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语文课堂常常会遭受学生的冷遇,这似乎已经成了语文老师们的一块心病。但现代化媒体的使用却使语文课变得生动起来,它形象、直观、生动的优势有效地帮老师实现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课件能全方位地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们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夏夜多美》这篇课文由于生字多、篇幅长,学生学起来特别吃力,也很乏味。但我在教学本课时,充分地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把生字制作成一朵朵洁白的云、一个个美丽的蘑菇,以摘云朵、采蘑菇的游戏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这样一来,原本枯燥无味的生字教学变得灵动起来,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学习效果也就事半功倍了。在教学课文内容时,由于我事先把课文中较难理解的段落制作成了动画片的形式,且配了优美动听的音乐,使学生能够在欣赏轻松活泼的动画片中就理解了课文内容,情感得到不断提升。除此之外,课件中的动画设计也把课文中难以想象的动物对话场面极其形象地展示出来,使课文内容变得简单易懂、富有生活情趣。本课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信息技术能高效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会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或突破、解决教学难点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老师讲得口干舌燥,而结果是学生的感触仍不深,个个心不在焉,真是事倍功半。而信息技术能活化课文内容情景,化难为易,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无论是导入新课还是指导朗读,只要运用了信息技术,课堂优势就显示出来了,学生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了。
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结合,还可以帮助语文教学实现新课程提出的目标。如教学《静夜思》一课时,由于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学生不够了解,学生也无法凭空想象出李白当时一人只身在外倍感孤独的场景。因此,课前我就先让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搜集李白的背景资料,课堂中再组织学生观看李白月圆之夜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的视频片段。这一信息手段的运用,就大大减小了学生理解诗歌的难度。学生在自己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心中产生的疑问:“李白为什么会把洒在床前的月光看成是铺在地上的霜?”就会迎刃而解了。这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再互相交流、各抒己见,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并与文本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理解诗歌意境的目的。
三 信息技术能引领学生感悟语文之美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选入课本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里面有动人的故事,善良美丽或者道德高尚的人物,更有清新质朴的文字。语文教材内容赋予文学、人生、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丰富性,让语文具备了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美感和优越性。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语文课要上得美,优美的语言伴随着丰富的情感,精湛的思想流入学生心田,带领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徜徉,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兴味盎然,获得艺术享受。” 这段话就一语道破语文教学的天机,要做到这一点,毫无疑问就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并且加以准确运用,让课文内容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帮助学生真切地领悟课文的韵律美、形象美、结构美、主题美,促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中,去感受美、体会美、欣赏美,创造美,使教育在语文课中达到美育的素质教育目的。
如我教学《小小的船》这一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为什么把“弯弯的月儿比作小小的船,而不比作香蕉、镰刀……”这一全文重点时,我就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把课件里的图片一一与月儿比较,最后学生领悟了小船不但外形和弯弯的月儿像,而且蓝蓝的天空也像大海,船可以在海中遨游,小女孩想坐上小船在星空里遨游,所以其他的事物都不如比作小船合适。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学生的情感一下子就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接着,我在优美的《小小的船》的伴奏音乐中,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同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飞上太空的情景。不久,学生们都纷纷告诉我,他们飞上太空了,看到了蓝天、星星、流星、天宫一号……学生有这么多丰富的想象,正是由于我恰当地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唤起了他们潜在的审美情感。接下来我要同学们按照句型“我在小小的船里坐,看见了( ),看见了( ),还看见了( )。”练习说话。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妙语连珠,语出惊人,显然信息技术在这一环节的充分运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很自然地就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只要灵活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很多难题都会迎刃而解。信息技术课程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也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暨阳学校)
责任编辑:唐 河
一 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课件能全方位地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们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夏夜多美》这篇课文由于生字多、篇幅长,学生学起来特别吃力,也很乏味。但我在教学本课时,充分地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把生字制作成一朵朵洁白的云、一个个美丽的蘑菇,以摘云朵、采蘑菇的游戏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这样一来,原本枯燥无味的生字教学变得灵动起来,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学习效果也就事半功倍了。在教学课文内容时,由于我事先把课文中较难理解的段落制作成了动画片的形式,且配了优美动听的音乐,使学生能够在欣赏轻松活泼的动画片中就理解了课文内容,情感得到不断提升。除此之外,课件中的动画设计也把课文中难以想象的动物对话场面极其形象地展示出来,使课文内容变得简单易懂、富有生活情趣。本课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信息技术能高效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会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或突破、解决教学难点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老师讲得口干舌燥,而结果是学生的感触仍不深,个个心不在焉,真是事倍功半。而信息技术能活化课文内容情景,化难为易,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无论是导入新课还是指导朗读,只要运用了信息技术,课堂优势就显示出来了,学生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了。
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结合,还可以帮助语文教学实现新课程提出的目标。如教学《静夜思》一课时,由于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学生不够了解,学生也无法凭空想象出李白当时一人只身在外倍感孤独的场景。因此,课前我就先让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搜集李白的背景资料,课堂中再组织学生观看李白月圆之夜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的视频片段。这一信息手段的运用,就大大减小了学生理解诗歌的难度。学生在自己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心中产生的疑问:“李白为什么会把洒在床前的月光看成是铺在地上的霜?”就会迎刃而解了。这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再互相交流、各抒己见,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并与文本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理解诗歌意境的目的。
三 信息技术能引领学生感悟语文之美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选入课本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里面有动人的故事,善良美丽或者道德高尚的人物,更有清新质朴的文字。语文教材内容赋予文学、人生、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丰富性,让语文具备了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美感和优越性。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语文课要上得美,优美的语言伴随着丰富的情感,精湛的思想流入学生心田,带领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徜徉,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兴味盎然,获得艺术享受。” 这段话就一语道破语文教学的天机,要做到这一点,毫无疑问就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并且加以准确运用,让课文内容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帮助学生真切地领悟课文的韵律美、形象美、结构美、主题美,促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中,去感受美、体会美、欣赏美,创造美,使教育在语文课中达到美育的素质教育目的。
如我教学《小小的船》这一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为什么把“弯弯的月儿比作小小的船,而不比作香蕉、镰刀……”这一全文重点时,我就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把课件里的图片一一与月儿比较,最后学生领悟了小船不但外形和弯弯的月儿像,而且蓝蓝的天空也像大海,船可以在海中遨游,小女孩想坐上小船在星空里遨游,所以其他的事物都不如比作小船合适。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学生的情感一下子就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接着,我在优美的《小小的船》的伴奏音乐中,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同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飞上太空的情景。不久,学生们都纷纷告诉我,他们飞上太空了,看到了蓝天、星星、流星、天宫一号……学生有这么多丰富的想象,正是由于我恰当地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唤起了他们潜在的审美情感。接下来我要同学们按照句型“我在小小的船里坐,看见了( ),看见了( ),还看见了( )。”练习说话。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妙语连珠,语出惊人,显然信息技术在这一环节的充分运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很自然地就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只要灵活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很多难题都会迎刃而解。信息技术课程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也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暨阳学校)
责任编辑:唐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