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微元”思想巧解电磁感应中非恒力作用问题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huang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高考物理全国卷经历了两年的调整已相对稳定。对考生的基本能力要求也在稳定的考核巩固。数学知识是学习研究物理的核心工具,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是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高中物理需必备的数学知识包括解方程、三角函数、极值求解、微积分初步等,物理习题的解决过程很好体现学生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电磁感应 非恒力做功 “微元”思想
  高中物理知识体系,是一个从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的渐进过程,是符合学生认知的客观过程。恒力作用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初高中物理衔接的基础,再过渡到曲线运动和能量。一般变力作用,高中阶段较难处理,但利用微元单元和累加求和思想,可解决一些特定的非恒力问题。所谓微元法,是基于数学微分与积分知识,在“匀速”基础上作拓展。
  微元思想是将研究对象或过程进行无限细分,实现化变为恒、化曲为直。可以任选某一微小单元(质量微元、时间微元、位移微元、电量微元等),得到相关“微元”对象运动规律,再将这些“微元”规律累加求和,从而找到被研究对象或过程的具体变化规律。
  “微元”思想的应用,能很好考查学生运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能较好的把一般学生与优秀学生有效区分,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因此在高考物理中经常出现。
  在以“电磁感应”为背景的题目中,因可综合考查运动、能量、电路、电量等相关概念,把牛顿运动定律、欧姆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及动量守恒定律等,在高考中常以选择题出现,也会以计算大题考查,因此该内容是高考复习的重点。模型常是单导体棒或双导体棒在外力作用下,以某一初速度进入磁场,受安培力作用,在导体棒趋于某一稳定状态过程中求运动时间、位移、速度,流过电荷量等,因安培力为变力而形成非恒力作用,可考虑用微元思想求解。
  例1:如图1,两条平行导轨所在平面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为θ,间距为L。导轨上端接有一平行板电容器,电容为C;导轨处于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垂直于导轨平面。在导轨上放置一质量为m的金属棒,棒可沿导轨下滑,且在下滑过程中保持与导轨垂直并良好接触。已知金属棒与导轨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忽略所有电阻。让金属棒从导轨上端由静止开始下滑,求:
  (1)电容器极板上积累的电荷量与金属棒速度大小的关系;
  (2)若金属棒下滑过程中某时刻加速度大小为α,求此时金属棒受到的磁场的作用力大小;
  分析:导体棒下滑中,因不断对电容器充电而形成不同的充电电流,从而使导体棒受变化的安培力作用,可用微元思想求解。
  解:(1)略
  (2) 设某时刻金属棒的速度大小为v,经历时间Δt,通过金属棒的电流为Δi,金属棒的速度变化量为Δν,流经金属棒的电荷量为ΔQ。
  运动中金属棒受沿导轨向上的安培力: F=BLΔi,
  由电流定义式:Δi=ΔQΔν,式中ΔQ为电容器在时间间隔Δt内增加的电荷量。
  由加速度定义有:a=ΔνΔt
  已由(1)问求得 ΔQ=CBLΔν
  得金属棒受到的安培力 F=CB2L2a
  此题关键的应用微元法分析金属棒的加速度,从加速度的定义式切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运动速度公式、感应电动势E=BLν等求解。
  例2:如图2,两平行的光滑金属导轨安装在光滑绝缘斜面上,导轨间距为L、足够长且电阻忽略不计,导轨平面倾角为α。条形匀强磁场宽度为d,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与导轨平面垂直。长度为2d的绝缘杆将和正方形的单匝线框连接在一起组成“”型装置,总质量为m,置于导轨上。导体棒中通以大小恒为I的电流。线框的边长为d(d  求:线框第一次穿越磁场区域所用的时间t。
  解:设线框刚穿过磁场区域时速度为ν1,之后在向下运动的2d受恒力,
  由动能定理:mgsinα·2d-BILd=0-12mν12
  时间微元Δt内,线框在磁场中运动的速度为νi,所受合力Fi=mgsinα-F安
  感應电流Ii=εR=BdνiR
  安培力F安=B Iid
  在Δt时间内,有Δν=FmΔt
  对上式求和,即:ΣΔν=Σ(gsinα-B2d2νmR)Δt
  得:ν1=gtsinα-2B2d3mR
  解得t=2m(BILd)-2mgdsinα 2B2d3Rmgsinα
  综上所述,导体棒在磁场中运动涉及安培力为非恒力时,可以选择微元对象,利用动量定理、牛顿第二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综合求解。动量定理在时间微元内表达为BLΔi·Δt=mΔν,再对这段时间求和,由电荷定义式有q=I-·Δt=ΔΦΔt(R r)Δt=ΔΦR r=BLxR r,从而得到BLq=m(νt-ν0) 和BLx=q(R r)这两个求非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的速度、时间和位移的方法,因此复习中让学生了解掌握微元思想很重要。
  作者简介:邱继文(1972-),男,云南昭通人,中学物理高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物理教学.
  (作者单位:云南昭通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近些年来,“单亲家庭”这个名词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这意味着“单亲儿童”的数量也越来越庞大,“单亲家庭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变成了急待解决社会问题。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协助,给单亲儿童一个健康快乐成长的童年,不让单亲儿童因为家庭原因影响教育,进而影响未来。  【关键词】单亲家庭 心理问题 心理救助  引言  “单亲家庭儿童”是指儿童只有父母双方的一位,可能是因为离婚,也可能是别的什
【内容摘要】《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节选部分中,作者选取“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典型事件,充分肯定了藺相如大智大勇、威武不屈、不畏强暴的形象及其“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崇高精神。通过描写人物去体现历史的风云变迁,这是历史散文走向传记文学的重大发展,用浅易的文字展现历史的变迁是这篇文章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廉颇蔺相如列传》 语言独具魅力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
【内容摘要】对于学生而言,如果无法端正自身的态度,无法正确的正视所面临的困难和挫折,心理素质较差,这对于其今后的发展将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全面的、充分的考虑体育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展开挫折教育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此,本文对体育课中抗挫折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研究。  【关键词】体育课 挫折能力 培养  一、学生挫折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剖析  第一,
【内容摘要】本文是对“以语文教材为‘本’培养学生诚信精神的探究”所做的情报综述,对与课题相关的研究在目的、内容、研究情况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分析。  【关键词】语文教材 诚信精神  【主要研究内容】  (一)对现在正在使用的上海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篇目进行研究整理,挖掘文本中所涵盖的诚信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对作品中的诚信内涵进行提炼。  教材中的内容,关于诚信教育有些是隐含的,通过研究,对这些内容进行
【内容摘要】“任务驱动”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其要求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当中,利用先前设计好的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运用所习得和掌握的知识对任务进行攻关,由此使得学生能够在这一过程当中掌握新的知识,并且让学生可以将破解任务过程当中所遇到的问题加以分析,以此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增强。同时,此种教学方法将让学生能够领会到正确的知识学习途径。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任务驱动法,调动学生的兴趣
【内容摘要】有学者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树立学生展示自我的自信心,教给学生正确的自主学习方式,尝试合作学习模式,使学生“会学”尤为必要。  【关键词】自主学习 习惯养成 有效指导  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的行为是“
【內容摘要】高中时期学生们普遍把学习重点防在了理科性较强的科目上,但是语文分数在整个高考比重里占了很大的成分,同时学好语文有利于陶冶学生的高雅情操,能达到去除功利性学习的目的。因此语文教师的角色十分重要,如何把语文课上得有趣而生动,是教师的首要任务。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们更加轻松地参与学习,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活动 多媒体技术
【内容摘要】当下,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成问题了一个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孩子在一个好的交往环境中,可以减少自闭、孤单、经常去网吧等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对初中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初中生正处于一个迷惑、半懂不懂的年龄,相对于其他年龄段的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问题。因此本文对农村初中留守儿童交往方式的指导进行研究。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交往方式 指导 研究  近两年来不断发生的有关初中生的血色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兴趣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也启发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应注意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把兴趣培养作为教学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并且要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一、亲其师,信其道  心理学家皮尔逊说过“一个人为得到教师喜欢,这种奖励的动机是非常重要和有影响力的。”我想一堂为学生们自己所接受所喜欢的老师的课,一定也是有乐趣并值得期待的
【关键词】主体地位 质疑 方法  近日,在教育教学之余,笔者观摩了几节语文公开课,老师们备课特别扎实,出彩点一个接一个,但都少不了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的环节。学生活动占用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看似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但笔者认为这样的主体地位体现得很不彻底,里面缺少学生提问的环节。新课改要求课堂上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既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那么课堂提问环节学生就总不能处于被动地位,除了讨论完成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