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散文创作中最杰出的名篇,在文学史上散发着经久不衰的光辉。在此文中,他道出了以“醉翁”为号的由来:“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从行文看,文章以“山水之乐”起笔,以“太守之乐”收笔,似散非散,可以说是一篇格调独特、意境优雅的佳作。因此,只有反复咀嚼这些“乐”字,才能真正读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醉翁描绘他眼里的“乐”
这种“乐”首先体现为山水之“乐”。滁州风光秀丽,作者提笔就酣畅淋漓地描绘山光水色,从群山到诸峰到林壑,我们随着作者,由远而近地将滁州的美丽山景尽收眼底。紧接着,作者以声夺人,引出酿泉,再引出醉翁亭。这里青山葱郁,流水潺潺,亭榭翼然,游人置于山间,自是“乐”此不疲了。再加上旖旎的四季风光,富于变化的朝暮之景,更是令人流连忘返,“乐”趣无穷。
其次体现为滁人之“乐”。你在路上“歌”,我在树下“休”;你在前面“呼”,我在后面“应”,欢声笑语,好一派热闹的滁人游山景象。“山肴野蔌”、美酒佳酿,人们大快朵颐,尽情推盏,猜谜的猜谜,下棋的下棋……好一幅喧闹的众人欢乐宴饮图。“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在作者看来,滁人跟随太守游玩,感觉到了快乐。
醉翁抒写他心里的“乐”
来看特写镜头里的太守:“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年仅39岁的欧阳修用“苍颜白发”形容自己的形象,用“颓然”表现自己醉醺醺的样子,一方面与前文的“饮少辄醉”相呼应,另一方面也把自己醉倒在众人中间的场景生动地勾画了出来。此时的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而被贬到滁州,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在政治失意中消沉下去,而是把个人的得失与烦恼抛至一边,把百姓的安居乐业放在首位。
作者在文中真切地表露出与民同乐、“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欣赏到秀丽的山水是“乐”,百姓能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也是“乐”,而作者内心深处的“乐”则是囊括了山水、风物、人情,兼济天下的大“乐”。这就使得《醉翁亭记》比那些一味地寄情山水、自得其乐的山水田园作品更胜一筹。“太守之乐其乐也”,这也是醉翁真正的人格魅力!
醉翁描绘他眼里的“乐”
这种“乐”首先体现为山水之“乐”。滁州风光秀丽,作者提笔就酣畅淋漓地描绘山光水色,从群山到诸峰到林壑,我们随着作者,由远而近地将滁州的美丽山景尽收眼底。紧接着,作者以声夺人,引出酿泉,再引出醉翁亭。这里青山葱郁,流水潺潺,亭榭翼然,游人置于山间,自是“乐”此不疲了。再加上旖旎的四季风光,富于变化的朝暮之景,更是令人流连忘返,“乐”趣无穷。
其次体现为滁人之“乐”。你在路上“歌”,我在树下“休”;你在前面“呼”,我在后面“应”,欢声笑语,好一派热闹的滁人游山景象。“山肴野蔌”、美酒佳酿,人们大快朵颐,尽情推盏,猜谜的猜谜,下棋的下棋……好一幅喧闹的众人欢乐宴饮图。“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在作者看来,滁人跟随太守游玩,感觉到了快乐。
醉翁抒写他心里的“乐”
来看特写镜头里的太守:“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年仅39岁的欧阳修用“苍颜白发”形容自己的形象,用“颓然”表现自己醉醺醺的样子,一方面与前文的“饮少辄醉”相呼应,另一方面也把自己醉倒在众人中间的场景生动地勾画了出来。此时的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而被贬到滁州,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在政治失意中消沉下去,而是把个人的得失与烦恼抛至一边,把百姓的安居乐业放在首位。
作者在文中真切地表露出与民同乐、“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欣赏到秀丽的山水是“乐”,百姓能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也是“乐”,而作者内心深处的“乐”则是囊括了山水、风物、人情,兼济天下的大“乐”。这就使得《醉翁亭记》比那些一味地寄情山水、自得其乐的山水田园作品更胜一筹。“太守之乐其乐也”,这也是醉翁真正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