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可是我想说这是一个很帅的男人写的书,年少时儒雅清淡,中年时深沉锋芒。这本书是目前他在中国大陆出版的唯一一部作品。近35万字,像一个一出场就华服庄严的人,他——奥尔罕·帕慕克,也是以这样的姿态登上世界文学舞台。
他主修建筑,我愿意相信他懂得格局之美,无论是现实生活的把握,还是小说故事架构的辅陈。
《我的名字叫红》,近35万字,500页的文字量,在沉甸甸放入手中时,也有一种不能释然的压抑。什么样的故事,让他写了500页,能让我们一页一页不停歇地读下去?1590年末的伊斯坦布尔,国王苏丹秘密委制一本伟大的书籍,颂扬他的生活与帝国。4位当朝最优秀的细密画家齐聚城堡,分工合作,精心绘制这本旷世之作。此时离家12年的青年黑终于回到他的故乡——伊斯坦布尔,迎接他归来的除了爱情,还有接踵而来的谋杀案。一位细密画家失踪了,随即被发现死于深井中,奉命为苏丹绘制抄本的长者也惨遭杀害。遇害的画家究竟是死于画师间的夙仇、爱情的纠葛、还是与苏丹的这次秘密委托有关?苏丹要求宫廷绘画大师奥斯曼和青年黑在3天内查出结果,而线索,很可能就藏在书中未完成的图画某处。究竟谁是凶手?动机是什么?
然后故事就这样开场,每一个人与物都亲自上台演讲,哪怕是一只狗、一棵树、一枚金币,死亡、尸体、凶手,全部都以第一人称,独自面向读者的姿态,讲述内心的想法。每一个人、每一件物体或植物,都拥有各自独立的生命,在与别人打着生命的交道时,仍是独自的在过活。看看文章的小标题,全部是这样的格式:“我是一个死人”、“我的名字叫黑”、“我是一条狗”、“人们将我称为凶手”、“我,谢库瑞”、“我是一匹马”。是的,奥尔罕·帕慕克像人生的外科医生,将生活的横断面,不见血迹整齐利落地剥给你看,原来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活在自己内心的小世界里,用不停地唠叨、述说,去沟通外界,安慰自我。到底什么是生活的真相,其实完全都来自你对生活的投影,并没有一个世界统一的答案。就像临水照花,揽镜自照,其实一切来源于你自己的眼睛,而不是那水那镜子,而你的眼睛,来源于你愿意相信什么。这样一个道理,奥尔罕·帕慕克,用这样一个繁华盛世的故事,来讲述这样一个终将衰落至内心自省的信仰。
奥尔罕·帕慕克无疑是了不起的,他像凌空给你一场穿梭时空的舞台剧,让你的目光跟随故事里的主人公兜兜转转。当你以为你随着故事的命运颠簸起伏时,其实是奥尔罕·帕慕克以俯视的角度,拉着那幕话剧的舞台拼命震晃,让你开始思考,到底让生活动荡震晃的是什么,都是别人给我们的吗?奥尔罕·帕慕克并未以先知或高者的姿态面对他想倾诉表达的人群,他隐身了,变成每一个主人公,让他们自己站在台上讲述自己,从而让读者在纷繁庞大中,产生迷茫。不禁在想,他到底想讲述什么,然后才能转向内心的求索,从而真正踏上自省之路。自省,是打开一切美妙之门的开始。
在引导你面向自省之门开启的时候,读他的书,落在你心里的,竟然是那些小小的好像散落各处的细微描写。一片衣角的褶皱,一片云彩的变幻,一个出门的背影,一个眼神的流离,都像油画一样刻在你心里,那些细小琐碎的角角落落,为阅读带来一路会心的舒畅。像看一朵花开,一瓣一瓣,你以为你自己已经欣赏完花开的美,抬起头,才觉身处花海,每一朵花,都在一瓣一瓣地绽放,你的眼被充满,心被堵实,在那一瞬是无法挣脱的震撼。原来,美是以让你无力来震撼你的。你现在明白了吗?真的美,直落你心底,再也出不来,从来描述不出来。所以奥尔罕·帕慕克并不直接描写人生之美,他写人生的沉重,写那些正在绽放的人,其他的交给你来思考。
让叙述成为一种优美,这是我读奥尔罕·帕慕克作品后的感受,甚至那故事到底是怎么样的,凶手是谁?到底抓住没有?为什么他要杀人?都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那500页,像一趟心灵的美好旅程,有如人在花海中行走,管他谁当皇帝。原来一个普通的故事,可以以这样优美的方式被讲述,让你生生震住,原来世间我们不知道的地方真的有这样的人,在写着这样的文字。将美,像种子一样植入,从此生根再不与你分离。
也许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喜欢这部作品,就像一个美人,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会爱。那么随你便了,爱她,就与她一起走一程这样心灵净化的旅程吧。由繁入简,然后再由简出入繁华,才是真正灵魂自由的到来。
他主修建筑,我愿意相信他懂得格局之美,无论是现实生活的把握,还是小说故事架构的辅陈。
《我的名字叫红》,近35万字,500页的文字量,在沉甸甸放入手中时,也有一种不能释然的压抑。什么样的故事,让他写了500页,能让我们一页一页不停歇地读下去?1590年末的伊斯坦布尔,国王苏丹秘密委制一本伟大的书籍,颂扬他的生活与帝国。4位当朝最优秀的细密画家齐聚城堡,分工合作,精心绘制这本旷世之作。此时离家12年的青年黑终于回到他的故乡——伊斯坦布尔,迎接他归来的除了爱情,还有接踵而来的谋杀案。一位细密画家失踪了,随即被发现死于深井中,奉命为苏丹绘制抄本的长者也惨遭杀害。遇害的画家究竟是死于画师间的夙仇、爱情的纠葛、还是与苏丹的这次秘密委托有关?苏丹要求宫廷绘画大师奥斯曼和青年黑在3天内查出结果,而线索,很可能就藏在书中未完成的图画某处。究竟谁是凶手?动机是什么?
然后故事就这样开场,每一个人与物都亲自上台演讲,哪怕是一只狗、一棵树、一枚金币,死亡、尸体、凶手,全部都以第一人称,独自面向读者的姿态,讲述内心的想法。每一个人、每一件物体或植物,都拥有各自独立的生命,在与别人打着生命的交道时,仍是独自的在过活。看看文章的小标题,全部是这样的格式:“我是一个死人”、“我的名字叫黑”、“我是一条狗”、“人们将我称为凶手”、“我,谢库瑞”、“我是一匹马”。是的,奥尔罕·帕慕克像人生的外科医生,将生活的横断面,不见血迹整齐利落地剥给你看,原来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活在自己内心的小世界里,用不停地唠叨、述说,去沟通外界,安慰自我。到底什么是生活的真相,其实完全都来自你对生活的投影,并没有一个世界统一的答案。就像临水照花,揽镜自照,其实一切来源于你自己的眼睛,而不是那水那镜子,而你的眼睛,来源于你愿意相信什么。这样一个道理,奥尔罕·帕慕克,用这样一个繁华盛世的故事,来讲述这样一个终将衰落至内心自省的信仰。
奥尔罕·帕慕克无疑是了不起的,他像凌空给你一场穿梭时空的舞台剧,让你的目光跟随故事里的主人公兜兜转转。当你以为你随着故事的命运颠簸起伏时,其实是奥尔罕·帕慕克以俯视的角度,拉着那幕话剧的舞台拼命震晃,让你开始思考,到底让生活动荡震晃的是什么,都是别人给我们的吗?奥尔罕·帕慕克并未以先知或高者的姿态面对他想倾诉表达的人群,他隐身了,变成每一个主人公,让他们自己站在台上讲述自己,从而让读者在纷繁庞大中,产生迷茫。不禁在想,他到底想讲述什么,然后才能转向内心的求索,从而真正踏上自省之路。自省,是打开一切美妙之门的开始。
在引导你面向自省之门开启的时候,读他的书,落在你心里的,竟然是那些小小的好像散落各处的细微描写。一片衣角的褶皱,一片云彩的变幻,一个出门的背影,一个眼神的流离,都像油画一样刻在你心里,那些细小琐碎的角角落落,为阅读带来一路会心的舒畅。像看一朵花开,一瓣一瓣,你以为你自己已经欣赏完花开的美,抬起头,才觉身处花海,每一朵花,都在一瓣一瓣地绽放,你的眼被充满,心被堵实,在那一瞬是无法挣脱的震撼。原来,美是以让你无力来震撼你的。你现在明白了吗?真的美,直落你心底,再也出不来,从来描述不出来。所以奥尔罕·帕慕克并不直接描写人生之美,他写人生的沉重,写那些正在绽放的人,其他的交给你来思考。
让叙述成为一种优美,这是我读奥尔罕·帕慕克作品后的感受,甚至那故事到底是怎么样的,凶手是谁?到底抓住没有?为什么他要杀人?都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那500页,像一趟心灵的美好旅程,有如人在花海中行走,管他谁当皇帝。原来一个普通的故事,可以以这样优美的方式被讲述,让你生生震住,原来世间我们不知道的地方真的有这样的人,在写着这样的文字。将美,像种子一样植入,从此生根再不与你分离。
也许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喜欢这部作品,就像一个美人,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会爱。那么随你便了,爱她,就与她一起走一程这样心灵净化的旅程吧。由繁入简,然后再由简出入繁华,才是真正灵魂自由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