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984》是英国作家奥威尔的传世名作。小说描述了一幅恐怖的极权统治下的人间地狱。后世评论家多聚焦其政治讽喻及反极权立场。而对其中的人性自我禁锢与抗争主题应给予更多关注。只有在黑暗中存蓄力量,积攒希望,怀疑,探寻,求索,抗争,用人性的真实冲破自我的禁锢与封锁,才可拥抱光明的未来。
关键词:《1984》;人性;自我禁锢;黑暗;光明;抗争
一、引言
自《1984》诞生以来,其独特的内涵和思想,在世界文学乃至思想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并延续至今。作为与赫胥黎并称的英国著名小说家,奥威尔在其《动物农场》和《1984》中,都将自我的生命体验和社会感知深深刻画进人类和历史的宏大图景之中。世人多讨论其反极权的初衷和反乌托邦的立场。而我们认真审视,才发觉其对人性深处最脆弱和隐秘的角落,进行了探索和张扬。
“在黑暗中才能连贯的思考问题”(奥威尔,2010,102),这正是奥威尔对人生与人性的黑与白,光明与黑暗问题的辩证思考。在黑暗中积聚力量,重返本心,勇于怀疑,才可冲破禁锢与藩篱。
二、黑暗中黑色的眼睛
黑暗,黑色,夜幕,总是萧瑟的,沉静的,代表着未知和恐惧。而往往黑暗又是“光明”,这种光明也许不是来自环境,光线或是氛围本身,而是来自人的内心世界。与黑暗和萧索相对应的,是人类内心极度的清晰与明亮。
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现在放在1984上,是那么的振聋发聩。黑暗往往不是一种消极和否定,不是寂静与无助。反而,是一种心灵与灵魂的重建与重生。在这看似冷漠与安静的停顿中,却是在那所谓的光明之时饱受压迫与禁锢的人性(人心)可以肆意驰骋和张扬的天堂。黑色,黑暗,夜幕,这不是如“白天”一样,继续着的混沌与无知,继续麻木与趋同的休息场,而是重新燃起的希望,是激活的灵魂的重新觉醒与人性彻底回归的地方。奥威尔说:“在黑暗中,只要你保持静默,你是能够躲开电幕的监视而安然无恙的”(奥威尔,2010,102),这其中的被称作电幕的东西,有些时候,难道不是我们人性中一直被压抑的东西吗?或者说,由人类自身一手创造,禁锢我们心灵和限制我们思想的那双手吗?
自诞生之日起,我们似乎就一直被自己所创设的东西限制着,禁锢着。被种种条文,规则,规定,制度,习俗,所制约,所限定。在社会生活,在由我们人所构成的国度里,表面的被服从着、被快乐着。但若无这些规则和限制的约束呢?我们的人类社会是否就会成为一盘散沙,陷入无尽的混乱与失序中。值得或需要我们深思。从任何方面,我们都在永无休止的践行着佛祖告诫我们的轮回。也许,我们需要审视的,不是到底是否需要规则,而是这种限定或约束人类行为与思想的条例、法则、约定,在发生效用,产生规范,用于指导,施于教化之时,就是在不自觉地执行着毁灭人性的过程。当一种东西发展到极致,势必会走向它的反面,这些“禁锢”和“限制”也是。
风俗,礼仪,制度,法令,决定,规则,这表面看似处于维系一个民族,社会,团体,人群的“约定俗成”和“共有标准”,若向前跃进,则势必走向另一个方向,成为“自我禁锢”和“自我捆绑”。从有益于人类自身,变成毒害和破坏人类的又一剂“良药”。在这服药剂的治疗下,最后导致一个社会政权或制度的消亡。
重新燃起黑暗之中微光的,是人类在这种自己创设的,早就安置的坟墓里,埋设了一个足以拯救自己的种子——那就是怀疑和探寻。也许,在知道自己所做必然会导致的一种结局中,仍旧能够继续的不停地思索,怀疑与追寻,进而在这种带有悖论的行为的指引下,一步步的完成自我的突破和觉醒,最终超越自我,就成为了人类最弥足珍贵的品质。
三、夜行者求索的光明
《1984》中,故事发生的背景与氛围,似乎永远在中世纪般的黑暗和萧瑟中徘徊。但我们能够发现,在这徘徊之中,孕育着像温斯顿一样的,反应人性中仍存的那点渴望改变和进步,渴望重新审视自我的冲动。而也许,只有在这颇具反讽和对比意义的代表着希望的“黑暗”和代表着绝望的“光明”中,人才能够更清晰的发现自我,发现真实,发现那个心底最初的本真。黑与白,光与暗,彼此联通而互变的双方,其实也并非如表象所现。
我们无数次亲身的经历可以更好的佐证黑暗孕育光明的法则。过往与当下,我们发现,好像只有在一切归于寂静和平和之后的夜晚,我们才可以让思维与灵魂进行彻底的释放和自由的驰骋。思想,就在这个只看得到我们双眼,甚至连双眼都看不到的时空中,进行如此清晰的自我书写。现代的社会,抑或是远古或未来,又有什么区别呢?凡是有人的地方,各种规则,条律,干预或制度,就像一条条无形的锁链将我们禁锢,将我们牢牢地栓死。每天的匆忙和繁杂的琐事,提心的担忧和吊胆的抉择,我们不停的“被”限制,无声的被高科技与种种华丽外衣披裹着的目的安排而认真的自我监控着。我们和温斯顿所处的大洋国还有多少差距,还有多少距离,或者说,已有多少接近。
《1984》在成书之时,也许人们看到的,是其将矛头血淋淋的指向了人类社会政治制度中的极权所可能或已经显现的恐怖。但,在其思想深处,已经是在影射我们人性中那最初的天然的无法逾越的自我禁锢。我们总是先禁锢自己,再禁锢他人。为的是用宣扬真理善行美德的外衣,來包裹履行囚禁自我灵魂的躯体。以为可以通向一个胜利的彼岸,却不曾想到,这艘负载我们的航船,在通往真理与成功的大海上正做着无休止的圆的循环,最后我们还将回到原点。人类的科技,文化和文明史,一再向我们展示出历史的这种有趣的演进。
但,也许,最可以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虽然,我们在用我们自己创设的囚笼囚禁着自己,但是在“囚笼”中,却并未停下“怀疑航路”和“勇敢出走”的冲动。在这种绕着永恒航线,循环往复的对前途未知航路不断开拓与探寻的过程中,我们的这艘巨轮一次次靠岸,离岸,远行。我们在一片苍茫与浩瀚中,在绝望与困境中,不断的寻找与突破,在惊涛骇浪中维持内心的沉静与安稳。在这好与坏,顺与逆,动与静的牵制中,完成一种自我反省和追寻。也许正是在战胜逆境的每一次突破中,我们才完成了对自我存在意义的审视,也许是在丧失希望和对自由的禁锢,对人性的压抑中,我们才最应该淡然处之并蕴藏能量。在《1984》中,温斯顿的自我怀疑和觉醒,对曾经大洋国的社会真实的探知,对自我和他人意义的思考,最后虽被残酷镇压而同化,但仍旧不停的勇敢实践,在“黑暗”中积蓄和蕴藏改变与突破的能量。人性是复杂的,人性牵涉太多的是非和曲折。自我禁锢是人性自己创设的牢笼,也只有我们自己,在每次对这个牢笼的摧毁之中,在每次对当前限制阶段的抗争和跃进中,才能够再一次的战胜自己。 不要惧怕暂时的停顿与压抑,只要你的心中还存着魂灵,还存着思考,还存着止不住的怀疑与自我的否定和探寻,那我们终将可以迎来一个更加灿烂的明天。公元1984年,是中华纪年中具有开创性的时间节点。历史完成了它的一个60“一甲子”的循环,重新开始,回到最初的起点。而这甲子年的期许,却在36年前的一个夏天,被这位具有预言性的作家用笔墨填写进未来的书页。
我们,不要害怕禁锢,扭曲,压抑或是极权的凶残,这归根到底埋藏在人性中的丑恶面庞所表现出的极端。只要我们能够寻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黑暗”的领地,仍旧氤氲着灵性的“寂静之所”,保持着形式上的“静默”和“无为”,积蓄能量,我们就可以躲开任何形式的监视、禁锢、隔离、压迫和杀戮,因为我们的最强大的内心和灵悟并未随之封存和消亡。在表面的无为和沉寂中,等待和酝酿的是一个足以战胜自我,重归本心的新的灵魂。只要你拥有着你作为人的最大的灵的自省和发现,在这看似颠倒黑白,日月光暗的境遇中,终会让自我获得心灵的救赎。只要心灵仍旧正常,就可永恒承载“光亮”。在《1984》中,温斯顿面对这非人的时世,并未一味的接受。在黑暗中的自我思考,在同裘丽娅的肉体反抗、在同奥勃良的思想抗争中勇敢发声,最后虽败,但是却从未停止这个步伐。
四、结论
从1948到1984,人类走过一个而立,从1984到今天,我们又走过了漫长的曲折和风雨。但是,只要人类能够在绝望中找寻希望,在黑暗中种下那颗倔强的永不服输的种子,人类依旧可以拥抱光明的远方。在这暂时的萧瑟与黑暗中,与时空来一场特殊的约定。这场约定,不是时空数字的移位,而是真理的永恒。最后,温斯顿“走在了阳光中”(奥威尔,2010,277),这带有反讽和希冀意义的“光明”其实也在彰显和照耀人性深处的那点不舍,不甘和不可名状的在最绝望的环境中,等待重生的理想。在最易丢失自我的时空中,我们定会迎来一片光明的前景。从某种意义上讲,温斯顿的死,是一种昭示和宣扬。这不是奢望,而是人类必须要完成的自我的超越和对存在意义的追寻。
参考文献:
[1]George Woodcock.The Crystal Spirit:A Study of Orwell[M].Boston and Toronto: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66.
[2]乔治·奥威尔著,董乐山译.一九八四[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3]章安祺,黄克剑,杨慧林.西方文艺理论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孙泰(1986—),男,汉族,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學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和领域:英美文学,英美小说,美国小说与文化。
关键词:《1984》;人性;自我禁锢;黑暗;光明;抗争
一、引言
自《1984》诞生以来,其独特的内涵和思想,在世界文学乃至思想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并延续至今。作为与赫胥黎并称的英国著名小说家,奥威尔在其《动物农场》和《1984》中,都将自我的生命体验和社会感知深深刻画进人类和历史的宏大图景之中。世人多讨论其反极权的初衷和反乌托邦的立场。而我们认真审视,才发觉其对人性深处最脆弱和隐秘的角落,进行了探索和张扬。
“在黑暗中才能连贯的思考问题”(奥威尔,2010,102),这正是奥威尔对人生与人性的黑与白,光明与黑暗问题的辩证思考。在黑暗中积聚力量,重返本心,勇于怀疑,才可冲破禁锢与藩篱。
二、黑暗中黑色的眼睛
黑暗,黑色,夜幕,总是萧瑟的,沉静的,代表着未知和恐惧。而往往黑暗又是“光明”,这种光明也许不是来自环境,光线或是氛围本身,而是来自人的内心世界。与黑暗和萧索相对应的,是人类内心极度的清晰与明亮。
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现在放在1984上,是那么的振聋发聩。黑暗往往不是一种消极和否定,不是寂静与无助。反而,是一种心灵与灵魂的重建与重生。在这看似冷漠与安静的停顿中,却是在那所谓的光明之时饱受压迫与禁锢的人性(人心)可以肆意驰骋和张扬的天堂。黑色,黑暗,夜幕,这不是如“白天”一样,继续着的混沌与无知,继续麻木与趋同的休息场,而是重新燃起的希望,是激活的灵魂的重新觉醒与人性彻底回归的地方。奥威尔说:“在黑暗中,只要你保持静默,你是能够躲开电幕的监视而安然无恙的”(奥威尔,2010,102),这其中的被称作电幕的东西,有些时候,难道不是我们人性中一直被压抑的东西吗?或者说,由人类自身一手创造,禁锢我们心灵和限制我们思想的那双手吗?
自诞生之日起,我们似乎就一直被自己所创设的东西限制着,禁锢着。被种种条文,规则,规定,制度,习俗,所制约,所限定。在社会生活,在由我们人所构成的国度里,表面的被服从着、被快乐着。但若无这些规则和限制的约束呢?我们的人类社会是否就会成为一盘散沙,陷入无尽的混乱与失序中。值得或需要我们深思。从任何方面,我们都在永无休止的践行着佛祖告诫我们的轮回。也许,我们需要审视的,不是到底是否需要规则,而是这种限定或约束人类行为与思想的条例、法则、约定,在发生效用,产生规范,用于指导,施于教化之时,就是在不自觉地执行着毁灭人性的过程。当一种东西发展到极致,势必会走向它的反面,这些“禁锢”和“限制”也是。
风俗,礼仪,制度,法令,决定,规则,这表面看似处于维系一个民族,社会,团体,人群的“约定俗成”和“共有标准”,若向前跃进,则势必走向另一个方向,成为“自我禁锢”和“自我捆绑”。从有益于人类自身,变成毒害和破坏人类的又一剂“良药”。在这服药剂的治疗下,最后导致一个社会政权或制度的消亡。
重新燃起黑暗之中微光的,是人类在这种自己创设的,早就安置的坟墓里,埋设了一个足以拯救自己的种子——那就是怀疑和探寻。也许,在知道自己所做必然会导致的一种结局中,仍旧能够继续的不停地思索,怀疑与追寻,进而在这种带有悖论的行为的指引下,一步步的完成自我的突破和觉醒,最终超越自我,就成为了人类最弥足珍贵的品质。
三、夜行者求索的光明
《1984》中,故事发生的背景与氛围,似乎永远在中世纪般的黑暗和萧瑟中徘徊。但我们能够发现,在这徘徊之中,孕育着像温斯顿一样的,反应人性中仍存的那点渴望改变和进步,渴望重新审视自我的冲动。而也许,只有在这颇具反讽和对比意义的代表着希望的“黑暗”和代表着绝望的“光明”中,人才能够更清晰的发现自我,发现真实,发现那个心底最初的本真。黑与白,光与暗,彼此联通而互变的双方,其实也并非如表象所现。
我们无数次亲身的经历可以更好的佐证黑暗孕育光明的法则。过往与当下,我们发现,好像只有在一切归于寂静和平和之后的夜晚,我们才可以让思维与灵魂进行彻底的释放和自由的驰骋。思想,就在这个只看得到我们双眼,甚至连双眼都看不到的时空中,进行如此清晰的自我书写。现代的社会,抑或是远古或未来,又有什么区别呢?凡是有人的地方,各种规则,条律,干预或制度,就像一条条无形的锁链将我们禁锢,将我们牢牢地栓死。每天的匆忙和繁杂的琐事,提心的担忧和吊胆的抉择,我们不停的“被”限制,无声的被高科技与种种华丽外衣披裹着的目的安排而认真的自我监控着。我们和温斯顿所处的大洋国还有多少差距,还有多少距离,或者说,已有多少接近。
《1984》在成书之时,也许人们看到的,是其将矛头血淋淋的指向了人类社会政治制度中的极权所可能或已经显现的恐怖。但,在其思想深处,已经是在影射我们人性中那最初的天然的无法逾越的自我禁锢。我们总是先禁锢自己,再禁锢他人。为的是用宣扬真理善行美德的外衣,來包裹履行囚禁自我灵魂的躯体。以为可以通向一个胜利的彼岸,却不曾想到,这艘负载我们的航船,在通往真理与成功的大海上正做着无休止的圆的循环,最后我们还将回到原点。人类的科技,文化和文明史,一再向我们展示出历史的这种有趣的演进。
但,也许,最可以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虽然,我们在用我们自己创设的囚笼囚禁着自己,但是在“囚笼”中,却并未停下“怀疑航路”和“勇敢出走”的冲动。在这种绕着永恒航线,循环往复的对前途未知航路不断开拓与探寻的过程中,我们的这艘巨轮一次次靠岸,离岸,远行。我们在一片苍茫与浩瀚中,在绝望与困境中,不断的寻找与突破,在惊涛骇浪中维持内心的沉静与安稳。在这好与坏,顺与逆,动与静的牵制中,完成一种自我反省和追寻。也许正是在战胜逆境的每一次突破中,我们才完成了对自我存在意义的审视,也许是在丧失希望和对自由的禁锢,对人性的压抑中,我们才最应该淡然处之并蕴藏能量。在《1984》中,温斯顿的自我怀疑和觉醒,对曾经大洋国的社会真实的探知,对自我和他人意义的思考,最后虽被残酷镇压而同化,但仍旧不停的勇敢实践,在“黑暗”中积蓄和蕴藏改变与突破的能量。人性是复杂的,人性牵涉太多的是非和曲折。自我禁锢是人性自己创设的牢笼,也只有我们自己,在每次对这个牢笼的摧毁之中,在每次对当前限制阶段的抗争和跃进中,才能够再一次的战胜自己。 不要惧怕暂时的停顿与压抑,只要你的心中还存着魂灵,还存着思考,还存着止不住的怀疑与自我的否定和探寻,那我们终将可以迎来一个更加灿烂的明天。公元1984年,是中华纪年中具有开创性的时间节点。历史完成了它的一个60“一甲子”的循环,重新开始,回到最初的起点。而这甲子年的期许,却在36年前的一个夏天,被这位具有预言性的作家用笔墨填写进未来的书页。
我们,不要害怕禁锢,扭曲,压抑或是极权的凶残,这归根到底埋藏在人性中的丑恶面庞所表现出的极端。只要我们能够寻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黑暗”的领地,仍旧氤氲着灵性的“寂静之所”,保持着形式上的“静默”和“无为”,积蓄能量,我们就可以躲开任何形式的监视、禁锢、隔离、压迫和杀戮,因为我们的最强大的内心和灵悟并未随之封存和消亡。在表面的无为和沉寂中,等待和酝酿的是一个足以战胜自我,重归本心的新的灵魂。只要你拥有着你作为人的最大的灵的自省和发现,在这看似颠倒黑白,日月光暗的境遇中,终会让自我获得心灵的救赎。只要心灵仍旧正常,就可永恒承载“光亮”。在《1984》中,温斯顿面对这非人的时世,并未一味的接受。在黑暗中的自我思考,在同裘丽娅的肉体反抗、在同奥勃良的思想抗争中勇敢发声,最后虽败,但是却从未停止这个步伐。
四、结论
从1948到1984,人类走过一个而立,从1984到今天,我们又走过了漫长的曲折和风雨。但是,只要人类能够在绝望中找寻希望,在黑暗中种下那颗倔强的永不服输的种子,人类依旧可以拥抱光明的远方。在这暂时的萧瑟与黑暗中,与时空来一场特殊的约定。这场约定,不是时空数字的移位,而是真理的永恒。最后,温斯顿“走在了阳光中”(奥威尔,2010,277),这带有反讽和希冀意义的“光明”其实也在彰显和照耀人性深处的那点不舍,不甘和不可名状的在最绝望的环境中,等待重生的理想。在最易丢失自我的时空中,我们定会迎来一片光明的前景。从某种意义上讲,温斯顿的死,是一种昭示和宣扬。这不是奢望,而是人类必须要完成的自我的超越和对存在意义的追寻。
参考文献:
[1]George Woodcock.The Crystal Spirit:A Study of Orwell[M].Boston and Toronto: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66.
[2]乔治·奥威尔著,董乐山译.一九八四[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3]章安祺,黄克剑,杨慧林.西方文艺理论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孙泰(1986—),男,汉族,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學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和领域:英美文学,英美小说,美国小说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