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背《岳阳楼记》免门票说开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13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春节、清明、国庆等长假期间,湖南岳阳楼景区开展优惠活动,游客10分钟内背诵出《岳阳楼记》可免费领取门票。一时间,景区之内书声琅琅。该项活动把自身蕴含的文化因子与游客的文化素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无论从主观动机上还是从客观效果上,都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追求和倡导,准确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赢得了全社会的普遍好评,成为传递正能量的典型。
   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前总理温家宝10年间两会答记者问时,引用古诗文103条。与温总理喜用古诗词明志类似,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中也曾多次运用过古诗词。这些诗词时间跨度大,来源广,意蕴丰厚。国家领导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运用经典古诗文来讲述治国之策,体现出深厚的文学素养,通过媒体的信号放大,影响了很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媒体也对当下学生母语文化素养低下,在语言文字素养、阅读行为习惯、书面表达能力等方面均处于缺失状态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语文教学也是饱受诟病。
   当前语文教育科研充满浪漫理想色彩,很多看上去很美的时尚概念正在走俏,如“语文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加强课堂内外资源的挖掘、整合与利用”“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师生、生生、师师、师生与文本的对话”“使语文课堂由格式化的知识王国变为人性化的生命世界”“使语文课堂由同质思维的产床变为异质思维的摇篮”“使语文课堂由传经授道的讲堂变为心灵共享的学堂”等等。这些理念都很先进,提倡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获得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背诵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就被忽视了,甚至一些人认为背诵是死记硬背,是加重学生负担,冷落背诵的结果是,“熟读课文”的要求落空了,理解课文、培养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等也受到很大的影响。笔者从事普通高中语文教学二十余年,窃以为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底子太差,该背该记的没有记住,教学推动效果不佳。学生到了高中好多字不会写,字音读不准,词语记不住,又何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所谓减轻学生负担的压力下,语文教学最基础的东西没有把握住,反而迷失在所谓训练培养学生的能力上,令人扼腕。
   习近平2014年教师节在北师大考察时,表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国家最高领导人就学科教学的具体问题一连用了两个带“很”字的语气词——“很不赞成”、“很悲哀”,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态度,这是相当罕见的。
   怎样把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笔者认为,我们要重拾传统的“背功”。人的一生很多知识都要靠背诵。语文中古典诗文的背诵,现代美文的背诵,靠的就是硬背。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背诵是语文的基本功,有助于帮助学生把握那些经典范文,规范自己的语言,领会语文作为文学艺术的艺术魅力和思想魅力。古代园林专家陈从周在《读书的回忆》一文中写道:“我早年一度做过浅薄的文学史研究工作,回想起来得益于中学语文教师的严格训练与教育。他们不但讲解课文深入透彻,而且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求学生把课文背出来,所以文学史上的一些精彩篇章全在我肚中了。”当今学生所缺少的,正是广泛地阅读、背诵与积累。
   要真正将背诵落实,把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或许只能借助高考,因此笔者建议在高考进入新一轮改革之际,不妨将语文高考中名篇名句默写分值提高到20分以上,背诵篇目提高到240篇左右。目前高考语文名篇名句默写(湖北卷)分值为5分,背诵篇目(包括初中和高中内容)为40篇(多为古诗篇幅短小古诗词,古代散文及较长诗词不超过10篇)。增加背诵篇目,从数量上来看,背诵篇目看似大幅提高,但平摊到中学6年其实并不多。从篇幅来看,背诵篇目大多为篇幅短小的古诗词,学生也易于背诵。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是一定的,与其把时间花在大规模低效的题海训练之中,还不如让学生扎扎实实多背点优秀文章,在背诵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的熏陶与修养,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同时通过高考提高名篇名句默写分值进而影响到中考,以考试为导向,将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教学在中小学课堂上落到实处,将习主席“把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的指示精神落到实处。
   席頔,语文教师,现居湖北当阳。
其他文献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其核心价值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则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是语文教学改革中一直需要关注和重视的。  一、语文思维能力的特征  何谓思维?思维是人类所具有的高级认识活动。而思维能力是指人们采用一定的思维方式对思维材料进行分析、整理、鉴别、消化、综合等加工改造,能动地透过各种现象把握事物内在实
荀子最擅长比喻说理,《劝学》全文用了49个比喻,令人叹为观止。人们把比喻拆解为喻体和本体,喻体把潜在意义指向本体,这叫做喻指。在荀子这里,把喻指叫做“譬称”,用“譬”指稱而使道理明白。“分别以明之,譬称以喻之。”(《非相》)对事物分门别类予以澄明,用譬称之法晓喻人们,在对事物条分缕析的基础之上,以喻体和本体之间相似点一一对应的“譬称”方式,传示于人。  《劝学》的一个文段: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
教师工作室,不仅是培养教师教学能力的空间,更是提升教师“课程”意识、“课程”改革能力的基地。“白云语文工作室”正是试图以“三一课堂”的建设为载体,实现教师教育能力提升的目的。  “三一课堂”指的是将“传统课堂”、“阅读课堂”、“行走课堂”进行对接的课堂,是有效整合课内、课间和课外时空,将学生的“阅读”、“写作”、“演说”结合起来的课堂,是将教师“导学”、学生“研学”、师生共同“游学”有效融通的课堂
梭罗的《瓦尔登湖》与《圣经》等书一起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在当代美国是拥有最多读者的散文经典。“《瓦尔登湖》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我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此书毫不晦涩,清澈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这是《瓦尔登湖》最初的译者徐迟先生所说的一番话。因为它的“安静”“深邃”“纯净”,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再加上编者为入选高中语文教材
当下,个性化阅读及文本多元解读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但这不是说学生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解读文本,而须遵守一定的规范,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范围约束。因此教师应重视文本多元解读的方法与对策研究,切实使学生在多元化的个性解读中,发展思维,张扬个性,完善人格。  阅读过程本是阅读个体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文本总是存在着某些“空白”和“不确定性”,因而读者阅读鉴赏过程中
近几年来总觉得学生的作文进入一种怪局,教师备考也进入一种怪象。到底如何怪?常和同事谈论,但总苦于不能恰切地表达。某晚偶然看到江苏省特级教师陈兴才《中国式考试化写作,为何是“假写作”?》的文章,感觉他说得句句中的。他说:“作文命题总‘老生常谈’,学生怎会显露真个性?到现在为止,高考作文命题大多数是披着思维、思辨的皮,让学生来代证观点,这个观点是我出题者给你的,你得去证明它或用故事演绎它……很多时候,
一  近来随着读经班争议的发酵,“国学热”话题重新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之中,再次引起了学术界及教育界对于如何学习传统文化的思考,尤其是关于“国学”应当如何被引入当代教育之中的问题。伴随着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人对传统文化重拾信心,新世纪以来掀起的复兴国学热潮其实是多重因素影响下的产物。它既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也隐含着大众对社会不良风气的不满,更反映出家长对于体制教育的失望。而资本力量的介入,又使得
诗歌是一种富有节奏和韵律,用高度凝炼的文字描述意境、抒情达意的文学体裁。诗歌语言凝炼、结构跳跃,这就给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带来极大的困难,就更不用说透过语言文字去理解文本的内涵,挖掘作者的思想感情了。笔者认为在诗歌教学中若是把握好意境感受与思维引导这两个方面,必能让学生轻松而又深刻地读懂诗歌。下面笔者以《蒹葭》课堂教学为例,尝试探索诗歌教学中的意境感受与思维引导。  一、意境感受的唯美  意境是指借助
“体验”指的是什么?“体验”就是“体”和“验”。体:身体(大脑、肢体、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学习要重视身体参与以获得充分的感性知识——即“亲身体验”,才能进而升华出理性知识。其次,这一过程是个体性的,要让每个学生最佳投入,而不是“一刀切”追求标准化。验:经验(“既包括经验的过程又包括获得的结果”)。总之,“体验”是指学生经历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过程并获得经验(包括学习对象的知识和获得这些知识的方法)
公民意识是每个社会成员对自己所在的公民社会的认同、参与、支撑、忠诚和负责任的意识,现代国家民主化进程离不开现代公民意识培育的推动,国家民主化进程需要公民意识教育提供动力支持和政治保障,因此公民意识教育成为21世纪各国教育共同关注的课题。而公民教育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即从学校层面进行,因学校可通过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公民教育。而语文教育因其源远流长,自古便与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丰富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