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宰相害大明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ryC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朝覆灭时的状况,用两个字即可概括——崩溃,更让崇祯崩溃的是,首辅李建泰竟然是个大脓包。想当初,李建泰因家乡曲沃被李自成攻陷,痛哭流涕地请求督师剿灭“西贼”以解圣忧时,他还着实激动了一把。
  “只要在山西打几场不大不小的漂亮仗,也许直隶、北京就能保住。”基于这种幻想,崇祯加李建泰兵部尚书衔并赠予尚方宝剑,郑重其事地行“推毂礼”,将他送出正阳门。而此时端坐在“战车”上,欣赏着“推车”皇帝的李建泰却从心里想甩他一头鼻涕——这个在位17年更换50余位阁臣并数杀首辅元勋的家伙活该有此下场。他之前的慷慨激昂不过是想为自己捞点军资罢了,那可是乱世里安身立命的本钱。
  果然,当山西大同诸镇的边兵全部起义时,李建泰利用禁军中弥漫的畏战情绪,指挥部队一路南下,妄图逃到南方养兵自重。不想南下的路却被李自成堵死,李建泰只能往东北方向狂奔而去。这一路虽然跑得轻松愉快,却也生出不少波折。
  原来,由于崇祯早已传召天下,畿辅各地都知道李建泰西去抗敌,现在他却落荒而逃,很多地方官都拒绝向他支应粮草。没吃没喝的李建泰像一匹草原上的饿狼,咬牙切齿地寻找撕咬的对象,这时他收到了广宗县令李宏基的一封“骂娘信”。
  李建泰看后怒极而喜,这不是瞌睡时有人送枕头吗?于是神州大地上发生了神奇的一幕——大明中央禁军和地方部队掐在了一起。靠着从北京拖来的几门红衣大炮,广宗城本就破败不堪的城门被轰成了渣渣。进城后,禁军充分发扬明朝军队的优良传统——能杀就杀,能烧就烧。李宏基作为“重点通缉对象”,心惊胆战地化装后逃到百姓家藏了起来。
  就在李建泰志得意满地搬运县衙中的财产时,手下的喽哕来报,有人举报县衙中藏有窖金。李建泰一看举报者竟是个年轻书生,心中狂喜,想不到现在的读书人这么“识时务”。谁知他刚想开口要钱,却被书生怼了回来,“皇上对您委以重任,你为何成了这副熊样?”书生本决定拼尽一死为广宗人骂贼出气,但李建泰没给他这个机会,直接命人将他拖出斩首。
  三个月后,双手沾满自己人鲜血的李建泰逃到了河北重镇保定。他本想逃到坝上过幸福的游牧生活,可大顺军偏不让他如愿——保定已陷入重围,成了名副其实的“绝地”。李建泰又表演了起来,往床上一躺,装起了病。中军官郭中杰率部悉数投降,理论上没他什么事,可这位明朝“忠臣”又很快成了李自成的宰相,并在大顺覆灭后投向了清朝的怀抱。
  如果从此后李建泰能“金盆洗手”,不再“拆烂污”,那岂不能在《贰臣传》中稳稳占把交椅?可他却生命不息,折腾不止,先在朝中受賄行贿,被罢官回乡;又不自量力地策应他人反清,妄图再捞取些政资资本,结果直接输掉了人头。他的臭名也被收入了比《贰臣传》等而下之的《逆臣传》中,成了另一个“吴三桂”式的人物。
  可笑的是,李建泰死前还开了个家庭会议,对着一帮小妾痛哭道:“今天我是死定了,不知谁能为我殉节?”小妾们倒也老实不客气,掩口嬉笑道:“你早就该死了,我们干吗为你殉葬!”
  想当初,崇祯送李建泰出征时何等风光,何尝不希望李建泰为大明殉节。谁知他是在用全部心血浇灌一颗要命的肿瘤,大明想不亡都难。
其他文献
元丰七年(1084年)七月某日清晨,当涂太平州清和门外姑孰堂,户主郭祥正刚刚起床,阳光洒于窗楹,听鸟鸣数声,又是一个美好的早晨。但不知为何,他隐隐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劲。他披衣起身,正欲掀帘出门,扭头一看,这种预感很快应验了。  只一夜,家里的雪白墙壁便被墨色浸染,画了一片东倒西歪的图案。他近前细看,才渐渐品出那大约是竹子。郭祥正扭头冲着客堂的方向,一声大喝:“臭屁东坡!喝多了在我家墙上乱画!”  苏
1751年冬天,法国思想家卢梭大病一场。闯过生死关头,他痛下决心改变生活方式,比如扔掉佩剑、手表、金边华服、白色长袜,只留下短假发和粗毛衣。那么贵重的东西都不要了,他为何偏要留下假发呢?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头发是身份的象征,当权者都顶着满头辫子。罗马人甚至打算让议会通过“秃子法令”来禁止秃顶男性竞选议员,秃顶奴隶也只能賣到半价。到中世纪,剃头成了对付仇人或惩罚犯人的方式。而且,当时头发浓密也被视
心怦了一下  还以为是爱情  其实是心律不齐  就算谢顶了  去理发店  也不打折  怀旧金曲  都太新了  根本不會唱  终于  我还请了房贫  住进了养老院  人生  已经不迷茫了  但总是会迷路  所谓老年爱情  接个吻  都惊动了假牙  逗猫棒  挥得太慢  被猫嫌弃了一睑  越来越谈了  头发、记忆  和存在感
宋仁宗皇祜六年(1054年),宰相陈执中家里出了命案,经查证,是其纵容小老婆虐杀婢女。陈执中是宋仁宗眼前的红人,宋仁宗本有意包庇。没想到,殿中侍御使赵扦不管不顾,玩命上疏弹劾陈执中,坚决要求朝廷罢免陈执中。  最终,宋仁宗罢免了陈执中的宰相之职。赵扦也因敢打敢拼不避权贵,得到一個“铁面御使”的美誉。1058年,赵扦调任梓州(治所在今四川绵阳)路转运使,后改任益州(位于今四川地区)转运使。  四川地
谈及东汉,无不是皇帝昏聩、外戚干政、宦官專权、朝政黑暗等负面形象。但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说,“三代以来,风俗之美,无尚于东汉”,清人赵翼说“东汉尚名节”,简而言之,东汉就是个“五讲四美”的时代。  西汉开国功臣多是市井无赖,东汉开国功臣则是一派儒者气象。光武帝少年时曾在长安太学读书,功臣邓禹与他是同窗,就连皇帝的警备部队都要人人通晓《孝经》。在这样的社会风俗下,人人重名节、讲节操。表现在东汉末年的
如今明星走穴已司空见惯,但若说起“走穴”的祖师爷,则非明代戏剧家李渔莫属。他的横溢才华使历代文人仰慕,却也有人瞧不起他,比如同侪袁于令对他的评价——“性龌龊,善逢迎,游缙绅间,其行甚秽,真士林所不齿者”,几乎成了后世提及他时绕不过去的黑料。  可李渔真有这么不堪吗?倒也未必。他虽热衷声色,自称“登徒子”,但這不过是风流文人的习气,一不偷二不抢,算不上什么“秽行”。所谓“其行甚秽”,大概是说他捞钱不
古装剧《大明风华》中过于“写实”的朱元璋款“芒果脸”吓倒一片观众,若这么较真,干吗不把来历不明的古画中的满脸麻子也点上?干吗不为剧中的朱棣做个面部填充加深度美黑?还不是拿人家朱元璋的长相“黑料”当噱头,有点没品!  看这一系列福气爆棚的大明帝后像,在“锥子脸”成风的演藝圈中恐怕很难找到样板吧。幸好一众戏骨的演技可以拯救外形不符,否则还以为大明宫廷闹饥荒呢。  被剧方重点吹捧的凤冠,据说是按明定陵出
就算不知道傅雷,你也该听过那本著名的《傅雷家书》。稍微了解傅雷,自然读过他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对傅雷再有所了解,则知道他在美术理论上的建树。而真正了解傅雷的人,会把悲伤的目光投向他和妻子自尽的那个夜晚。  那天夜里,不知有无明月高悬在他们家,傅雷偕妻子上吊自尽,为了不惊扰别人,夫妇两人特意在地上铺了一床棉被。那时,傅雷年仅58岁,他带走的是一个时代的温厚与优雅。  黯淡的童年  1908年
山明水净、阡陌纵横的通州(今江苏南通)城东厢有一户世代书香的人家,清朝才子李玉鋐就出生于此。李氏的先祖曾任过明正德年间的户部郎中,家中数代都是读书人。不过,到了李玉鋐这一代,家境早已沒落,只余下一处老宅和十亩薄田。  少年李玉鋐过着半耕半读的日子,虽然生活清贫,他却依然抱着读书入仕、重振家声的决心。成年之后,他在父母的安排下娶了贤淑温婉的姚氏为妻,之后陆续生下四个儿子,其中的李方膺后来名列“扬州八
东汉后期,会稽(今浙江绍兴)太守刘宠为官清廉,却接受了百姓所赠钱财,应该说是违背了清廉原则,但他并未因此蒙上污名,反而留下美名,成为古代清官的象征。   刘宠的父亲是当时极为出名的一位学者,号称“通儒”,在父亲所教授的学生之中,刘宠又是十分出色的一位,年纪轻轻就被推荐为“孝廉”,后来又被推荐为“光禄四行”。要知道,“光禄四行”每年全国范围内仅一人可以入选,由朝廷三公级别的高官负责,主要考察的是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