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以为,我永远不会像她

来源 :现代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obyuan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以前一直以为,她的一生都在扮演被人照顾的角色,被我爸照顾、被我哥照顾、被我照顾。直到她离开,我才发现,她在盡她最大的努力照顾着我们。
  妈妈已经走了3年多了。我曾经觉得,如果有一天我做了母亲,应该不会像妈妈那样。
  她一直都是一个害羞、胆怯的人,几乎很少出门,有点儿奇怪。在我出生之后,她几乎就不再出门,大概只有在姥姥还在世的时候,她一年会出门两次,带我去姥姥家。
  妈妈很不喜欢和人接触,家里来很熟的客人时她才会出来。小时候的我,一直觉得妈妈有点儿与众不同。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我以为我跟她截然不同。
  我不想变得像妈妈那样害羞。可最终,我还是越来越像她。我在20多岁的时候,最怵跟人打交道,越在人多的场合,我越不知道该怎么办。
  怎么和人打交道,妈妈从来没有教过我。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带着《东京塔》这本书。书里面到处都是作者回忆母亲的情节,它们让我想起妈妈的点点滴滴。作者在书里写道:“我从小就意识到,将来必须照顾母亲。”这好像就是我啊。
  从2005年开始的10年时间里,我看着她的生命一点点走向枯萎。在这10年里,我每年只工作两三个月,从来不旅行,也很少参加聚会,大部分时间用来陪伴妈妈。在妈妈住院之后,我不得不硬着头皮开始和陌生人交流。我本来不善与人打交道,但现在事事都要冲在前面。
  妈妈很少说什么,但我知道,她怕把我累着了。那时候每隔一段时间,妈妈就会问我:“你怎么不拍戏?你这样一直待着,没问题吗?”我在她身边,她是享受的,又是矛盾的。每一次说这些的时候,她其实是有一点舍不得的,但又真的希望我过回自己的生活。
  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理解“母亲”这个词的呢?
  在我婚礼后的一个星期,妈妈的病情突然加重,她高烧了一周,即使躺在冰垫上也不能退烧。我不知道她还能撑多久。站在医院长长的走廊里,我意识到,即使无数次设想过妈妈会离开我的情景,但这一刻,真的要来了吗?
  也是在那一刻,我突然想起姥姥去世的场景。在姥姥生前最后的日子里,看着妈妈照顾姥姥的样子,我突然觉得很陌生。那个时候的她非常坚强、镇定,跟我平时看到的她太不一样。她也做过独当一面的工作啊,她也可以浑身上下散发出一种力量啊。我那时面临的,就是我妈当年的境况。她看上去是那么柔弱,都能那样坚强,我也想像她一样。
  那是第一次,我清清楚楚地明白,我想像妈妈一样。
  两个月后,妈妈走了。
  妈妈走后,我吃到好吃的东西会突然伤心,想着这是妈妈没有吃过的;到了好玩的地方也会想,可惜妈妈不知道这里有多好玩了。
  我以前一直以为,她的一生都在扮演被人照顾的角色,被我爸照顾、被我哥照顾、被我照顾。直到她离开,我才发现,她在尽她最大的努力照顾着我们。
  妈妈走了以后,家里总显得有点儿乱,不管怎么收拾,都还是乱糟糟的。爸爸换衣服的时候,总是拿不对衣服。家里再也养不活一棵植物。就像书里所说的,食物、衣服、时间都是可以计量的,母亲绵长的爱,却是用什么都无法计量的。
  而我呢,在琐碎的生活细节上,跟妈妈越来越像,严谨到有点儿偏执。但我也有很多地方跟她一点儿都不像了——我不再害怕出席活动,不再害怕社交,也乐于和陌生人交朋友,我会到处旅行,乐于照顾从远方来的客人。
  我想,也许一直以来并不是我在陪伴妈妈,而是她在伴着我长大。
  她塑造了我,送给了我一个礼物,让我变成一个不完全是她,又在骨子里与她亲近的人,一个可以照顾好自己和别人的人,一个越来越坚强的人。
  我有两道法令纹,它们本来是困扰我的地方,但我每次照镜子看到它们时,都会心里一暖。
  它们让我看起来很像妈妈,真好。
  (摘自《风流一代·经典文学》)(责编 拾谷雨)
其他文献
《娘道》刚刚于卫视播出结束,收视的火热与口碑的崩塌折射出电视剧市场的一大症候:从客厅遥控器到网络话语权的争夺战,延伸至子女一代与父母一代价值观念巨大的撕裂。从客厅到网络的“战争”  收视率破2的新晋收视冠军、爆款国产剧《娘道》,在豆瓣却只得到2.6分的评分,被批评是“封建糟粕的沉渣泛起”。该剧的“毁三观”之处,主要在于物化女性、信奉“三从四德”、男人是天、女人只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母亲必须为儿女牺牲
扛姐  发行部的李姐和编辑部的水蓝在厨房里就某事进行辩论,李姐忽然抄起一瓶香油对水蓝说:“你要厉害就把这瓶香油喝了!”水蓝一肚子的论据顿时销声匿迹。此后,李姐就变成了“扛把子·李”,简称“扛姐”。  连锁反应  老赵要出门,小张要进门,两人同时打开了门,然后被突然出现的彼此吓得大叫。与此同时,办公室内发出了第三声惨叫——正在聚精会神工作的亦宣被门口的动静吓到,一大杯水全部洒在了键盘上……  如此推
老爸临走的前一天早上,输完液,自己用电动剃须刀把胡子刮得清清爽爽的,完了,还跟往常一样把剃须刀拆解了,每个刀头都细细清理干净,再安装回去,等着下次用时就是干干净净的。当时我们谁也没料到第二天的晚上,他就走了。那把剃须刀一直放在架子上,干干净净的,然而他再也用不上了。  老爸的血管细,一输液手就有点肿,我拿了热毛巾给他敷手,顺带着擦了一下手臂。他说很舒服。于是我就端来热水,给他全身擦一遍,我一边擦,
从拉萨开车一个半小时,就能到达雅江北面的家门口——西藏山南贡嘎县昌果乡干旦村,位于雅江北面的山沟里。  三年前,回家需要开车几个小时。那时有一条乡村沙石小路,迎面来车,光错车就需要很长时间。有时下雨积水,小车无法通过,只能掉头返回。  十年前,回家需要一天的时间,那时还没有修通通往拉萨的大桥,需要坐船跨过雅鲁藏布江,再乘坐手扶拖拉机回家。  很多年前,没桥没路。我第一次走出村庄,到达雅江对面,第一
“早安,打工人”迅速成为流行语,“打工人”也成为2020年度网络热词。“打工人”是对所有从事体力劳动或技术劳动的人的统称,也是现在很多上班族的自称。  这让我想起某天遇上邻居闲聊时,她问起我儿子的专业,我说在软件学院读研,她接着说:“以后出来是‘码农’。”说实话,当“码农”一词从邻居口里蹦出来时,我心想:何时高大上的IT人变成“码农”了?给多少钱干多少活VS每天多干一点点  如果“打工人”仅仅是职
1.形象没有能力重要  千万不要以为能力强、人缘佳,外在形象就不再重要。无论你觉得公平与否,在职场游戏中“以貌取人”一直都是不变的“潜规则”。如果你总是邋邋遢遢来上班,讲话又时不时爆个粗口,那么即使不会被炒,也肯定离升职很远。 2.有点儿看不上她  其实你也并不是那么争强好胜,但就是无论如何都看不惯她。从穿衣风格到说话做事,觉得她做的一切都散发着让你讨厌的气息。正是这种近乎病态的心理让你失去了原本
11年前,从中国台湾移民美国的23岁的Charles,是芝加哥西北大学的研究生,背着双肩包晃荡在校园,迷茫的他不知道做什么好。  11年前,家住四川德阳汉旺镇的23岁漂亮的女舞蹈老师廖智,抱着女儿站在窗口,自己和朋友合伙开的舞蹈学校就要开张了,但她也很迷茫,总不归家的丈夫让她怀疑人生就是这样吗?  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特大地震,无数家庭破碎,廖智一家也未能幸免。女儿丧生,自己双腿截肢,丈
大江大湖大武汉,长江为带,东湖为心。  武汉因水而生、因水而盛,长江、汉水在此交汇,百余湖泊星罗棋布。东湖,犹如一颗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城市中央,熠熠生辉。  武汉东湖,是诠释美丽中国的生态之心。作为国家5A级风景名胜,东湖有“中国最大城中湖”之誉,101.98公里的绿道,环抱33平方公里的水域。在水利部推出的“助推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长江”评比中,获评“长江经济带最美河流(湖泊)”,是唯一入选的城
2.一位年迈的老奶奶仍然每天坚持锻炼,从她身上我看到了一种生命的热情与活力。(摄影/辛荣钰)  3.扶贫干部亲手将乡村难以购买的药品送到农户家中。(摄影/辛荣钰)  4.三位小伙伴在黄昏的县城广场玩小游戏,一位小伙伴离开现场时我按下了相机快门。(摄影/丰知平)  5.奶奶抱著疼不够的孙女,母亲给女儿喂了点吃的,孙女就挣扎着抚摸母亲的脸庞。这幸福的时刻如此打动人心。(摄影/邢仲华)
一天,陪朋友琪去北京办事,我们约在机场见面,她早早订了机票,时间是17时30分。我怕迟机,于是16时就赶到了机场,但一直不见她的身影。给她打了多次电话,没接;发了几条短信,也没回。  约17时05分时,她才姗姗来迟。“抱歉,我的两部手机都调到了静音。”她一脸歉意地说。  这倒没什么,我说:“因为在等待的时候,我一直在读书,所以不会浪费时间。但问题是,不能赶上原有班机,我们只能改签下一班了。”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