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自主探
索;交流;质疑;点拨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10(A)—0026—01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学生自主探索法是以“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以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为主体,以教师的点拨为主导,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为中心,以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数学素质、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为目标的一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它包括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学生提问质疑、教师相机点拨、变式训练、自我归纳小结六个环节。
创设问题情境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课程导语、模型、图表或设计一些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分析、思考,积极地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而且创设的问题情境应符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实际,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应做到问在有疑处、问题难易要适度、问题具有启发性。还要创设出和谐、融洽的课堂环境,营造出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畅所欲言的课堂氛围。
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在一节教学课中,教师可以将一个大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阅读、观察、实验、分析、概括去建立数学概念,去发现定理公式,去完成定理、公式的证明,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索,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现的机会和乐趣留给学生,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变灌输为发现。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同时,交流是主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条件。在与同伴的讨论、交流和探索中,学生能摆脱权威的束缚,对疑难问题各抒己见,对同学的思路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在讨论、交流中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由于这种交流是多向性的群体交流,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平等、民主、有序的交流,所以,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思想,能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提问、质疑在自主探索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提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自尊心,切忌泼冷水、讽刺挖苦,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在教学全过程中渗透提问质疑能力的培养,也可在例题分析、练习点评、小结反馈等环节中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营造一种人人参与的氛围。
教师相机点拨这一环节的核心是让学生看到思维过程,帮助学生搞清问题的来龙去脉,让他们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教师要当场答疑,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展示给学生,意在让学生能从教师的分析中懂得怎么去转换问题、怎样引入辅助问题、怎样进行联想和类比。教师的相机点拨,要“点”得恰到好处。如:学了sin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处理。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有耐心,绝不能因方法不当而使这些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
变式训练为了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准确、熟练地解决新问题,教师必须精选例题和习题,循序渐进地开展变式训练。从而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将综合题分解成几个简单基本题,将生活中的应用问题转化为熟知的数学问题、公式的双向运用、变式运用,启发学生对已经解决的数学问题加以引申、变化,寻找简捷的解题方法,发展学生灵活解题的技能技巧,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归纳小结为了让学生对教学环节进行归纳小结,应使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掌握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哪些解题技巧和规律?在解决本堂课的问题中要注意些什么?
(2)哪些内容你积极参加了探索与交流,得到了什么启发?哪些内容你探索失败、原因何在?
(3)听了老师的点拨,你得到哪些启示?
通过归纳小结,学生不仅掌握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而且发现了自己的思维缺陷和知识漏洞,这就便于课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索;交流;质疑;点拨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10(A)—0026—01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学生自主探索法是以“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以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为主体,以教师的点拨为主导,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为中心,以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数学素质、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为目标的一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它包括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学生提问质疑、教师相机点拨、变式训练、自我归纳小结六个环节。
创设问题情境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课程导语、模型、图表或设计一些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分析、思考,积极地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而且创设的问题情境应符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实际,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应做到问在有疑处、问题难易要适度、问题具有启发性。还要创设出和谐、融洽的课堂环境,营造出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畅所欲言的课堂氛围。
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在一节教学课中,教师可以将一个大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阅读、观察、实验、分析、概括去建立数学概念,去发现定理公式,去完成定理、公式的证明,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索,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现的机会和乐趣留给学生,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变灌输为发现。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同时,交流是主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条件。在与同伴的讨论、交流和探索中,学生能摆脱权威的束缚,对疑难问题各抒己见,对同学的思路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在讨论、交流中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由于这种交流是多向性的群体交流,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平等、民主、有序的交流,所以,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思想,能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提问、质疑在自主探索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提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自尊心,切忌泼冷水、讽刺挖苦,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在教学全过程中渗透提问质疑能力的培养,也可在例题分析、练习点评、小结反馈等环节中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营造一种人人参与的氛围。
教师相机点拨这一环节的核心是让学生看到思维过程,帮助学生搞清问题的来龙去脉,让他们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教师要当场答疑,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展示给学生,意在让学生能从教师的分析中懂得怎么去转换问题、怎样引入辅助问题、怎样进行联想和类比。教师的相机点拨,要“点”得恰到好处。如:学了sin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处理。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有耐心,绝不能因方法不当而使这些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
变式训练为了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准确、熟练地解决新问题,教师必须精选例题和习题,循序渐进地开展变式训练。从而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将综合题分解成几个简单基本题,将生活中的应用问题转化为熟知的数学问题、公式的双向运用、变式运用,启发学生对已经解决的数学问题加以引申、变化,寻找简捷的解题方法,发展学生灵活解题的技能技巧,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归纳小结为了让学生对教学环节进行归纳小结,应使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掌握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哪些解题技巧和规律?在解决本堂课的问题中要注意些什么?
(2)哪些内容你积极参加了探索与交流,得到了什么启发?哪些内容你探索失败、原因何在?
(3)听了老师的点拨,你得到哪些启示?
通过归纳小结,学生不仅掌握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而且发现了自己的思维缺陷和知识漏洞,这就便于课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