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与态度的“双重二分”——环境治理公众支付意愿研究

来源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987z654z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认知—态度—行为”理论,采取严格的“双重二分”,区分了环境认知与环境治理认知、环境态度与环境治理态度,以雾霾治理为例构建公众支付意愿模型并提出相关假设,利用浙江CATI调查数据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实证检验.研究显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类型、年收入、常住地等个体特征以群体差异化的方式影响支付意愿;“双重二分”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认知的影响具有十分显著的异质性,其中雾霾认知与支付意愿负相关,雾霾治理认知与支付意愿正相关且态度的中介效应显著;态度的影响具有趋同性,即雾霾治理成效满意度、雾霾治理满意度与支付意愿皆正相关.
其他文献
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奠定了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高质量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性任务.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关系,加强相关理论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本文总结了关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相关关系的讨论,从理论、历史、现实和国际4个方面阐述了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4重内在逻辑,围绕高质量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提出了需要加强研究的理论议题,旨在为进一步加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理论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数据治理一般是指建立在海量数据资料基础之上的治理,是国家将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作为一种治理工具用于对社会的治理,是一种基于大数据技术挖掘、分析和应用重构政府管理、服务和决策流程的新公共管理.这种由大数据应用带来的数字治理模式创新,不仅推动了政府治理手段和治理体制机制的创新,而且使我国的政府治理方式发生变革.在数据治理驱动的我国政府治理变革中,经过了从办公自动化到政务信息系统建设、从"政府上网"到电子政务、从"互联网+政务服务"到数字政府三个阶段.数字政府的建设不仅给政府的治理方式插上了数字的翅膀,而且使地方政
北伐军进入长江流域后,其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与民众运动对于当地医学群体的医事活动和医生的个人生活造成很大冲击,特别是教会所办医学机构中的医学群体,所受到的冲击尤大.武汉克复后,国民政府为建立中央及地方卫生行政机构,办理公共卫生事宜,与医生及医学机构也进行了一些合作.武汉国民政府与医学群体之间复杂而多元的关系,在救助第二次北伐伤兵问题上集中展现出来.尽管存在反对救护的舆论,仍有一支由中外医护人员组成的红十字救护队赶赴武汉,与宋庆龄主持的伤兵救护会合作,救护重伤员.
诉讼请求作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与审判程序、实体依据和程序依据的衔接环节,具有重要的承启和串联作用.以540份裁判文书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可以发现,当前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诉讼请求呈现类型集中、内容粗放等问题.将“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诉讼请求精准化”进行概念释义,可以从其广度精准化与深度精准化两个方面出发,分析得出当前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诉讼请求问题背后的理论原因主要是主观诉讼机制的干扰、检察机关职能的错位和公共利益诉讼地位的偏移,进而表现为诉讼请求内部冲突、适用不足、调整规则不明等现实原因.从理论建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