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学生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每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作为教师, 就要以教育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为目的, 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 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得到发展。为此,我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巧妙地创设情境, 让每一个学生都乐于学习; 组织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 尊重学生差异,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提高。现将我的具体做法分述如下。
一、巧妙创设教学情境, 吸引每个学生
教学过程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 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 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万马齐喑的情境是窒息学生智慧的一氧化碳。六、七岁的儿童只能连续注意15 分钟左右, 是因为他们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他们容易被一些新颖的、活动的、直观形象的刺激物所吸引。作为教师, 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巧妙地创设各类情境, 以便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有意注意, 引发其学习兴趣, 引导其自学参与。
例如, 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时, 笔者设计了两种情境: 一是故事情境, 二是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 使学生获得感觉上的快乐。比如上课开始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今天, 动脑筋爷爷(贴画像)来我们班听课, 老爷爷最喜欢热爱学习的小朋友, 你们能做到上课开动脑筋、积极发言吗?” 在课堂练习时我又讲:“动脑筋爷爷觉得我班小朋友很聪明, 他想考考大家(从老爷爷口袋里抽出两题: ①3□+□=42, ②自编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题目)。” 课末, 我又接着讲: “大家学得真好,动脑筋爷爷很高兴, 夸你们是爱动脑筋的好学生, 看老爷爷怎么了? (变换嘴形) 老爷爷笑了。” 在一片笑声中结束了这节课。问题情境是教师故意暴露教学的难点, 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交流, 使学生明确探索的方向, 引发探究的兴趣的方法。
二、启动有效型学习方式, 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过程
我认为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教学中, 关键并不在于教师口若悬河地讲解, 而在于学生能主动探究与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在大多数情况下, 我把学生每6 人分为一组围坐在一起, 这不仅便于组内之间的相互交流, 还为每个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学中我注意创设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为以多种交流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 不仅提高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更能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例如, 在教学《2、3、4 的乘法口诀》一课, 编口诀时, 我让学生每3 人为一组, 自己试编口诀(3 个学生中一人用小棒摆“□” 方框, 说乘法算式, 一人编口诀, 一人进行记录)。3 人小组编完后, 再让每6 人为一组讨论:4 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是根据哪几道乘法算式编的? 6 人小组达成共识后, 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全班交流……最后记忆口诀时, 采用每2 人一组互背。在这节课中每个学生部参与了编口诀时, 采用每2 人一组互背。在这节课中每个学生部参与了编口诀, 参与了讨论, 参与了不同形式的记忆口诀, 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了学习过程。
三、实施分层教学,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实施分层教学, 是根据面向全体的原则和学生的原有水平, 把学生分为好中差三类, 使每类学习的座位相对集中, 以便于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和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引导,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即注意采用“下保底, 上下不封顶” 的办法, 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例如, 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时, 我要求C 类学生(理解能力差、反应较慢的学生) 能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 即从动手摆小棒初步理解退位减的原理, 并能正确计算即可: 对B 类学生(中等生), 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一下, 要求其能较早摆脱实物, 逐步减缩思维, 较快地计算; 对A 类学生(尖子生), 要求他们能灵活计算, 能根据算式中每个数的联系, 找出算得快的规律, 逐步达到脱口而出。这样分层要求, 由于每组中的学生能力大致相近, 讨论时有许多共同语言, 也容易达成共识。在课堂练习时, 我让C 类学生尽量完成书上的基本练习题, 而要求B 类学生在完成了基本练习题之后, 适当做一些变式题和判断改错题。对于A 类学生除了让他们做少量的基本题以外, 大量做一些变式题和思考题, 如4□—□=36, 方框中有几种不同的算法? 这样要求, 差生掌握了教材的基本内容, 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规定: 中等生则对知识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优等生灵活掌握了知识, 发展了智能, 从而使各类学生都能有所提高。采用分层教学编排座位时一定要慎重, 不能让学生觉察出教师的“分类”。
有些时候, 我会让学生在同样多的时间内做练习题,按各自能力, 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愿意做哪几题就做哪几题。对做得又对又多的学生打“A” 加“红旗”; 对做得较少也全对的打“A” 加“快”; 对做错但改正了的学生打“A” 加“笑脸”, 让学生人人都得到鼓励, 个个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另外, 在教学中, 我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 以鼓励为主教学氛围, 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让学生都能情舒畅地学习。
一、巧妙创设教学情境, 吸引每个学生
教学过程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 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 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万马齐喑的情境是窒息学生智慧的一氧化碳。六、七岁的儿童只能连续注意15 分钟左右, 是因为他们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他们容易被一些新颖的、活动的、直观形象的刺激物所吸引。作为教师, 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巧妙地创设各类情境, 以便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有意注意, 引发其学习兴趣, 引导其自学参与。
例如, 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时, 笔者设计了两种情境: 一是故事情境, 二是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 使学生获得感觉上的快乐。比如上课开始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今天, 动脑筋爷爷(贴画像)来我们班听课, 老爷爷最喜欢热爱学习的小朋友, 你们能做到上课开动脑筋、积极发言吗?” 在课堂练习时我又讲:“动脑筋爷爷觉得我班小朋友很聪明, 他想考考大家(从老爷爷口袋里抽出两题: ①3□+□=42, ②自编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题目)。” 课末, 我又接着讲: “大家学得真好,动脑筋爷爷很高兴, 夸你们是爱动脑筋的好学生, 看老爷爷怎么了? (变换嘴形) 老爷爷笑了。” 在一片笑声中结束了这节课。问题情境是教师故意暴露教学的难点, 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交流, 使学生明确探索的方向, 引发探究的兴趣的方法。
二、启动有效型学习方式, 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过程
我认为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教学中, 关键并不在于教师口若悬河地讲解, 而在于学生能主动探究与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在大多数情况下, 我把学生每6 人分为一组围坐在一起, 这不仅便于组内之间的相互交流, 还为每个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学中我注意创设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为以多种交流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 不仅提高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更能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例如, 在教学《2、3、4 的乘法口诀》一课, 编口诀时, 我让学生每3 人为一组, 自己试编口诀(3 个学生中一人用小棒摆“□” 方框, 说乘法算式, 一人编口诀, 一人进行记录)。3 人小组编完后, 再让每6 人为一组讨论:4 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是根据哪几道乘法算式编的? 6 人小组达成共识后, 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全班交流……最后记忆口诀时, 采用每2 人一组互背。在这节课中每个学生部参与了编口诀时, 采用每2 人一组互背。在这节课中每个学生部参与了编口诀, 参与了讨论, 参与了不同形式的记忆口诀, 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了学习过程。
三、实施分层教学,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实施分层教学, 是根据面向全体的原则和学生的原有水平, 把学生分为好中差三类, 使每类学习的座位相对集中, 以便于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和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引导,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即注意采用“下保底, 上下不封顶” 的办法, 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例如, 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时, 我要求C 类学生(理解能力差、反应较慢的学生) 能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 即从动手摆小棒初步理解退位减的原理, 并能正确计算即可: 对B 类学生(中等生), 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一下, 要求其能较早摆脱实物, 逐步减缩思维, 较快地计算; 对A 类学生(尖子生), 要求他们能灵活计算, 能根据算式中每个数的联系, 找出算得快的规律, 逐步达到脱口而出。这样分层要求, 由于每组中的学生能力大致相近, 讨论时有许多共同语言, 也容易达成共识。在课堂练习时, 我让C 类学生尽量完成书上的基本练习题, 而要求B 类学生在完成了基本练习题之后, 适当做一些变式题和判断改错题。对于A 类学生除了让他们做少量的基本题以外, 大量做一些变式题和思考题, 如4□—□=36, 方框中有几种不同的算法? 这样要求, 差生掌握了教材的基本内容, 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规定: 中等生则对知识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优等生灵活掌握了知识, 发展了智能, 从而使各类学生都能有所提高。采用分层教学编排座位时一定要慎重, 不能让学生觉察出教师的“分类”。
有些时候, 我会让学生在同样多的时间内做练习题,按各自能力, 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愿意做哪几题就做哪几题。对做得又对又多的学生打“A” 加“红旗”; 对做得较少也全对的打“A” 加“快”; 对做错但改正了的学生打“A” 加“笑脸”, 让学生人人都得到鼓励, 个个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另外, 在教学中, 我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 以鼓励为主教学氛围, 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让学生都能情舒畅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