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的提出
比喻法是通过比喻来说明事物或事理特征的方法,是以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达出来,借以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运用比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之中。
具体的案例
随着教师素质的提高、理念的革新及生活的多元化,比喻的运用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下面,浅谈几种高中生物教学中比喻的运用类型。
一、激趣型
在生物教学中,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中,从本体和喻体的联系中找到激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比喻的目的是为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案例1:“细胞增殖”一课中细胞周期的概念,书上说:“一般分裂间期大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分裂期占5%—10%。”因为细胞分裂间期是为细胞分裂期做准备的,所以我说:“正可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台下十年’比喻为分裂间期,‘台上一分钟’比喻为分裂期。如同高中三年是分裂间期,高考三天是分裂期。高考成功者,觅得自己理想的大学,成了骄傲的天之骄子;而高考失意者,要么复读,要么从此离开学校步入社会。”
评析:这样的比喻,贴近学生的生活,听得学生兴趣大增,在感慨十二年寒窗苦读的同时,也急于探究分裂间期要做哪些准备、分裂期包括哪些过程等等。带着这些疑问,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高,听课效率较好。
二、激疑型
设置疑问比喻法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特点,提出带有悬念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案例2:“ATP和酶”的教学,可以把细胞代谢看做是一部武侠大戏,这部戏中的女主角是“酶”,而男主角是“ATP”。“酶”是个典型的女大侠。第一,酶具有高效性,意指她武艺不凡,功高盖世;第二,酶具有特异性,也称为专一性,说明女人感情丰富,而且大家喜爱的女侠多是用情专一的;第三,酶需要适宜的条件,“过酸、过碱和温度过高,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ATP”则是典型的男大侠。他象征着能量和力量,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能伸能屈,“伸”为ATP的合成,而“屈”为ATP的水解。细胞代谢中的每一个化学反应,像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故事,无不是由“酶”和“ATP”演绎出来的。如果没有“酶”和“ATP”这两位男女主角,細胞代谢这部大戏也就没戏了!
评析:学生大多喜爱武侠剧,在比喻中可设置问题串层层递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同时配合学生的讨论交流,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发型
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可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进行设疑,运用多个比喻,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途径和角度,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去发现、寻找与此中心有密切联系的多个知识点。
案例3:“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课的复习时,学生掌握一幅图(如下图)即可把所有的问题都串联起来,讲解过程中可多次运用比喻。
问题(1):假如这就是你胳膊上的一块肉(比喻后要指出骨骼肌细胞大多呈梭形,不是图上的这种形状),把这块肉无限放大很多倍,你会看到什么?
问题(2):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假如我们把细胞看做一个人的话,他该怎么生活?你胳膊上的肌肉细胞会不会到处乱跑呢?
问题(3):“吃”的东西怎么运来的,代谢废物是如何运走的?
导出如下关系图:
调节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
评析:课堂气氛活跃与否,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上述案例中的比喻形象、生动、有趣,课堂气氛活跃,个个笑逐颜开,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简短的结论
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比喻一般要遵守以下的原则:(1)科学准确性;(2)富有启发性;(3)形象关联性;(4)语言趣味性;(5)艺术夸张性,比喻语言要有艺术性。比喻的作用之一是吸引学生的眼球,那么比喻不仅要在形式上新颖,在语言上也要精雕细琢。为增强教学效果可适当夸大比喻,使学生把微观的东西形象化、具体化,便于理解记忆。
(责任编辑 杜 华)
比喻法是通过比喻来说明事物或事理特征的方法,是以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达出来,借以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运用比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之中。
具体的案例
随着教师素质的提高、理念的革新及生活的多元化,比喻的运用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下面,浅谈几种高中生物教学中比喻的运用类型。
一、激趣型
在生物教学中,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中,从本体和喻体的联系中找到激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比喻的目的是为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案例1:“细胞增殖”一课中细胞周期的概念,书上说:“一般分裂间期大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分裂期占5%—10%。”因为细胞分裂间期是为细胞分裂期做准备的,所以我说:“正可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台下十年’比喻为分裂间期,‘台上一分钟’比喻为分裂期。如同高中三年是分裂间期,高考三天是分裂期。高考成功者,觅得自己理想的大学,成了骄傲的天之骄子;而高考失意者,要么复读,要么从此离开学校步入社会。”
评析:这样的比喻,贴近学生的生活,听得学生兴趣大增,在感慨十二年寒窗苦读的同时,也急于探究分裂间期要做哪些准备、分裂期包括哪些过程等等。带着这些疑问,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高,听课效率较好。
二、激疑型
设置疑问比喻法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特点,提出带有悬念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案例2:“ATP和酶”的教学,可以把细胞代谢看做是一部武侠大戏,这部戏中的女主角是“酶”,而男主角是“ATP”。“酶”是个典型的女大侠。第一,酶具有高效性,意指她武艺不凡,功高盖世;第二,酶具有特异性,也称为专一性,说明女人感情丰富,而且大家喜爱的女侠多是用情专一的;第三,酶需要适宜的条件,“过酸、过碱和温度过高,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ATP”则是典型的男大侠。他象征着能量和力量,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能伸能屈,“伸”为ATP的合成,而“屈”为ATP的水解。细胞代谢中的每一个化学反应,像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故事,无不是由“酶”和“ATP”演绎出来的。如果没有“酶”和“ATP”这两位男女主角,細胞代谢这部大戏也就没戏了!
评析:学生大多喜爱武侠剧,在比喻中可设置问题串层层递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同时配合学生的讨论交流,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发型
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可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进行设疑,运用多个比喻,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途径和角度,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去发现、寻找与此中心有密切联系的多个知识点。
案例3:“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课的复习时,学生掌握一幅图(如下图)即可把所有的问题都串联起来,讲解过程中可多次运用比喻。
问题(1):假如这就是你胳膊上的一块肉(比喻后要指出骨骼肌细胞大多呈梭形,不是图上的这种形状),把这块肉无限放大很多倍,你会看到什么?
问题(2):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假如我们把细胞看做一个人的话,他该怎么生活?你胳膊上的肌肉细胞会不会到处乱跑呢?
问题(3):“吃”的东西怎么运来的,代谢废物是如何运走的?
导出如下关系图:
调节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
评析:课堂气氛活跃与否,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上述案例中的比喻形象、生动、有趣,课堂气氛活跃,个个笑逐颜开,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简短的结论
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比喻一般要遵守以下的原则:(1)科学准确性;(2)富有启发性;(3)形象关联性;(4)语言趣味性;(5)艺术夸张性,比喻语言要有艺术性。比喻的作用之一是吸引学生的眼球,那么比喻不仅要在形式上新颖,在语言上也要精雕细琢。为增强教学效果可适当夸大比喻,使学生把微观的东西形象化、具体化,便于理解记忆。
(责任编辑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