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曲径才能通幽,曲折才能生姿。文章最忌的就是平铺直叙,要在自然中求变化,流畅中求跌宕,才能做到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精巧的构思能够先声夺人,在思想与情感上给人以震撼,它犹如涓涓细流,悄无声息地钻进读者心田,令人心旷神怡,心领神会,从而深入细致地把握文章思想和人物形象。精巧的构思是智慧的结晶,需要作者用巧手把一个个情节的丝线织出一匹动人的云锦,构思是对整篇文章的宏观调控,是把相关情节有机地整合,常见的构思法有:
1.巧合法。巧主要指碰巧、凑巧、巧遇、巧合。精巧的构思,巧合的情节,确实能使作品锦上添花、出奇出新。正如南京师大文学院院长何永康教授在做高考作文考前指导时说的:情节要巧妙得让人惊叹“亏你想得到”。古代许多作品中就有令人难忘的巧合情节。如《红楼梦》中,当贾宝玉与薛宝钗结婚之日,正是林黛玉离开人间之时。鲁迅更是善于借助于巧合让偶然性的事件表现出必然性的规律。祥林嫂两次丧夫之后做工都在鲁四老爷家,当鲁四老爷陈列福礼恭请福神的时候,祥林嫂却怀着疑惑和极度的痛苦死在雪地里;夏四奶奶和华大妈在坟场相遇。这些都是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惊人巧合。曹禺的《雷雨》中,夫妻、父子、父女、母亲、兄弟、兄妹的奇遇与巧合,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并合理地创设“巧合”。
2.对比法。对比是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把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的一种修辞手法。对比写作手法的运用可以使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更加突出,使好的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大的显得更大,小的显得更小,从而把事物表现得更透彻、更全面、更鲜明。比较,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的方法,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产生强烈的刺激,促进积极思维。切入角要小,角度要巧,色彩对比要强烈,才能使文章层次分明,异彩纷呈。鲁迅是对比手法的高手,《药》中老栓为儿子治病而买人血馒头,结果小栓在一片“好药”的议论之后死去。因此,考生要善于在文中巧设“对比点”。
3.悬念法。如果作者能在记叙类作文中巧妙地设计扣人心弦的悬念,就可以使读者产生追根究底的阅读冲动,收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神奇效果。构成文章悬念的技巧一般为“起悬——垫悬——释悬”。如《枣核》一文巧用“枣核“设置悬念,开头由朋友索要枣核,设下悬念;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仍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读者;直到踏访后花园,在谈话中才说明索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显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读者。
4.误会法。受常规模式“起因——经过——结果”的负面影响,学生写记叙文的构思常常会落入平铺直叙的窠臼。如果作者能跳出程式化的框框,别出心裁地设计出出人意料的突变式情节误会式情节,就可以使文章具备腾挪跌宕、一波三折的情节魅力。如《驿路梨花》一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除三设悬念外,还两写误会。首见“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花树林边”,一设悬念:“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见到“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一生误会:“我们”视他为主人,抢着感谢。由此二设悬念:老人不是主人,谁是主人呢?接着,老人讲述梨花姑娘的事,“我们”和老人见到一个十四五岁的哈尼小姑娘,二生误会,感谢她盖了这间小茅屋。小姑娘指出“房子是解放军盖的”,由此三设悬念:解放军为什么盖这间小屋呢?文章就是这样“设悬念——误会——带出新悬念——再误会——再带出新悬念”,最后亮出底细,真相大白。这一系列悬念、误会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5.铺垫法。铺垫是在人物出场前或者一个事件发生前,预先布置局势,安排一些情节场景作为征兆,制造气氛。铺垫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有三点:铺垫能构成伏笔和照应,使作品针线细密,情节发展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通过铺垫,可以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在立意角度上,要善于“独辟蹊径”。考生多以现实中的人和事为切入口,多着眼于材料的整体或布局,思维品质的灵活性和广阔性体现不够,如能变换视角,或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或故事新编、借古讽今,或老话重谈而逆向立意,或着眼于材料的局部与起因,等等,多角度思考,想人所未想、“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未言”、“论人之所欲论,论人之所未论”,力求立意创新,习作便会因个性鲜明而令读者耳目一新。文学史上有许多求异创新的成功范例。曾有一年高考作文题就是“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前者为“常规”,后者就是“求异”。平时可以从一些成语或俗语入手进行训练。如“班门弄斧”与“弄斧到班门”,“毛遂自荐”与“自遂自退”等。
同学们在平时的作文中可能会忽视情节的构思,也不精心考虑在情节上使自己的文章锦上添花,因此提供以上方法供同学们参考。希望同学们在精心设计自己的立意、选材、语言、结构等方面的同时精心构思文章的情节,妙手织锦,打造巧妙新奇的情节。
1.巧合法。巧主要指碰巧、凑巧、巧遇、巧合。精巧的构思,巧合的情节,确实能使作品锦上添花、出奇出新。正如南京师大文学院院长何永康教授在做高考作文考前指导时说的:情节要巧妙得让人惊叹“亏你想得到”。古代许多作品中就有令人难忘的巧合情节。如《红楼梦》中,当贾宝玉与薛宝钗结婚之日,正是林黛玉离开人间之时。鲁迅更是善于借助于巧合让偶然性的事件表现出必然性的规律。祥林嫂两次丧夫之后做工都在鲁四老爷家,当鲁四老爷陈列福礼恭请福神的时候,祥林嫂却怀着疑惑和极度的痛苦死在雪地里;夏四奶奶和华大妈在坟场相遇。这些都是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惊人巧合。曹禺的《雷雨》中,夫妻、父子、父女、母亲、兄弟、兄妹的奇遇与巧合,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并合理地创设“巧合”。
2.对比法。对比是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把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的一种修辞手法。对比写作手法的运用可以使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更加突出,使好的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大的显得更大,小的显得更小,从而把事物表现得更透彻、更全面、更鲜明。比较,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的方法,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产生强烈的刺激,促进积极思维。切入角要小,角度要巧,色彩对比要强烈,才能使文章层次分明,异彩纷呈。鲁迅是对比手法的高手,《药》中老栓为儿子治病而买人血馒头,结果小栓在一片“好药”的议论之后死去。因此,考生要善于在文中巧设“对比点”。
3.悬念法。如果作者能在记叙类作文中巧妙地设计扣人心弦的悬念,就可以使读者产生追根究底的阅读冲动,收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神奇效果。构成文章悬念的技巧一般为“起悬——垫悬——释悬”。如《枣核》一文巧用“枣核“设置悬念,开头由朋友索要枣核,设下悬念;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仍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读者;直到踏访后花园,在谈话中才说明索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显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读者。
4.误会法。受常规模式“起因——经过——结果”的负面影响,学生写记叙文的构思常常会落入平铺直叙的窠臼。如果作者能跳出程式化的框框,别出心裁地设计出出人意料的突变式情节误会式情节,就可以使文章具备腾挪跌宕、一波三折的情节魅力。如《驿路梨花》一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除三设悬念外,还两写误会。首见“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花树林边”,一设悬念:“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见到“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一生误会:“我们”视他为主人,抢着感谢。由此二设悬念:老人不是主人,谁是主人呢?接着,老人讲述梨花姑娘的事,“我们”和老人见到一个十四五岁的哈尼小姑娘,二生误会,感谢她盖了这间小茅屋。小姑娘指出“房子是解放军盖的”,由此三设悬念:解放军为什么盖这间小屋呢?文章就是这样“设悬念——误会——带出新悬念——再误会——再带出新悬念”,最后亮出底细,真相大白。这一系列悬念、误会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5.铺垫法。铺垫是在人物出场前或者一个事件发生前,预先布置局势,安排一些情节场景作为征兆,制造气氛。铺垫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有三点:铺垫能构成伏笔和照应,使作品针线细密,情节发展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通过铺垫,可以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在立意角度上,要善于“独辟蹊径”。考生多以现实中的人和事为切入口,多着眼于材料的整体或布局,思维品质的灵活性和广阔性体现不够,如能变换视角,或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或故事新编、借古讽今,或老话重谈而逆向立意,或着眼于材料的局部与起因,等等,多角度思考,想人所未想、“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未言”、“论人之所欲论,论人之所未论”,力求立意创新,习作便会因个性鲜明而令读者耳目一新。文学史上有许多求异创新的成功范例。曾有一年高考作文题就是“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前者为“常规”,后者就是“求异”。平时可以从一些成语或俗语入手进行训练。如“班门弄斧”与“弄斧到班门”,“毛遂自荐”与“自遂自退”等。
同学们在平时的作文中可能会忽视情节的构思,也不精心考虑在情节上使自己的文章锦上添花,因此提供以上方法供同学们参考。希望同学们在精心设计自己的立意、选材、语言、结构等方面的同时精心构思文章的情节,妙手织锦,打造巧妙新奇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