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学籍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因此,学籍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基础,其地位不可低估。近几年,首都师范大学针对新形势下学籍管理工作的特点,在强化学籍制度建设、做好日常事务管理和服务、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加强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有效提高了学籍管理工作水平,且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籍管理工作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近年来高校学籍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包括:
第一,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更大,选择更加多元化。例如,实行弹性学制后,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延长到6年,期间学生可以自主创业,可以选择转专业到其他专业学习;随着教育国际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在校期间出国深造一至两年后再回国完成学业;一些高校采取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模式后,学生在两年大类培养之后才选择专业,使得学籍变化范围比以前更广、人数比以前更多。
第二,高校招生人数的扩张,增加了学籍管理的难度。近年来,学生状告学校的案件时有发生,一方面说明学生维权意识增强,另一方面表明某些高校自身的学籍管理工作和管理制度还有提高的空间。
第三,高校更加注重维护学生的权益。高校实行收费以后,使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由原来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转变成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关系,使高校更加注重维护学生的权益,由此对学籍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四,社会对高校的要求更加严格,对高校工作疏漏的容忍度逐步降低。每当学生与学校发生纠纷时,或多或少与高校工作的疏漏有关,作为弱势群体的学生往往会赢得社会的同情与支持,从而将学校置于不利地位。
将制度建设作为学籍管理的根本
实践表明,学籍管理制度是否完备是做好学籍管理工作的根基。为此,学校在学籍管理工作中,始终将制度建设作为学籍管理的根本,主要措施有:
第一,每年对学籍管理制度进行一次清理。厘清管理制度是管理规范的基础,为此,学校每年都会对学籍管理文件进行清理,汇编成册后印发给院系和学生,在增加新颁布文件的同时,删除已经废止的文件,并将所有管理文件在校园网上公开。
第二,根据时代发展,及时对学籍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不能一成不变,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生改变。2005年10月8日,根据教育部21号令,学校颁布了《全日制本科生管理规定》。它结合学校实际,对教育部的规定进行细化。凡“由学校规定”及“按学校规定”的部分都作出了相应规定。随后,学校又相继出台了针对特长生、少数民族学生、港澳台学生等学生群体的规定,以及针对转专业工作、公派留学工作、考试工作、成绩管理工作等专项工作的文件和工作细则。针对近年来学籍管理出现的新情况,学校对学籍管理制度进行了一次修订。在修订之前,教务处组织相关人员对修订工作进行了调研,并让广大教师和学生参与管理文件的修订。2009年6月,经过校长办公会讨论,最终通过了学生管理规定的修订稿。这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对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进行了改革。改革后,考试更强调考核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取消了补考、缓考以及毕业前清考,所有不及格课程必须重修。二是将记过处分列入校长办公会讨论范畴。三是作弊处分由学生处与教务处共同处理。四是对作弊学生,在作弊后至毕业前,如果平均学分绩点达到3.0或获得省部级学科竞赛奖励,可以申请补授学位。这次修订工作体现了一紧一松:所谓一紧,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更加严格,对学生的处分则更加严谨;一松则是指对于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学位管理做了一些调整,趋于宽松。
此外,学校还积极推动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和主辅修结合的教学改革,有效促进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强化学籍信息的日常管理和服务
在近几年的学籍管理实践中,学校为做好学籍信息的日常管理和维护,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 及时处理学籍问题。学籍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如果遇到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往往会给后面的工作带来困难,造成工作上的被动,因此,学校在处理学籍问题时讲求时效性,能当时处理的,绝不拖延,不留后遗症。
第二,实行学籍管理月报制度。每月月末,学校教务处都会做一张当月的学籍报表,将当月所有休、退、复、转等学籍信息进行整理,拾遗补缺,并将结果通知学生处、财务处等相关部门,保证学籍信息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第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学籍信息共享。为了实现学籍信息的及时共享,2010年,学校开发了一套学生学籍信息集成共享平台,在保持各部门现行系统不变的情况下,将财务处、学生处、教务处等部门的学籍信息进行实时交换和共享,大大提高了学籍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同时保证了学籍信息的准确性。
第四,增加学籍管理自助服务、扩展服务的时间和空间。学籍信息服务是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校在各个校区摆放了学籍信息管理自助终端机,学生开学注册、学籍信息查询、学生中文成绩单打印都已实现自助服务,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完成个人事务的办理,这样做既节省学生办理行政事务的时间,又减少了学生在校区之间来回奔波的辛苦。同时,将学籍管理和服务的时间扩展到8小时之外,将服务范围扩展到办公楼以外。
第五,加强学生注册管理。为了提高注册工作的效率,一方面,学校通过改进注册技术,实行指纹注册,杜绝了学生假注册的情况;另一方面,学校坚持把学生注册工作作为学籍管理的重点。每学期开学,学校教务处都要会同财务处、学生处等部门一同开展未注册学生的清理工作。对于在校学习、不按时注册的学生,经教育后予以补注册;对于擅自离校的学生,经校长办公会研究,按学校规定予以处理。目前,学校学生无故不按时注册的现象基本杜绝,从而有效提高了学校学籍管理水平。
建立部门之间定期沟通与协调的机制
学籍管理涉及招生、学生、教务、财务等多个部门,具有头绪多的特性,绝不是一个部门单打独斗就可以完成的,所以,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在学籍管理上,学校形成了部门之间定期沟通与协调的机制,遇到主责部门不能解决的问题,主责部门可以召开工作协调会,要求其他部门对本部门的工作予以配合;凡涉及的部门,都要主动配合主责部门工作,共同解决学籍管理遇到的问题。此外,只要涉及学生管理方面的文件,教务部门都会与学生部门共同研究修订,做到部门之间的文件能有效衔接,避免部门之间的文件内容发生冲突,确定协调一致后,共同上校长办公会讨论。
加强学籍管理队伍建设
学籍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强、时效性强的工作,同时服务性和技术性也很强,因此,学籍管理队伍建设显得十分重要。在学籍管理过程中,学校要求学籍管理人员树立以下意识:第一,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随着学生维权意识的日益增强,作为学籍管理人员,要坚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办事的工作作风,并让处理结果公开、公正、公平。第二,树立良好的归案意识。在学籍管理工作中,对学籍管理资料及时加以收集、整理、保管是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每年五月,学校都会对上一年的学籍档案进行整理,保证学籍档案的完整,保证学籍信息准确。第三,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服务性很强的管理工作, 学校要求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做到既有爱心又有耐心,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教务处)
[责任编辑:张 雯]
学籍管理工作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近年来高校学籍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包括:
第一,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更大,选择更加多元化。例如,实行弹性学制后,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延长到6年,期间学生可以自主创业,可以选择转专业到其他专业学习;随着教育国际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在校期间出国深造一至两年后再回国完成学业;一些高校采取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模式后,学生在两年大类培养之后才选择专业,使得学籍变化范围比以前更广、人数比以前更多。
第二,高校招生人数的扩张,增加了学籍管理的难度。近年来,学生状告学校的案件时有发生,一方面说明学生维权意识增强,另一方面表明某些高校自身的学籍管理工作和管理制度还有提高的空间。
第三,高校更加注重维护学生的权益。高校实行收费以后,使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由原来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转变成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关系,使高校更加注重维护学生的权益,由此对学籍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四,社会对高校的要求更加严格,对高校工作疏漏的容忍度逐步降低。每当学生与学校发生纠纷时,或多或少与高校工作的疏漏有关,作为弱势群体的学生往往会赢得社会的同情与支持,从而将学校置于不利地位。
将制度建设作为学籍管理的根本
实践表明,学籍管理制度是否完备是做好学籍管理工作的根基。为此,学校在学籍管理工作中,始终将制度建设作为学籍管理的根本,主要措施有:
第一,每年对学籍管理制度进行一次清理。厘清管理制度是管理规范的基础,为此,学校每年都会对学籍管理文件进行清理,汇编成册后印发给院系和学生,在增加新颁布文件的同时,删除已经废止的文件,并将所有管理文件在校园网上公开。
第二,根据时代发展,及时对学籍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不能一成不变,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生改变。2005年10月8日,根据教育部21号令,学校颁布了《全日制本科生管理规定》。它结合学校实际,对教育部的规定进行细化。凡“由学校规定”及“按学校规定”的部分都作出了相应规定。随后,学校又相继出台了针对特长生、少数民族学生、港澳台学生等学生群体的规定,以及针对转专业工作、公派留学工作、考试工作、成绩管理工作等专项工作的文件和工作细则。针对近年来学籍管理出现的新情况,学校对学籍管理制度进行了一次修订。在修订之前,教务处组织相关人员对修订工作进行了调研,并让广大教师和学生参与管理文件的修订。2009年6月,经过校长办公会讨论,最终通过了学生管理规定的修订稿。这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对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进行了改革。改革后,考试更强调考核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取消了补考、缓考以及毕业前清考,所有不及格课程必须重修。二是将记过处分列入校长办公会讨论范畴。三是作弊处分由学生处与教务处共同处理。四是对作弊学生,在作弊后至毕业前,如果平均学分绩点达到3.0或获得省部级学科竞赛奖励,可以申请补授学位。这次修订工作体现了一紧一松:所谓一紧,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更加严格,对学生的处分则更加严谨;一松则是指对于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学位管理做了一些调整,趋于宽松。
此外,学校还积极推动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和主辅修结合的教学改革,有效促进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强化学籍信息的日常管理和服务
在近几年的学籍管理实践中,学校为做好学籍信息的日常管理和维护,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 及时处理学籍问题。学籍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如果遇到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往往会给后面的工作带来困难,造成工作上的被动,因此,学校在处理学籍问题时讲求时效性,能当时处理的,绝不拖延,不留后遗症。
第二,实行学籍管理月报制度。每月月末,学校教务处都会做一张当月的学籍报表,将当月所有休、退、复、转等学籍信息进行整理,拾遗补缺,并将结果通知学生处、财务处等相关部门,保证学籍信息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第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学籍信息共享。为了实现学籍信息的及时共享,2010年,学校开发了一套学生学籍信息集成共享平台,在保持各部门现行系统不变的情况下,将财务处、学生处、教务处等部门的学籍信息进行实时交换和共享,大大提高了学籍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同时保证了学籍信息的准确性。
第四,增加学籍管理自助服务、扩展服务的时间和空间。学籍信息服务是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校在各个校区摆放了学籍信息管理自助终端机,学生开学注册、学籍信息查询、学生中文成绩单打印都已实现自助服务,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完成个人事务的办理,这样做既节省学生办理行政事务的时间,又减少了学生在校区之间来回奔波的辛苦。同时,将学籍管理和服务的时间扩展到8小时之外,将服务范围扩展到办公楼以外。
第五,加强学生注册管理。为了提高注册工作的效率,一方面,学校通过改进注册技术,实行指纹注册,杜绝了学生假注册的情况;另一方面,学校坚持把学生注册工作作为学籍管理的重点。每学期开学,学校教务处都要会同财务处、学生处等部门一同开展未注册学生的清理工作。对于在校学习、不按时注册的学生,经教育后予以补注册;对于擅自离校的学生,经校长办公会研究,按学校规定予以处理。目前,学校学生无故不按时注册的现象基本杜绝,从而有效提高了学校学籍管理水平。
建立部门之间定期沟通与协调的机制
学籍管理涉及招生、学生、教务、财务等多个部门,具有头绪多的特性,绝不是一个部门单打独斗就可以完成的,所以,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在学籍管理上,学校形成了部门之间定期沟通与协调的机制,遇到主责部门不能解决的问题,主责部门可以召开工作协调会,要求其他部门对本部门的工作予以配合;凡涉及的部门,都要主动配合主责部门工作,共同解决学籍管理遇到的问题。此外,只要涉及学生管理方面的文件,教务部门都会与学生部门共同研究修订,做到部门之间的文件能有效衔接,避免部门之间的文件内容发生冲突,确定协调一致后,共同上校长办公会讨论。
加强学籍管理队伍建设
学籍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强、时效性强的工作,同时服务性和技术性也很强,因此,学籍管理队伍建设显得十分重要。在学籍管理过程中,学校要求学籍管理人员树立以下意识:第一,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随着学生维权意识的日益增强,作为学籍管理人员,要坚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办事的工作作风,并让处理结果公开、公正、公平。第二,树立良好的归案意识。在学籍管理工作中,对学籍管理资料及时加以收集、整理、保管是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每年五月,学校都会对上一年的学籍档案进行整理,保证学籍档案的完整,保证学籍信息准确。第三,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服务性很强的管理工作, 学校要求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做到既有爱心又有耐心,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教务处)
[责任编辑:张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