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外语人才需求的迅速增长和国内外语专业逐步沦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低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高校外语人才培养应从国际化视角出发,在总结我国既有人才培养经验、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外语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的基础上,以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外语人才培养融入国际化浪潮的定位、目标和措施进行仔细梳理,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优化,促进外语专业建设质量的提升,增强外语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高校 应用型外语人才 培养模式 国际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际交往、涉外商贸和旅游活动越来越频繁,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这种社会发展趋势对外语人才的知识面、语言应用能力和思维与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为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方向。为了保证外语专业建设的科学性与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持续性,我国高校的外语人才培养应在总结我国既有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以国际化视角审视我国现有外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外语人才培养立足本土,融入国际化浪潮的定位、目标和措施进行仔细梳理,旨在推动我国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优化,提升毕业生的国际竞争力。
一、国内外语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及研究现状
随着高校教育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和教育界对教育教学理念认识的不断深化,传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下外语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缺乏国际视野的弊病日益显现。上海外国语大学庄智象教授曾指出,“与国外相比,我们探索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和广度仍然不足,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每一个学科领域都有其国际化的最前沿,而我们培养的学生离国际化标准还有相当的距离,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国际交流的需要。”
我国外语人才培养的不足首先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上不够明确。这种模糊认识直接导致对外语人才培养的层次与类型、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毕业去向等关键问题认识的盲目性;其次表现在培养理念和模式不够健全。长期以来的纯语言教学忽视了外语人才对其他专业的较强的依赖性,毕业生缺乏相应专业知识或技能背景,其应用能力明显下滑,另外,对外语人才培养缺乏开放和国际化视角,缺乏对他们进行国际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素能的培养;三是教学软硬件的不足。由于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的限制,部分高校所谓的外语人才国际化培养并未站在世界和学术前沿,而且与国际名校在学分互换、学者互访、联合办学、合作研究等多方面都比较薄弱。
高校对外语人才的培养,应致力于学生良好语言功底、跨文化意识和综合处事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复合知识的积累,致力于应用能力的提升,致力于国际视野的开拓理应外语人才培养的主线和出发点。
二、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外语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因此,在考察国内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同时,我们也选取、借鉴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外语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发达国家和地区国家主导下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与优化、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和综合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培养途径的务实性和科学性都是我国外语人才培养需特别加强的地方。
三、应用型外语人才及其国际化培养的主要措施
通过分析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国际化、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我们将应用型外语人才国际化培养的目标与定位阐释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定位应具有国际化视野,尽可能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加大和国际接轨的深度和广度;二是通过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外语优势,强化人才的较强跨文化交际和实际应用能力;三是坚持外语专业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四是致力于培养外语人才综合素质,突出表现在良好的思想素质,较强的沟通、组织、协调和领导才能,能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国际通用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的最大优点是以国际化助推应用型、以应用型强化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教育国际化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和其他專业相比,外语专业学生长期的语言积累使他们更具有融入国际化的条件和优势。因此,在高校的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首先应在立足本土化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国际视野,积极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着力提升外语人才的应用能力和融入国际化的主动意识,加快人才培养理念与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国际联合办学等方面的改革,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型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曹德明.高等外语院校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3):1-5.
[2]陈欣.从跨文化交际能力视角探索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课程设置[J].外语界,2012(5):76.
[3]陈新仁,许钧.创新型外语人才的理念与内涵——调查与分析[J].外语界,2003(4):2-7.
[4]戴炜栋.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体系研究[J].外语界,2006(4):1.
[5]董辉.专业技术型外语人才需求问题研究[Z].人民论坛网, 2013-1-7.
[6]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见[Z].2000.
[7]庄智象等.试论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J].外语界, 2012(2):42.
【关键词】高校 应用型外语人才 培养模式 国际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际交往、涉外商贸和旅游活动越来越频繁,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这种社会发展趋势对外语人才的知识面、语言应用能力和思维与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为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方向。为了保证外语专业建设的科学性与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持续性,我国高校的外语人才培养应在总结我国既有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以国际化视角审视我国现有外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外语人才培养立足本土,融入国际化浪潮的定位、目标和措施进行仔细梳理,旨在推动我国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优化,提升毕业生的国际竞争力。
一、国内外语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及研究现状
随着高校教育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和教育界对教育教学理念认识的不断深化,传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下外语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缺乏国际视野的弊病日益显现。上海外国语大学庄智象教授曾指出,“与国外相比,我们探索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和广度仍然不足,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每一个学科领域都有其国际化的最前沿,而我们培养的学生离国际化标准还有相当的距离,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国际交流的需要。”
我国外语人才培养的不足首先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上不够明确。这种模糊认识直接导致对外语人才培养的层次与类型、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毕业去向等关键问题认识的盲目性;其次表现在培养理念和模式不够健全。长期以来的纯语言教学忽视了外语人才对其他专业的较强的依赖性,毕业生缺乏相应专业知识或技能背景,其应用能力明显下滑,另外,对外语人才培养缺乏开放和国际化视角,缺乏对他们进行国际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素能的培养;三是教学软硬件的不足。由于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的限制,部分高校所谓的外语人才国际化培养并未站在世界和学术前沿,而且与国际名校在学分互换、学者互访、联合办学、合作研究等多方面都比较薄弱。
高校对外语人才的培养,应致力于学生良好语言功底、跨文化意识和综合处事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复合知识的积累,致力于应用能力的提升,致力于国际视野的开拓理应外语人才培养的主线和出发点。
二、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外语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因此,在考察国内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同时,我们也选取、借鉴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外语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发达国家和地区国家主导下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与优化、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和综合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培养途径的务实性和科学性都是我国外语人才培养需特别加强的地方。
三、应用型外语人才及其国际化培养的主要措施
通过分析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国际化、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我们将应用型外语人才国际化培养的目标与定位阐释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定位应具有国际化视野,尽可能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加大和国际接轨的深度和广度;二是通过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外语优势,强化人才的较强跨文化交际和实际应用能力;三是坚持外语专业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四是致力于培养外语人才综合素质,突出表现在良好的思想素质,较强的沟通、组织、协调和领导才能,能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国际通用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的最大优点是以国际化助推应用型、以应用型强化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教育国际化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和其他專业相比,外语专业学生长期的语言积累使他们更具有融入国际化的条件和优势。因此,在高校的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首先应在立足本土化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国际视野,积极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着力提升外语人才的应用能力和融入国际化的主动意识,加快人才培养理念与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国际联合办学等方面的改革,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型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曹德明.高等外语院校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3):1-5.
[2]陈欣.从跨文化交际能力视角探索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课程设置[J].外语界,2012(5):76.
[3]陈新仁,许钧.创新型外语人才的理念与内涵——调查与分析[J].外语界,2003(4):2-7.
[4]戴炜栋.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体系研究[J].外语界,2006(4):1.
[5]董辉.专业技术型外语人才需求问题研究[Z].人民论坛网, 2013-1-7.
[6]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见[Z].2000.
[7]庄智象等.试论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J].外语界, 201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