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称为“投资家”其实并不准确,因为刚过不惑之年的他目前执掌着中国两大细分行业的龙头上市公司,并具有不俗的业绩。“实业家”名称是这位“投资家”转型后的新身份。而“投资家”的经历才是惊心动魄。
创意创财富
投资家曾就读于南方一所财经大学,在读其间,学习成绩并非佼佼者,可在学生中颇有人缘,且显露“孩子王”之领导力。
毕业后,投资家被直接分配到国家某部委的计则‘部门做会计。乏味的坐班时间,他总是在发呆,酝酿着发财之道。关于工作内容,他无心关照,甚至动用仅有的一点薪水,雇了个财务人员来分担部分“公差”。
对于一个怀揣大志的人来说,一个制度的牢笼形同虚设。投资家在1988年便辞去公职,投身商海。
作为最早一批下海的知识分子,投资家有满脑子的构想,想做大事,想实业兴邦。酝酿许久之后,在1991年,他出资5万元,注册成立一家化工新技术有限公司,主营清洗剂等项目。但公司在创业初期便生内部纷争,投资家书生意气愤而弃之,他的第一次创业失败。
这时注册资金已经完全耗光,投资家思量再三留下空架子,只身投奔于北京的一家文化公司。
当时文化公司的名头颇为气派,名片印刷也相当考究,但当朋友去登门拜防时却傻了眼。在老文化部的一串临街铺脸当中,他巴掌大的门脸要费一番工夫才能辨识出来,周围是一圈乱糟糟的演出公司。坐进这十几平方米的办公空间,还时不时有人进来催房租,投资家总是笑脸相迎:“再缓两个月,再缓缓。”
投资家在外宣称自己的队伍这般那般,但知情者知道,这十几平方米内就有三个人。一个老总,两个副总,连个秘书都没有。投资家也没有副总本该架起来的行头,而只是T恤,衬衫,牛仔裤,好像只有脚下的球鞋才叫得出牌子。
当的在外面以大公司老总自居的他结识了一个在传媒界名声响亮的朋友。朋友给他出了一个点子,让他拍一套教育系列的片子,他则侧过头来说自己想做一件和银行有关的事情。
起初,朋友认为投资家也许要为银行做一些宣传策划的事情,但后来得知他和银行合作,拍成了两套光盘:《企业如何和建行打交道》、《企业如何和农行打交道》,并一下暴富了起来。
仔细研究那两张光盘,会发现制作水平相当粗糙。从未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投资家扛起了摄像机,在银行里采访一些职员,就用这节约成本的方式把银行办理贷款手续,交待得清清楚楚,他不懂电视,但懂银行,所以很实在地拍了全长共3小时的很实用的培训材料。
片子拍成后,投资家就和建行、农行谈拢了联合发行的事情,最后利润五五分成。总行一个大单向下,各分行都纷纷执行:一旦有企业到银行办理贷款业务,需要咨询的,职员们都会递上一份光盘。
半年后,投资家请朋友吃饭,在交谈中,朋友得知他已经拥有了六七百万的家当。直到见面的那段时间,银行还常通知他去取款,这个光盘的点子为他积累起了接下来的大动作的准备金。
创举创传奇
1992年,投资家拿着热乎乎的六七百万,一分不留地投入到一个房地产项目中。
投资家的胆识过人,赌性颇旺。本是一个亿的项目,自己的资金只能填充一角,但他硬着头皮拿下这块地。
其实这是投资家在国家机关工作时就在酝酿的事情。他找到了在大学的同窗,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在银行系统担任了不小的职务。投资家就趁着全国房改之际,请老朋友帮忙,在省人民银行获得了发行房地产开发券的批文。开始鼓励老百姓群体投资房地产,投资多大面积不限,哪怕一平方米,目的不是为了住,纯粹为了投资。当时,国家房改政策正在号召“集资建房”和兴办“住房储蓄银行”,投资家把两者精神吃透,把两者功能合二为一,实现“发行房地产开发券”的创举。项目完工,清点了一下,投资家赚得了上千万元的利润。
资金不使用便是石头,用到正地方便是点金石。投资家总是在琢磨着接下来的一步如何走得漂亮。
当时,中国正在搞金融改革试点,信用社开始实行承包制改革。每家的承包金额约为1000万元。这是一个钱生钱的行当,风险性很高,稍有不慎便会摔得粉身碎骨。但投资家没有丝毫的迟疑,再次倾囊而出。承包了一家信用社。
通常,一家信用社的吸引存储金额多在1亿到2亿元。投资家就用这吸引的资金又一步步拓宽网络,最后承包了20多家信用社,吸收资金20多亿元。这笔巨额资金拿在手里,投资家终于可以有的放矢,开始投资一些大的金融项目。
注入资本可观再加上运筹帷幄的信心,投资家很快就收获大额利差,再加上原来的20多亿元,他以第二大股东的身份控制了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并同时收购了一家中型证券公司。随后便玩起了惊心动魄的资本游戏,在中型银行借贷,在证券市场“豪赌”,还贷时和股东分红,就这样在股票市场和银行市场两者之间自由穿梭。
此时的集团已经成为了一家投资公司,和几个银行界的兄弟一起,投资家把公司规模越办越大。1995年的时候,投资家将公司的核心部分搬移到北京,而仅留了几个人在公司南方的总部。
也是在这段时间内,由于和银行的密切合作和对企业的深入研究,投资家出书《银企关系论》,此书被广为传阅,被誉为投资界的圣经。并且,这本书也成为其金融学的博士论文,同时,奠定其“投资家”的角色定位与行业地位。一举三得。
创造闯风险
一次,投资家从珠海出境,要到澳门去处理一些事务,但在出关口时以通行证失效的名义被边检人员拦下。投资家很是疑惑,自己的证件并未过期。无奈之下返回北京。
飞机刚刚落地,投资家便接到了南方总部的电话:“国家审计署派人到公司来查账啦!”投资家一下子愣住了,国家审计署查处民营企业,这是历史上很少见的,如果非事关重大,是绝对搬不动这座大山的。
正如投资家所料,这时事情的形势已经非常严峻。此时审计署的人马已经闯进当时只有几个人的南方总部,要查财务账目。
那天是2000年6月1日,当天天气是清爽的,但投资家的腧上沁出了一层又一层的冷汗。他意识别事情的严重性:国家审计署派员调查之事,一定是公司牵扯到政府利益的项目。
投资家脑子快速转动,马上反应到“有一个合作项目,但目前只停留在会签阶段”。投资家打电话给南方总部,让其吩咐手下想尽办法和审计人员沟通,而北京这边则四处搜集消息。
当时在南方总部的留守经理是一位对公司忠诚度很高的女同志,做事也很讲分寸。她让秘书打电话通知会计人员赶到公司,恰巧会计带孩子去郊外公园过儿童节,一时半会儿赶不回公司。投资家在会计人员赶到之前给南方总部下达了明确指令:尽量配合市讣人员,要什么财务账目都尽可能提供。
闯祸者是内奸
在投资家给南方总部下达指令之前,他已明确查清此事缘起何因:事情出在公司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正在谈判的一个政绩工程上。
当时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是投资家非常器重的一个年轻人,从大学毕业生步入社会之始就投奔了投资家,能吃苦,能力强,一直深得投资家器重。
在上这个项目的时候,投资家给他 300万元启动资金,让他负责包括前期调研和制定可行性报告等,并负责与所有相关部门的沟通工作。木以为可以较为放心的一件事情,过了一段时间却有不少不良传闻飞到投资家的耳朵里。
投资家莫名其妙,向来办事利落的年轻人,怎么做事如此不慎。投资家便吩咐一位剐总裁去调查情况。结果发现年轻人一回到南方总部以后,便开始拿公款大肆挥霍,花天酒地,美女相伴,已经花掉了账目上不少现金。
得知自己的嫡传弟子如此背叛,投资家打电话大声训斥“如果再敢花公家钱不办事,就把你送监狱”。结果在他三番五次的高压下,一个可怕的阴谋上演了。 年轻人私下炮制了一封诬告信,竟然偷盖上此项目有关部门的公章。这封盖有公章的诬告信后来投资家也并到一份,信上这样写着“我向中纪委,监察部,公安部举报,在中国有一起比牟其中案还要大的金融诈骗案……”这封诬告信很快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才有了投资家在珠海出境被截、审计署派员调查此事的发生。
其实当时那个项目还未启动,只是公司动用了前期铺垫资金,政府的钱未动一分一文。审计署人员很快查明此事打道回京。但这场虚惊却酿成一场大祸:因为上级有关部门决定严查此事时,同时也通告了金融监管部门,由此发现投资家在银行有10亿元贷款未还,但都是被用在正常的投资项目,未到还款期。也许出于保险起见,银行对投资家所属企业下达了限期半年内归未所有贷款的通知。
真朋友真帮忙
任何一家企业都不会有10亿元的现金趴在自己账上。用半年的时间还清 10亿元贷款,这是要命的事儿。
当时投资家的惟一选择就是卖掉现有的最好的三块资产,银行和证券公司的股权,以及集团大厦的房产。他粗略地估算了一下,三块资产如果按正常估值及账面上现金,可以勉强渡关。但这三块资产在非常时期急于出手往往卖不上好价钱,投资家按照自己心理预期的底线山手,人概会有两三亿元的缺口,这要通过借高利贷的方式来弥补。
都说“商场无朋友”,危难的刻见对手,但投资家却和业界的几位朋友一直建立着非常深厚的友谊。当他开口借钱时,本恕用20%~30%的利息借款,但朋友的一句“你有难,过去你帮我,现在我一分利息都不要。”把他打动得热泪滚滚。临时忻借资金已足以弥补“缺口”,投资家心里踏实了不少。
但实际上,投资家的三块资产不仅没有贱卖,还有些高走。没人趁机落井下石,朋友们都有些两肋插刀的劲头。“你的资产都是好资产,我们按未来增值的价钱收。”就这样,10亿元的贷款在100天内被还清。还多出了几亿拆借资金。
此消息传到当时金融监管部门一位领导耳中,他感叹“这样的企业怎么可能是金融诈骗集团”。最终误会解开了,但此时的投资家大难过后已经是筋疲力尽。
还钱过后的几天内,投资家马上请一直在身边为他出谋献策的朋友吃饭。但当朋友见到他时很是心痛,他已经完全脱了形,一身的皮像衣服一样似乎可以拎起来,说话要靠急促的呼吸支撑。为了致谢,投资家本来定了酒店最大的包间,但他游丝般的声音完全被空敞的空间吞没,只好换到了一个最小的包间。
回忆起这么多天的压抑,他的眼泪像雷阵雨一样落入盘中。本想豪饮,但原来一口便能吞下的酒如今也要分三次才能消化。
在那天,他做了两个决定:永远不做对不起朋友的事情;决定撤离投资而转为实业。
转型实业家
比起漫长的实业道路,投资家原木喜欢充满挑战和激情的金钱游戏。“原来总被劝去做产业,做一些扎扎实实的项目,可能会缺少挑战,但会做得非常长久,但如果没有遇到这样的一场大难在背后猛得推你一把,人是很难放弃快速生钱的投资行当,而选择平淡无奇的产业的。”
当时投资家手小还有两块原来并不重的产业,一个是电力方面的投资项目,一个是做农产品深加工的投资项日。他用还完贷款所富裕山的几亿拆借资金,脚踏实地地用5年的时间把这两家公司上市。目前,一家是中国最大电力核心部件的制造商,另一家是中国最大的果汁原浆制造商,其原浆的占有量为全球的70%。而投资家也已经历了从投资家到实业家的痛苦转型。大难过后的他,更成熟,更坦然了。
创意创财富
投资家曾就读于南方一所财经大学,在读其间,学习成绩并非佼佼者,可在学生中颇有人缘,且显露“孩子王”之领导力。
毕业后,投资家被直接分配到国家某部委的计则‘部门做会计。乏味的坐班时间,他总是在发呆,酝酿着发财之道。关于工作内容,他无心关照,甚至动用仅有的一点薪水,雇了个财务人员来分担部分“公差”。
对于一个怀揣大志的人来说,一个制度的牢笼形同虚设。投资家在1988年便辞去公职,投身商海。
作为最早一批下海的知识分子,投资家有满脑子的构想,想做大事,想实业兴邦。酝酿许久之后,在1991年,他出资5万元,注册成立一家化工新技术有限公司,主营清洗剂等项目。但公司在创业初期便生内部纷争,投资家书生意气愤而弃之,他的第一次创业失败。
这时注册资金已经完全耗光,投资家思量再三留下空架子,只身投奔于北京的一家文化公司。
当时文化公司的名头颇为气派,名片印刷也相当考究,但当朋友去登门拜防时却傻了眼。在老文化部的一串临街铺脸当中,他巴掌大的门脸要费一番工夫才能辨识出来,周围是一圈乱糟糟的演出公司。坐进这十几平方米的办公空间,还时不时有人进来催房租,投资家总是笑脸相迎:“再缓两个月,再缓缓。”
投资家在外宣称自己的队伍这般那般,但知情者知道,这十几平方米内就有三个人。一个老总,两个副总,连个秘书都没有。投资家也没有副总本该架起来的行头,而只是T恤,衬衫,牛仔裤,好像只有脚下的球鞋才叫得出牌子。
当的在外面以大公司老总自居的他结识了一个在传媒界名声响亮的朋友。朋友给他出了一个点子,让他拍一套教育系列的片子,他则侧过头来说自己想做一件和银行有关的事情。
起初,朋友认为投资家也许要为银行做一些宣传策划的事情,但后来得知他和银行合作,拍成了两套光盘:《企业如何和建行打交道》、《企业如何和农行打交道》,并一下暴富了起来。
仔细研究那两张光盘,会发现制作水平相当粗糙。从未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投资家扛起了摄像机,在银行里采访一些职员,就用这节约成本的方式把银行办理贷款手续,交待得清清楚楚,他不懂电视,但懂银行,所以很实在地拍了全长共3小时的很实用的培训材料。
片子拍成后,投资家就和建行、农行谈拢了联合发行的事情,最后利润五五分成。总行一个大单向下,各分行都纷纷执行:一旦有企业到银行办理贷款业务,需要咨询的,职员们都会递上一份光盘。
半年后,投资家请朋友吃饭,在交谈中,朋友得知他已经拥有了六七百万的家当。直到见面的那段时间,银行还常通知他去取款,这个光盘的点子为他积累起了接下来的大动作的准备金。
创举创传奇
1992年,投资家拿着热乎乎的六七百万,一分不留地投入到一个房地产项目中。
投资家的胆识过人,赌性颇旺。本是一个亿的项目,自己的资金只能填充一角,但他硬着头皮拿下这块地。
其实这是投资家在国家机关工作时就在酝酿的事情。他找到了在大学的同窗,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在银行系统担任了不小的职务。投资家就趁着全国房改之际,请老朋友帮忙,在省人民银行获得了发行房地产开发券的批文。开始鼓励老百姓群体投资房地产,投资多大面积不限,哪怕一平方米,目的不是为了住,纯粹为了投资。当时,国家房改政策正在号召“集资建房”和兴办“住房储蓄银行”,投资家把两者精神吃透,把两者功能合二为一,实现“发行房地产开发券”的创举。项目完工,清点了一下,投资家赚得了上千万元的利润。
资金不使用便是石头,用到正地方便是点金石。投资家总是在琢磨着接下来的一步如何走得漂亮。
当时,中国正在搞金融改革试点,信用社开始实行承包制改革。每家的承包金额约为1000万元。这是一个钱生钱的行当,风险性很高,稍有不慎便会摔得粉身碎骨。但投资家没有丝毫的迟疑,再次倾囊而出。承包了一家信用社。
通常,一家信用社的吸引存储金额多在1亿到2亿元。投资家就用这吸引的资金又一步步拓宽网络,最后承包了20多家信用社,吸收资金20多亿元。这笔巨额资金拿在手里,投资家终于可以有的放矢,开始投资一些大的金融项目。
注入资本可观再加上运筹帷幄的信心,投资家很快就收获大额利差,再加上原来的20多亿元,他以第二大股东的身份控制了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并同时收购了一家中型证券公司。随后便玩起了惊心动魄的资本游戏,在中型银行借贷,在证券市场“豪赌”,还贷时和股东分红,就这样在股票市场和银行市场两者之间自由穿梭。
此时的集团已经成为了一家投资公司,和几个银行界的兄弟一起,投资家把公司规模越办越大。1995年的时候,投资家将公司的核心部分搬移到北京,而仅留了几个人在公司南方的总部。
也是在这段时间内,由于和银行的密切合作和对企业的深入研究,投资家出书《银企关系论》,此书被广为传阅,被誉为投资界的圣经。并且,这本书也成为其金融学的博士论文,同时,奠定其“投资家”的角色定位与行业地位。一举三得。
创造闯风险
一次,投资家从珠海出境,要到澳门去处理一些事务,但在出关口时以通行证失效的名义被边检人员拦下。投资家很是疑惑,自己的证件并未过期。无奈之下返回北京。
飞机刚刚落地,投资家便接到了南方总部的电话:“国家审计署派人到公司来查账啦!”投资家一下子愣住了,国家审计署查处民营企业,这是历史上很少见的,如果非事关重大,是绝对搬不动这座大山的。
正如投资家所料,这时事情的形势已经非常严峻。此时审计署的人马已经闯进当时只有几个人的南方总部,要查财务账目。
那天是2000年6月1日,当天天气是清爽的,但投资家的腧上沁出了一层又一层的冷汗。他意识别事情的严重性:国家审计署派员调查之事,一定是公司牵扯到政府利益的项目。
投资家脑子快速转动,马上反应到“有一个合作项目,但目前只停留在会签阶段”。投资家打电话给南方总部,让其吩咐手下想尽办法和审计人员沟通,而北京这边则四处搜集消息。
当时在南方总部的留守经理是一位对公司忠诚度很高的女同志,做事也很讲分寸。她让秘书打电话通知会计人员赶到公司,恰巧会计带孩子去郊外公园过儿童节,一时半会儿赶不回公司。投资家在会计人员赶到之前给南方总部下达了明确指令:尽量配合市讣人员,要什么财务账目都尽可能提供。
闯祸者是内奸
在投资家给南方总部下达指令之前,他已明确查清此事缘起何因:事情出在公司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正在谈判的一个政绩工程上。
当时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是投资家非常器重的一个年轻人,从大学毕业生步入社会之始就投奔了投资家,能吃苦,能力强,一直深得投资家器重。
在上这个项目的时候,投资家给他 300万元启动资金,让他负责包括前期调研和制定可行性报告等,并负责与所有相关部门的沟通工作。木以为可以较为放心的一件事情,过了一段时间却有不少不良传闻飞到投资家的耳朵里。
投资家莫名其妙,向来办事利落的年轻人,怎么做事如此不慎。投资家便吩咐一位剐总裁去调查情况。结果发现年轻人一回到南方总部以后,便开始拿公款大肆挥霍,花天酒地,美女相伴,已经花掉了账目上不少现金。
得知自己的嫡传弟子如此背叛,投资家打电话大声训斥“如果再敢花公家钱不办事,就把你送监狱”。结果在他三番五次的高压下,一个可怕的阴谋上演了。 年轻人私下炮制了一封诬告信,竟然偷盖上此项目有关部门的公章。这封盖有公章的诬告信后来投资家也并到一份,信上这样写着“我向中纪委,监察部,公安部举报,在中国有一起比牟其中案还要大的金融诈骗案……”这封诬告信很快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才有了投资家在珠海出境被截、审计署派员调查此事的发生。
其实当时那个项目还未启动,只是公司动用了前期铺垫资金,政府的钱未动一分一文。审计署人员很快查明此事打道回京。但这场虚惊却酿成一场大祸:因为上级有关部门决定严查此事时,同时也通告了金融监管部门,由此发现投资家在银行有10亿元贷款未还,但都是被用在正常的投资项目,未到还款期。也许出于保险起见,银行对投资家所属企业下达了限期半年内归未所有贷款的通知。
真朋友真帮忙
任何一家企业都不会有10亿元的现金趴在自己账上。用半年的时间还清 10亿元贷款,这是要命的事儿。
当时投资家的惟一选择就是卖掉现有的最好的三块资产,银行和证券公司的股权,以及集团大厦的房产。他粗略地估算了一下,三块资产如果按正常估值及账面上现金,可以勉强渡关。但这三块资产在非常时期急于出手往往卖不上好价钱,投资家按照自己心理预期的底线山手,人概会有两三亿元的缺口,这要通过借高利贷的方式来弥补。
都说“商场无朋友”,危难的刻见对手,但投资家却和业界的几位朋友一直建立着非常深厚的友谊。当他开口借钱时,本恕用20%~30%的利息借款,但朋友的一句“你有难,过去你帮我,现在我一分利息都不要。”把他打动得热泪滚滚。临时忻借资金已足以弥补“缺口”,投资家心里踏实了不少。
但实际上,投资家的三块资产不仅没有贱卖,还有些高走。没人趁机落井下石,朋友们都有些两肋插刀的劲头。“你的资产都是好资产,我们按未来增值的价钱收。”就这样,10亿元的贷款在100天内被还清。还多出了几亿拆借资金。
此消息传到当时金融监管部门一位领导耳中,他感叹“这样的企业怎么可能是金融诈骗集团”。最终误会解开了,但此时的投资家大难过后已经是筋疲力尽。
还钱过后的几天内,投资家马上请一直在身边为他出谋献策的朋友吃饭。但当朋友见到他时很是心痛,他已经完全脱了形,一身的皮像衣服一样似乎可以拎起来,说话要靠急促的呼吸支撑。为了致谢,投资家本来定了酒店最大的包间,但他游丝般的声音完全被空敞的空间吞没,只好换到了一个最小的包间。
回忆起这么多天的压抑,他的眼泪像雷阵雨一样落入盘中。本想豪饮,但原来一口便能吞下的酒如今也要分三次才能消化。
在那天,他做了两个决定:永远不做对不起朋友的事情;决定撤离投资而转为实业。
转型实业家
比起漫长的实业道路,投资家原木喜欢充满挑战和激情的金钱游戏。“原来总被劝去做产业,做一些扎扎实实的项目,可能会缺少挑战,但会做得非常长久,但如果没有遇到这样的一场大难在背后猛得推你一把,人是很难放弃快速生钱的投资行当,而选择平淡无奇的产业的。”
当时投资家手小还有两块原来并不重的产业,一个是电力方面的投资项目,一个是做农产品深加工的投资项日。他用还完贷款所富裕山的几亿拆借资金,脚踏实地地用5年的时间把这两家公司上市。目前,一家是中国最大电力核心部件的制造商,另一家是中国最大的果汁原浆制造商,其原浆的占有量为全球的70%。而投资家也已经历了从投资家到实业家的痛苦转型。大难过后的他,更成熟,更坦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