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汤师爷问:“你是想站着,还是想挣钱?”张麻子说:“我是想——站着,还把钱挣了!”
不用多解释,你应该知道,这是电影《让子弹飞》里的台词。今天咱们不谈电影,当然更不谈“挣钱”,我们来谈谈“站着”。
站着面对 “残疾”
2010年的最后一天,作家史铁生走了。好多同学都读过他的作品,比如《我与地坛》《我的梦想》《秋天的怀念》《合欢树》等。哪怕没有读过,想来你也知道,他是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还是靠透析维持生命的尿毒症患者。
史铁生去世后,我看了许多怀念他的文字,其中有不少就来自中学生。他为什么会深深感动我们?是“身残志坚”吗?如果仅仅用这四个字来概括,未免太单薄了。我回想读过的他的文章,心中反复浮现的是两个词:平静、温暖。
为什么是这样?一般人都会觉得,一个被病魔折磨了大半辈子的人,他的文字如果不是阴郁或者苦难的,那就应该充满着反抗命运的昂扬斗志才对呀!
答案就在他自己的文字里。在随笔集《病隙碎笔》里,史铁生回顾了自己残疾以来的心路历程,并且指出,许多残疾人都有这样一种心态:由自卑,进而为自己感到委屈,进而对他人和命运产生怨恨……
史铁生说,其实不仅残疾人,因为每个人都不完美,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于是都有可能陷入这样一种“残疾情结”中。不信你瞧,我们身边,有的人不如别人漂亮,有的人比别人矮小,有的人生来贫穷,有的人无论怎么努力都考不出好成绩……几乎可以确定地说,每个人都有自卑的理由,于是有些同学便开始“羡慕嫉妒恨”,之后便一心为了“不让别人瞧不起”,甚至为了“让别人羡慕嫉妒恨”而“发愤图强”——他们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特别在意自己和别人的比较,在史铁生看来,他们的内心其实一直被自己的“残疾”压着,站不起来。
史铁生的选择是:放弃自卑,放弃怨恨,去思考、去活出自己的生命意义。他去世以后,有媒体报道的标题是“一个健康的中国作家去了”。
我们也许达不到史铁生先生的思想境界,但不妨给自己留一道思考题:我的“残疾”是什么?我是否为此而自卑,而怨恨?我是被它死死地禁锢在精神的轮椅上苦苦挣扎,还是像史铁生一样,超越“残疾”,自由地站着?
站着面对 “特权”
每逢过年过节,明星们总是忙着赶场演出。一忙,就有可能出错。这不,今年春节前,国内歌坛“一姐”那英去参加北京市交通管理局的晚会,到了现场,才发现忘了带演出服。那英用手机微博描述了接下来的事情:“这时候交管局滴(的)全冲上来咧!警车开道带着我那笨助理飞奔而去!交警这时不用啥时用啊!”
短短两三个小时内,这条微博被评论了上千次,而且是“骂声一片”。
为什么要骂呢?因为如果真的是“警车开道”,就意味着这辆警车动用了“优先通行权”,可以闯红灯,可以超速,可以逆向行驶……没错,在执行紧急任务时,警车的确拥有这种“特权”,这是明文写在法律法规中的。但,那是为了警察更好地抓捕罪犯、更好地疏导交通、更好地执行警卫任务……一句话,民众用自己缴纳的税为警察买警车,并赋予它一定的“特权”,是让它为大家的“公共利益”服务,而不是为少数“达官贵人”或“名人”的私利服务的。
我想那英不会不懂这个道理,而且我相信她也和我们一样,希望生活在一个没有“特权阶层”,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里。但当“不平等”“不公平”的事情对她有利时,她便不由得享受其中,得意洋洋起来,甚至公开“显摆”起来了。
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存在同样的心态呢?别人口出“我爸是李刚”的狂言时,我们怒其不公,但心里会不会暗暗地想“如果我爸也是‘李刚’该多好”呢?警惕啊,假如我们骂别人“滥用特权”仅仅是因为自己没有享受到这份“特权”的话,那么我们将永远对“特权”卑躬屈膝,永远站不起来。
站着面对 “经典”
前不久,山东省教育厅发了一个通知,严禁学校向学生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等“蒙学经典”,理由是这些书里不仅有“精华”,也有“糟粕”,比如一些宣扬宿命论、顺民思想的内容。无独有偶,有些地方已经发行了“剔除了糟粕”的“删节版《弟子规》《三字经》”,供中小学生阅读。
我很赞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但我也在想另一件事:所谓“去”,指的就是删吗?删掉了“糟粕”以后,是不是就意味着这些书里剩下的都是“精华”,都是“真理”,我们就应当不假思索、无条件地信奉,书上怎么说,咱就怎么做?
《弟子规》《三字经》都是前人根据儒家思想编写出来,用来教小孩子如何做人的“思想品德课本”。真正反映儒家学说和思想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所谓“六经”。但是孔子在《礼记·经解》中说,这些“经典”虽好,但是如果学习不得法,也都会带来副作用(“失”):“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所以孟子也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瞧,孔、孟两位圣人其实早就告诉我们了,书不能死读,不能傻读。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哪些内容始终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而哪些内容已经不合时宜……这些最好都由我们自己读过、想过、辨证过,然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想说的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本书值得我们“跪着读”,哪怕它是“经典”,哪怕它是“被删除了糟粕的经典”!
·我看见·
新年伊始,深圳中学的校园“变身”为“爱乐游园会”现场。来自本校和外校的学生在此摆摊设点,售卖各种潮流小物,推销自制的手绘T恤、动漫卡片、自编的杂志等,还有乐队、歌舞和COSPLAY表演。这个完全由中学生自己“鼓捣”出来的游园会吸引了2万多名游客,其中很多是普通的深圳市民,他们被这里洋溢的青春气息深深感染,不少人发出“年轻真好”的感慨。
年轻,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呀!
·小纸条·
我是来自乐清白象中学的蒋淑琴,这一期由我来贴“小纸条”。
【我带来的新闻】
今年1月,周天成、罗炜这两位深圳的中学生路遇一位老奶奶跌倒在街边,满脸是血,而围观的路人却不敢上前搀扶,都怕“惹祸上身”。两位同学挺身而出,扶起这位78岁高龄的老人,把她送到医院,还垫付了医药费。前不久,深圳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给予他俩各1万元的奖励。
【我的评论】
这两位同学无疑是值得赞美的,但那些“不敢搀扶”的围观者就“毫无人性”吗?我们已经听到了不止一起救人反被诬陷为肇事者的事件,难道你不怕?是的,我也怕“善良反被善良误”。然而接下去,我们将会有更多的“怕”:怕生病,怕跌倒,怕独自出门,怕变老……因为你知道,当你陷入困境时,将没有人会站出来帮你,因为他们都怕被你诬陷!所以,我想我们还是应该在这一串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将要倒下去时,就勇敢地将它扶起来。
【小编评中评】
人,说到底是一种群居动物,在这个“危机四伏”的世界上,谁都无法独活。最能够保护我们的,是我们的“良心”。因为你的善良会“传染”给别人,当它“蔓延”开来,你也就“安全”了。同时我们也别忘记,冷漠也是会“传染”的……
不用多解释,你应该知道,这是电影《让子弹飞》里的台词。今天咱们不谈电影,当然更不谈“挣钱”,我们来谈谈“站着”。
站着面对 “残疾”
2010年的最后一天,作家史铁生走了。好多同学都读过他的作品,比如《我与地坛》《我的梦想》《秋天的怀念》《合欢树》等。哪怕没有读过,想来你也知道,他是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还是靠透析维持生命的尿毒症患者。
史铁生去世后,我看了许多怀念他的文字,其中有不少就来自中学生。他为什么会深深感动我们?是“身残志坚”吗?如果仅仅用这四个字来概括,未免太单薄了。我回想读过的他的文章,心中反复浮现的是两个词:平静、温暖。
为什么是这样?一般人都会觉得,一个被病魔折磨了大半辈子的人,他的文字如果不是阴郁或者苦难的,那就应该充满着反抗命运的昂扬斗志才对呀!
答案就在他自己的文字里。在随笔集《病隙碎笔》里,史铁生回顾了自己残疾以来的心路历程,并且指出,许多残疾人都有这样一种心态:由自卑,进而为自己感到委屈,进而对他人和命运产生怨恨……
史铁生说,其实不仅残疾人,因为每个人都不完美,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于是都有可能陷入这样一种“残疾情结”中。不信你瞧,我们身边,有的人不如别人漂亮,有的人比别人矮小,有的人生来贫穷,有的人无论怎么努力都考不出好成绩……几乎可以确定地说,每个人都有自卑的理由,于是有些同学便开始“羡慕嫉妒恨”,之后便一心为了“不让别人瞧不起”,甚至为了“让别人羡慕嫉妒恨”而“发愤图强”——他们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特别在意自己和别人的比较,在史铁生看来,他们的内心其实一直被自己的“残疾”压着,站不起来。
史铁生的选择是:放弃自卑,放弃怨恨,去思考、去活出自己的生命意义。他去世以后,有媒体报道的标题是“一个健康的中国作家去了”。
我们也许达不到史铁生先生的思想境界,但不妨给自己留一道思考题:我的“残疾”是什么?我是否为此而自卑,而怨恨?我是被它死死地禁锢在精神的轮椅上苦苦挣扎,还是像史铁生一样,超越“残疾”,自由地站着?
站着面对 “特权”
每逢过年过节,明星们总是忙着赶场演出。一忙,就有可能出错。这不,今年春节前,国内歌坛“一姐”那英去参加北京市交通管理局的晚会,到了现场,才发现忘了带演出服。那英用手机微博描述了接下来的事情:“这时候交管局滴(的)全冲上来咧!警车开道带着我那笨助理飞奔而去!交警这时不用啥时用啊!”
短短两三个小时内,这条微博被评论了上千次,而且是“骂声一片”。
为什么要骂呢?因为如果真的是“警车开道”,就意味着这辆警车动用了“优先通行权”,可以闯红灯,可以超速,可以逆向行驶……没错,在执行紧急任务时,警车的确拥有这种“特权”,这是明文写在法律法规中的。但,那是为了警察更好地抓捕罪犯、更好地疏导交通、更好地执行警卫任务……一句话,民众用自己缴纳的税为警察买警车,并赋予它一定的“特权”,是让它为大家的“公共利益”服务,而不是为少数“达官贵人”或“名人”的私利服务的。
我想那英不会不懂这个道理,而且我相信她也和我们一样,希望生活在一个没有“特权阶层”,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里。但当“不平等”“不公平”的事情对她有利时,她便不由得享受其中,得意洋洋起来,甚至公开“显摆”起来了。
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存在同样的心态呢?别人口出“我爸是李刚”的狂言时,我们怒其不公,但心里会不会暗暗地想“如果我爸也是‘李刚’该多好”呢?警惕啊,假如我们骂别人“滥用特权”仅仅是因为自己没有享受到这份“特权”的话,那么我们将永远对“特权”卑躬屈膝,永远站不起来。
站着面对 “经典”
前不久,山东省教育厅发了一个通知,严禁学校向学生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等“蒙学经典”,理由是这些书里不仅有“精华”,也有“糟粕”,比如一些宣扬宿命论、顺民思想的内容。无独有偶,有些地方已经发行了“剔除了糟粕”的“删节版《弟子规》《三字经》”,供中小学生阅读。
我很赞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但我也在想另一件事:所谓“去”,指的就是删吗?删掉了“糟粕”以后,是不是就意味着这些书里剩下的都是“精华”,都是“真理”,我们就应当不假思索、无条件地信奉,书上怎么说,咱就怎么做?
《弟子规》《三字经》都是前人根据儒家思想编写出来,用来教小孩子如何做人的“思想品德课本”。真正反映儒家学说和思想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所谓“六经”。但是孔子在《礼记·经解》中说,这些“经典”虽好,但是如果学习不得法,也都会带来副作用(“失”):“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所以孟子也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瞧,孔、孟两位圣人其实早就告诉我们了,书不能死读,不能傻读。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哪些内容始终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而哪些内容已经不合时宜……这些最好都由我们自己读过、想过、辨证过,然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想说的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本书值得我们“跪着读”,哪怕它是“经典”,哪怕它是“被删除了糟粕的经典”!
·我看见·
新年伊始,深圳中学的校园“变身”为“爱乐游园会”现场。来自本校和外校的学生在此摆摊设点,售卖各种潮流小物,推销自制的手绘T恤、动漫卡片、自编的杂志等,还有乐队、歌舞和COSPLAY表演。这个完全由中学生自己“鼓捣”出来的游园会吸引了2万多名游客,其中很多是普通的深圳市民,他们被这里洋溢的青春气息深深感染,不少人发出“年轻真好”的感慨。
年轻,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呀!
·小纸条·
我是来自乐清白象中学的蒋淑琴,这一期由我来贴“小纸条”。
【我带来的新闻】
今年1月,周天成、罗炜这两位深圳的中学生路遇一位老奶奶跌倒在街边,满脸是血,而围观的路人却不敢上前搀扶,都怕“惹祸上身”。两位同学挺身而出,扶起这位78岁高龄的老人,把她送到医院,还垫付了医药费。前不久,深圳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给予他俩各1万元的奖励。
【我的评论】
这两位同学无疑是值得赞美的,但那些“不敢搀扶”的围观者就“毫无人性”吗?我们已经听到了不止一起救人反被诬陷为肇事者的事件,难道你不怕?是的,我也怕“善良反被善良误”。然而接下去,我们将会有更多的“怕”:怕生病,怕跌倒,怕独自出门,怕变老……因为你知道,当你陷入困境时,将没有人会站出来帮你,因为他们都怕被你诬陷!所以,我想我们还是应该在这一串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将要倒下去时,就勇敢地将它扶起来。
【小编评中评】
人,说到底是一种群居动物,在这个“危机四伏”的世界上,谁都无法独活。最能够保护我们的,是我们的“良心”。因为你的善良会“传染”给别人,当它“蔓延”开来,你也就“安全”了。同时我们也别忘记,冷漠也是会“传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