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堂中比喻的运用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24321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的提出
  比喻法是通过比喻来说明事物或事理特征的方法,是以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达出来,借以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运用比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之中。
  具体的案例
  随着教师素质的提高、理念的革新及生活的多元化,比喻的运用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下面,浅谈几种高中生物教学中比喻的运用类型。
  一、激趣型
  在生物教学中,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中,从本体和喻体的联系中找到激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比喻的目的是为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案例1:“细胞增殖”一课中细胞周期的概念,书上说:“一般分裂间期大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分裂期占5%—10%。”因为细胞分裂间期是为细胞分裂期做准备的,所以我说:“正可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台下十年’比喻为分裂间期,‘台上一分钟’比喻为分裂期。如同高中三年是分裂间期,高考三天是分裂期。高考成功者,觅得自己理想的大学,成了骄傲的天之骄子;而高考失意者,要么复读,要么从此离开学校步入社会。”
  评析:这样的比喻,贴近学生的生活,听得学生兴趣大增,在感慨十二年寒窗苦读的同时,也急于探究分裂间期要做哪些准备、分裂期包括哪些过程等等。带着这些疑问,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高,听课效率较好。
  二、激疑型
  设置疑问比喻法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特点,提出带有悬念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案例2:“ATP和酶”的教学,可以把细胞代谢看做是一部武侠大戏,这部戏中的女主角是“酶”,而男主角是“ATP”。“酶”是个典型的女大侠。第一,酶具有高效性,意指她武艺不凡,功高盖世;第二,酶具有特异性,也称为专一性,说明女人感情丰富,而且大家喜爱的女侠多是用情专一的;第三,酶需要适宜的条件,“过酸、过碱和温度过高,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ATP”则是典型的男大侠。他象征着能量和力量,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能伸能屈,“伸”为ATP的合成,而“屈”为ATP的水解。细胞代谢中的每一个化学反应,像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故事,无不是由“酶”和“ATP”演绎出来的。如果没有“酶”和“ATP”这两位男女主角,細胞代谢这部大戏也就没戏了!
  评析:学生大多喜爱武侠剧,在比喻中可设置问题串层层递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同时配合学生的讨论交流,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发型
  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可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进行设疑,运用多个比喻,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途径和角度,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去发现、寻找与此中心有密切联系的多个知识点。
  案例3:“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课的复习时,学生掌握一幅图(如下图)即可把所有的问题都串联起来,讲解过程中可多次运用比喻。
  
  问题(1):假如这就是你胳膊上的一块肉(比喻后要指出骨骼肌细胞大多呈梭形,不是图上的这种形状),把这块肉无限放大很多倍,你会看到什么?
  问题(2):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假如我们把细胞看做一个人的话,他该怎么生活?你胳膊上的肌肉细胞会不会到处乱跑呢?
  问题(3):“吃”的东西怎么运来的,代谢废物是如何运走的?
  导出如下关系图:
  
  调节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
  评析:课堂气氛活跃与否,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上述案例中的比喻形象、生动、有趣,课堂气氛活跃,个个笑逐颜开,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简短的结论
  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比喻一般要遵守以下的原则:(1)科学准确性;(2)富有启发性;(3)形象关联性;(4)语言趣味性;(5)艺术夸张性,比喻语言要有艺术性。比喻的作用之一是吸引学生的眼球,那么比喻不仅要在形式上新颖,在语言上也要精雕细琢。为增强教学效果可适当夸大比喻,使学生把微观的东西形象化、具体化,便于理解记忆。
  (责任编辑 杜 华)
其他文献
2012年4月,苏州市举行了初中物理教研活动,笔者有幸代表吴江开设了一堂公开课,课题是《物体的运动复习》。关于复习课的教学,一直是以知识点的梳理和例题的讲解为主要形式。笔者在仔细地分析了这节课的知识结构后,发现很多的知识点,如长度、时间等概念的复习都可以穿插在速度这一物理量的测定中,但整章内容还设有运动的相对性,运动的分类等知识点,那么能否选择一项学生活动,把物体运动的快慢,运动的相对性,运动的分
2008年,浙江省高中生物课程采用了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生物学》教材。本教材与人教版教材比较,教学内容和教材的编排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大班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是对全体学生进行一般的、共性的问题讲解和指导,不能解决个性化的问题。然而,当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教材时,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虽然目前信息技术课在中学阶段都普及了,但由于中考对信息技术并不要求进行考核,导致了很多初中阶段的信息课如同虚设,要么就直接占用信息课的时间来上其他的课程,要么就在信息课上让学生们自由学习其他科目的知识。有些学校虽为学生安排了上机课,但也是任由学生们上网或者玩游戏等。这样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就产生了非常大的差距。在高中阶段,学生总体上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对信息技术完全没有兴趣的,他
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 “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学习与革命》中有这样一句名言:“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要被点燃的火炬。”点燃不如自燃,愉悦教学是唤起兴趣意识,激起兴趣之源的最好平台。  这里的“愉悦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愉悦的氛围
生物奥赛是高水平的竞赛,竞赛的试题一般内容新、难度大、范围广、数量多、问题的综合性和探索性强。这就对参赛选手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怎样在较短的时间内使选手的知识和能力达到竞赛的要求呢?笔者认为对选手的培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理论知识的培训根据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IBO)纲要和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大纲(试行)的要求,选手要达到我国高等学校生物学基础课程所涉及的范围。这就要求选手
2011年4月,笔者有幸被广西教育厅首批授予建立了“李煜特级教师工作坊”。一年多来,在广西教育厅的精心部署下,在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导师们的具体指导下,笔者和团队伙伴们在“特级教师工作坊”这个研修平台学习、共研、分享、反思、成长。  一、我们对“特级教师工作坊”的理解  “特级教师工作坊”是培养名师的基地;是展示特级教师的舞台;是造就优秀教师团队的平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  基于这样的理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面对90后和即将到来的00后学生,物理教师应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开创新时期的物理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体验物理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要想使学生能体验到物理学习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重视使学生快乐的因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师生交流中获得快乐,使物理教学充满快乐。一、优化物理实验,在探索求真中与快乐同行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
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生成性教学本身可分为自发性生成性教学与预设性生成性教学。自发性生成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超出预设方案的、与预设方案紧密相关的新情况、新问题,教师凭借自己的知识储备、教学经验,机智、科学地解决了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教学的探究性具有一定的偶然性。预设性生成性教学是在教师引导、启发下产生的,是
演示实验既是教师具体操作和缜密思考的过程,又是学生细心观察、思考发现的过程。演示实验是教师当堂的示范实验,它不仅体现了知识的传授,同时也是教师本身科学素质、治学态度的现身说法。这种以身施教的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因而在课堂上要尽最大可能保证演示一次性成功。不过笔者发现,按照教材进行演示实验,即使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会经常出现状况,导致实验一波三折。研究表明,学生很难忍受当堂演示的失败,特别是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并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相关内容的讨论。一、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而学生的求知欲是提高素质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