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B型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和N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作为生物标志物,已经广泛用于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预后判断及疗效观察等方面。但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如何应用好(NT-pro)BNP (即BNP和NT-proBNP)?作者认为有3点非常重要。首先,要知道BNP
【机 构】
:
430022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检验中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型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和N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作为生物标志物,已经广泛用于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预后判断及疗效观察等方面。但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如何应用好(NT-pro)BNP (即BNP和NT-proBNP)?作者认为有3点非常重要。首先,要知道BNP释放的刺激因素,如心肌细胞受到牵拉,即心室容积扩张、压力负荷增加,心肌缺血损伤/缺氧,内皮缩血管肽Ⅰ(endothelin-Ⅰ)、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 β)及α肾上腺素激动剂、β肾上腺素激动剂等的刺激[1]。由此可见,引起(NT-pro)BNP浓度改变的疾病范围较广。而且,人类BNP基因启动区域存在有多个上调靶基因,其可通过各种促炎症反应和肥大刺激经各种不同的信号途径激活[1]。要引起关注的是,与NT-proBNP相比,BNP显示出与左室容积[2]、左室舒张末压力[3]有更强的相关性。其次,要知道BNP释放入血后的病理生理作用,即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具有利钠、利尿、舒张外周血管、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荷及抗心肌纤维化作用[1,4]。再次,要了解(NT-pro)BNP检测的实验室影响因素。因为(NT-pro)BNP检测的实验室影响因素对结果的准确判断至关重要。为此美国临床生物化学学会相关委员会制定出相关指南[1,4]以规避实验室影响因素对结果正确判断的影响。
其他文献
针对建国以来一直无国人检验项目参考区间系统研究,而多引用国外人群参考区间的现状,在卫生部支持下,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启动了“中国人群重要常规临床检验项目参考区间的建立”研究工作。目前首批成人常用肝功能、电解质和血细胞分析项目参考区间已以卫生行业标准发布,建议各医疗机构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参考使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3,36:393-394)
本文阐述了当前血细胞分析仪进展及应用中的问题,以及如何与时俱进地不断提高细胞学诊断水平,包括新技术、新思维、新模式不断引入血液分析仪后出现的新问题及解决办法。倡导既要考虑国情,又要紧跟时代步伐,以最佳证据为准则,采用方法学的优化组合,增强常规项目的诊断能力和预后评估能力。建议要从政策上支持形态学检验,适当提高技能和知识含金量高、费工、费时的形态学检查收费标准,体现其应有的价值。(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目的统计实验室报告周期(TAT),寻找有效缩短TAT的环节和方法。方法收集201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门诊及病房患者生化心肌损伤相关项目(肌酸激酶、肌钙蛋白I和肌红蛋白)的原始数据,其中门诊患者数据19 906个/年,病房患者数据22 973个/年。与实验室向临床承诺的TAT相比较,计算检验时效相关质量指标的中位数、平均中位数,并将相应数值转换为西格玛(σ)表示。流程中质量指标的σ≥4表示质量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甲胎蛋白(alpha feto protein,AFP)是应用最广泛的肝癌标志,其敏感度为40%~65%,特异度为76%~96%[1]。但在一些肝癌患者中AFP呈阴性或低浓度,单一检测AFP,将有30%~40%的肝癌患者被漏检。近年来,各种新的肿瘤标志相继被发现,其中甲胎蛋白异质体(alpha fetop
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 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病原菌,既可感染猪等牲畜,也可感染人。由于人被猪链球菌感染后,引起高热、腹泻、头痛、听力下降,重症患者发生中毒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 cularcoagulation,DIC)、脑膜炎。临床工作中发现一例而猪链球菌引起甲状腺感染病例,现报道如下。
近年来,我国多地相继出现一种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症状的传染性疾病。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多生活在山地或丘陵地区的农村。该病传播途径尚不清楚,部分患者有蜱虫叮咬史。该病的其他症状有胃肠不适、纳差厌食、恶心、腹泻、疲劳乏力、相对缓脉等,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减少和酶学改变等,后者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 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表面抗原(HBV surface antigen,HBsAg)于1963年由Baruch Blumberg在澳大利亚的土著人血中发现,称为澳大利亚抗原(澳抗)。 近年来,HBsAg定量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抗病毒治疗管理中的应用成为研究的热点,HBsAg定量检测已具备可标准化,重复性好,低成本等特点
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O)一般多不致病,为人体肠道中最主要和数量最多的寄生菌。但某些血清型菌株的致病性很强,可引起严重疾病甚至死亡,被称为致病性ECO,必须进行重点监测和研究。例如2011年肠出血性ECO(EHEC)感染疫情从5月中旬开始在德国蔓延,截止到6月11日疫情已扩散至欧洲和美国等13个国家,已导致25人死亡,近3千人患病。除了EHEC,致病性ECO还包括产生更
患儿,女,8岁,辽宁省瓦房店人,学生。因“反复肝功能异常3年”到北京佑安医院就诊。2008年9月,患儿因“支气管肺炎”当地医院给予阿奇霉素静脉滴注、后口服罗红霉素,1周后出现乏力、食欲减退,尿黄如浓茶色,于当地医院就诊,查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rninase,ALT)993 IU/L, 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819 IU/
播散性放线菌病临床上不常见,同时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更为罕见[1-2]。现报道1例继发于流产术后年轻女性播散性放线菌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病例,经过积极的脓液引流、抗放线菌联合四联(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抗结核治疗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