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实践课程不同功能子项评判中学生评委与任课老师评判的差异性,获得不同评委间评判行为的相关程度。根据相关程度的不同,引入AHP方法获得学生评委的权重指标,最终形成课程评价的权重比例构成的组合模型。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学生评委参与到课程实践的评价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最终实现课程评价体系的多元性与多样性,提高课程评价的客观性,为师生互动、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方法和模型上的参考。
【关键词】AHP;实践课;学生评委;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4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4634(2019)01-0098-06
0 引言
随着高校课程建设越来越强调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实践类课程成为高校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桥梁[1]。实践类课程主要强调知识的运用和动手实践能力,一般以项目导入型为主,如嵌入式系统、单片机原理及技术、DSP技术、PLC技术、EDA设计等,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实验项目,锻炼学生的设计和实际应用能力,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2]。以往该类课程评价多以闭卷考试为主,或者安排指定的实验项目由学生完成,形式单一、与实践和技术发展相比相对滞后,难以对个体或团队配合的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进行考核[3]。如何在实践型课程教学的最终考核中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实践效果,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进行实践类课程项目导入型教学的组织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按照小组(1~3人)自由组合、完成指定或自选的设计内容。在设计报告完成后,教师以项目答辩和报告的形式检验设计效果[6]。答辩评判引入多名学生评委参与答辩评价过程,在各个小组中引入组长对组员工作的评价,成为本文实践课程组织评价的一个特点。当然,在评委角色选择上如何筛选合适、公正的学生评委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在兼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后赋予学生评委合理的评分权重,最终形成课程实践教学的评分标准,达到客观、公正、合理、优化的评分效果,最终提高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1 师生实践课程评价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大三本科生为对象,以“嵌入式系统”课程(48学时,其中16学时实验)的教学组织过程为例,分析学生评委的引入效果[5],对其课堂行为与课程项目组织过程中的特点进行探讨,获取有意义的、可以指导实践课程教学评价的一些关键指标和模型。
1.1 样例班级与课程的基本情况
通过近5年《嵌入式系统》课程的组织,抽取了2017年的授课班级作为样例班级,所选的样例班级实际参训人数53人(应训55人,缺席2人),项目小组按自由组合原则分为22组。其中,3人组11个、2人组9个、1人组2个。22组题目均由学生根据授课内容调研后自拟,授课教师根据难易程度进行修改建议,并限定项目需要包含的教学内容。其中,部分学生的设计题目如表1所示。
其中,评判级别的含义为:A—优、B—良、C—中、D—差,“ ”表示加强当前等级评判,“-”表示比当前等级稍弱。各个等级对应最后评分的最高打分。比如,A-95、B-85、C-75、D-65,“ ”有5分增幅,“-”有5分降幅。
所选评委人数为总参训人数的10%左右,合5人,具体名单的确认规则为:根据授课教师提议有3人,学生自荐2人,各个学生评委的一般情况如表2所示。
其中,績点为学生获得的综合学分绩点GPA;实践能力主要根据学生课内实验过程的互动表现由授课教师进行评判;竞赛经历以参与的校内、校外电子竞赛、创新比赛的经历获得。
1.2 课程功能项评判结果及相关性分析
课程评判的核心是教师对课程内项目团队的实施效果进行评判。实施周期是在基础理论教学结束后,各功能模块教学开展中同步进行。当教学周期结束时,学生平均会有2周的时间集中完成相关项目,完成后集中进行相关项目的答辩。教师在答辩过程中发现、指导、评价各个小组任务的完成情况,并由答辩成绩决定最终获得的课程分数。为精简和便于操作,本课程项目答辩过程中只对3个评判项进行评分,各评判项分数占比如表3所示。
课程项目答辩时,现场答辩情况及学生评委打分过程如图1所示。环节包括:(1)项目介绍;(2)核心技术点;(3)困难和攻关过程;(4)效果演示;(5)答辩提问。
按照表3所述3项指标的具体要求,答辩委员(含教师)对参与课程项目答辩的22组学生的实践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现场提问和打分,将打分结果汇总后,对教师评分与学生评委评分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的结果如图2至图5所示。

图2至图5直观地说明了答辩评判中,教师、学生评委对不同组的同学完成情况的现场评价过程。由此可见,各评委对不同组学生表现的整体评价的相对趋势还是基本一致的。对某些组,尤其是发挥失常或表现欠佳的组,如组1、组15、组22,由于受到同学情感、技术认知、起评分心理等因素影响,各个学生评委的分数评判的波动性较大。这也造成在引入学生评委时,需要对学生评委的评分权重进行修正。在项目答辩评分的各个项目和总评分上,各个评委与教师评分的相关程度如图6所示。
从图6可见,总分评判上学生评委和教师评判的相关性约大于0.65,学生评委对不同子项的评判还是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尤其是受学生自身条件的影响,其评判会带有较大的感情因素。比如,学生评委4的总评相关性要弱于其他评委,学生评委5在答辩情况、创新性上与教师的评判的相关性稍低。但在总体评判趋势上,各个学生评委与教师评判的相关性还是呈现较强的正相关(
【关键词】AHP;实践课;学生评委;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4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4634(2019)01-0098-06
0 引言
随着高校课程建设越来越强调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实践类课程成为高校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桥梁[1]。实践类课程主要强调知识的运用和动手实践能力,一般以项目导入型为主,如嵌入式系统、单片机原理及技术、DSP技术、PLC技术、EDA设计等,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实验项目,锻炼学生的设计和实际应用能力,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2]。以往该类课程评价多以闭卷考试为主,或者安排指定的实验项目由学生完成,形式单一、与实践和技术发展相比相对滞后,难以对个体或团队配合的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进行考核[3]。如何在实践型课程教学的最终考核中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实践效果,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进行实践类课程项目导入型教学的组织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按照小组(1~3人)自由组合、完成指定或自选的设计内容。在设计报告完成后,教师以项目答辩和报告的形式检验设计效果[6]。答辩评判引入多名学生评委参与答辩评价过程,在各个小组中引入组长对组员工作的评价,成为本文实践课程组织评价的一个特点。当然,在评委角色选择上如何筛选合适、公正的学生评委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在兼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后赋予学生评委合理的评分权重,最终形成课程实践教学的评分标准,达到客观、公正、合理、优化的评分效果,最终提高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1 师生实践课程评价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大三本科生为对象,以“嵌入式系统”课程(48学时,其中16学时实验)的教学组织过程为例,分析学生评委的引入效果[5],对其课堂行为与课程项目组织过程中的特点进行探讨,获取有意义的、可以指导实践课程教学评价的一些关键指标和模型。
1.1 样例班级与课程的基本情况
通过近5年《嵌入式系统》课程的组织,抽取了2017年的授课班级作为样例班级,所选的样例班级实际参训人数53人(应训55人,缺席2人),项目小组按自由组合原则分为22组。其中,3人组11个、2人组9个、1人组2个。22组题目均由学生根据授课内容调研后自拟,授课教师根据难易程度进行修改建议,并限定项目需要包含的教学内容。其中,部分学生的设计题目如表1所示。

其中,评判级别的含义为:A—优、B—良、C—中、D—差,“ ”表示加强当前等级评判,“-”表示比当前等级稍弱。各个等级对应最后评分的最高打分。比如,A-95、B-85、C-75、D-65,“ ”有5分增幅,“-”有5分降幅。
所选评委人数为总参训人数的10%左右,合5人,具体名单的确认规则为:根据授课教师提议有3人,学生自荐2人,各个学生评委的一般情况如表2所示。

其中,績点为学生获得的综合学分绩点GPA;实践能力主要根据学生课内实验过程的互动表现由授课教师进行评判;竞赛经历以参与的校内、校外电子竞赛、创新比赛的经历获得。
1.2 课程功能项评判结果及相关性分析
课程评判的核心是教师对课程内项目团队的实施效果进行评判。实施周期是在基础理论教学结束后,各功能模块教学开展中同步进行。当教学周期结束时,学生平均会有2周的时间集中完成相关项目,完成后集中进行相关项目的答辩。教师在答辩过程中发现、指导、评价各个小组任务的完成情况,并由答辩成绩决定最终获得的课程分数。为精简和便于操作,本课程项目答辩过程中只对3个评判项进行评分,各评判项分数占比如表3所示。
课程项目答辩时,现场答辩情况及学生评委打分过程如图1所示。环节包括:(1)项目介绍;(2)核心技术点;(3)困难和攻关过程;(4)效果演示;(5)答辩提问。

按照表3所述3项指标的具体要求,答辩委员(含教师)对参与课程项目答辩的22组学生的实践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现场提问和打分,将打分结果汇总后,对教师评分与学生评委评分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的结果如图2至图5所示。


图2至图5直观地说明了答辩评判中,教师、学生评委对不同组的同学完成情况的现场评价过程。由此可见,各评委对不同组学生表现的整体评价的相对趋势还是基本一致的。对某些组,尤其是发挥失常或表现欠佳的组,如组1、组15、组22,由于受到同学情感、技术认知、起评分心理等因素影响,各个学生评委的分数评判的波动性较大。这也造成在引入学生评委时,需要对学生评委的评分权重进行修正。在项目答辩评分的各个项目和总评分上,各个评委与教师评分的相关程度如图6所示。
从图6可见,总分评判上学生评委和教师评判的相关性约大于0.65,学生评委对不同子项的评判还是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尤其是受学生自身条件的影响,其评判会带有较大的感情因素。比如,学生评委4的总评相关性要弱于其他评委,学生评委5在答辩情况、创新性上与教师的评判的相关性稍低。但在总体评判趋势上,各个学生评委与教师评判的相关性还是呈现较强的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