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来源 :数理化学习·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you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数学教学成为创新活动的过程.本文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谈点粗浅的见解和尝试.
  
  一、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通过数学问题的提出、解决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习惯和科学态度,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通过数学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数学内部各种运动、变化关系等,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在讲解椭圆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油罐的侧面曲线具有什么性质,这样通过问题的引导启发,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进行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中,有的教师创设如下有趣问题情境:某人要购买一辆汽车,向银行贷款10万元,银行利息月利率0.5%,贷款期为15年,贷款按月等额还款,问他家每月应还银行多少元?由于分期付款与每个家庭、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这样的引入,既联系了实际,又增强了数列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必然会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加强概念、公式的教学,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数学学习中,对符号、概念、公式的理解和使用,越来越能体现一个人的数学素质.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的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重要的创造工具.”怕学数学的学生常说:我一看到符号、公式就头痛.这表明他理解符号、公式的能力不行.由于公式中的字母可以代表数、式子、函数等有意义的式子,因此可以根据需要对公式进行适当的数学处理,或代换、或迭代、或取特征、或推广,而对符号、公式、概念的理解,能极大的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以开放题为着力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亲身参与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让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积极创造条件,把数学开放题带进课堂 .由于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育中有其特定功能.数学开放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意识,真正学会“数学地思维”;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有限元法及子结构技术,建立了某燃气轮机试验主设备工艺基架结构体系的力学模型,计算分析了各结构的静位移、静应力、固有特性、动态响应和动应力,并讨论了各主设备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