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继续教育体系:给职教注入“后发力”

来源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halista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终身教育的观点来看,职业教育尤其是职前教育,决不是终结性教育。因此,加强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衔接,在职业教育基础之上构建一个职业继续教育体系,已成为新世纪职业教育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的关键。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与此同时,国家现在每年拿出100个亿扶持职业教育,教育部也将建设100所示范高职院校,毋庸置疑,这些都给职业教育带来了希望。
  职业教育是为了谋求人的生计、提升生存能力、促进经济发展而实施的教育。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们的社会流动性越来越大,一生中从事多种不同的职业已经变为现实。因此,接受一次职业教育“受用”终身的状况已不复存在。
  同时,随着就业准入制度的逐步推行,要求从事某种职业必须接受相应的职业培训,拥有相关的资格证书。所以,职业教育也不再局限于正规学校形态的教育,而可以采取短、中、长期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形成终身职业教育体系。
  从终身教育的观点来看,职业教育尤其是职前教育,决不是终结性教育。因为一个人不可能通过一次性的学习就获得未来职业生涯中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有研究表明,就教育传授的知识的适用期看,基础教育的知识可用15年,高等教育可用10年,而职业教育则只能用5年。
  所以,笔者认为,加强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衔接,在职业教育基础之上构建一个职业继续教育体系,已成为新世纪职业教育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的关键。
  


  有关数字表明,目前我国职工队伍的人均劳动生产率只有日本的二十六分之一,美国的二十五分之一。我国产品的市场合格率平均只有70%,不良产品造成的损失每年近2000亿元。因此,有专家指出,如果我们的职业教育能够培养、培训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就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保障。
  对此,我们要根据《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就是要把培养初中级人才摆在突出位置,保持“高质量、低重心”,这才符合我们当前的社会需要。
  事实上,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已占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在校生人数接近普通高校学生数一半。但与此同时,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新近发布的2006年二季度全国99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我国中高级技能人才依然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其中,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和高级技能人员的求人倍率最高,达到了2.08、1.96和1.71,即平均计算,每个高级工程师要面对2.08个岗位,高级技师1.96个。人少岗多的状况普遍存在表明,持续多年的“技工荒”依然严重。
  据悉,目前我国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及具有相当水平的技能劳动者占所有城镇从业人员的33%,包括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在内的高技能人才则仅占技能劳动者的21%;而发达国家的这两个比例分别是50%以上和30%。可以说,我国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的需求。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等传统产业和电子计算机、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技工荒”更加严重。
其他文献
结合企业现状,对机械制造企业实行标准化作业的重量性进行了分析,针对其存标准化作业管理体系不健全、执行监督力度不强等问题,提出了标准化作业的实施的有效措施。明确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