通常可以采用的方法是做一个大的案例,其中包括许多的操作,在学习一个软件之初,先演示案例,然后仔细分析所能达到的效果,讨论所要使用的软件,然后分成许多小的方面让学生去逐步探索。有些简单的操作不用教就会,如文本处理中修饰字体、字号等,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培养了自由探究的习惯,有些操作提醒一下也就会了,如电子幻灯片中的组合、超级链接等。这样学习一方面可以节约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多操作计算机,也可以把老师解放出来进行个别辅导;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自己发现的过程中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探究性,在课堂中,一般不介绍具体操作步骤,只是重点强调操作时必须选择好命令。而重点与学生讨论类比,把操作与实际进行类比,与以前所做过的操作进行类比,让学生自己通过类比达到探究式学习的目的。同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来了,探究的学习氛围就更浓了。还要多进行横向比较,让学生了解学会一个软件中的命令同时就意味着学会了多个软件中的类似命令,解除他们对没用过的软件的畏惧感,建立自信。
要鼓励学生多尝试,多实践,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每次上课尽可能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一方面为他们学会操作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优生可以提前探索大任务中的其他部分,也可以进行其他效果的探究,让他们做得更优。要让学生自己总结既是对操作的一种梳理,又培养了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同时我们计算机老师要有意识地介绍一些处理各种事务的软件,并演示一些效果给学生看,当学生的习惯培养好了以后,你不难发现,只要你提供了环境,学生能利用没有学过的软件做出他想做的成果来。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包括规范操作计算机的习惯,利用计算机学习的习惯,活学活用、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好了这几个习惯,孩子们才能把计算机真正作为先进工具用起来。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不再需要计算机老师上计算机课,所有的人使用计算机已成为他们的习惯、他们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