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和《精神现象学》--一个历史主义的文本学分析

来源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sa1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内在逻辑进程中,主要是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贯穿于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始终。通过对青年黑格尔和青年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比较分析可知: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对象化劳动概念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物质生产概念,唯物史观的形成就是一场围绕《精神现象学》中的劳动概念所展开的争论,作为这场争论的积极成果,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了对《精神现象学》中的唯心主义历史话语的批判、吸纳和超越。 In the inner logical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of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Hegel’s “phenomenology of the mind” mainly runs through the formation of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rough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political economic studies of young Hegel and young Marx, we can see that from the concept of objectified labor in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to the concept of material production in the German Ideology, the concept of materialism Is a controversy surrounding the concept of labor in “psycho-phenomenology”. As a positive result of this debate, on the basi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Marx has realized the idealist historical discourse on “spiritual phenomenology” The critique, absorb and surpass.
其他文献
“三个有利于”标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两代领导人在中国发展处于关键时期作出的精辟论断和科学结论。从“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中国改革无论从基础、
哲学研究、特别是原理研究方向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领域性哲学的兴起 ,领域性哲学的兴起表明中国哲学研究基本上走出了政治化的模式 ,力求通过自觉的学术意识、问题意识
陈白沙的思想上承周敦颐、程颢、邵雍,而与程颐、朱熹不同。这个不同主要表现在对成圣境界——“孔颜乐处”理解的差异上。白沙糅合儒、庄、禅三家思想,在此基础上对上述命题
20世纪的模仿、复制和重复,远远不是一个同一种东西大量地简单再现的消极问题.被经常归类为后现代的多种媒介的互换、"高级艺术"与"大众文化"界线的暧昧化正是现代所特有的文
"以德治国"是一项指导社会政治实践的道德活动,是道德主体以一定的目的改造道德客体的特殊社会行为,不仅道德活动的主客体之间是相互作用的,道德主体本身也是不断生成、不断
从对明清三大学术思潮即明末心学、乾嘉汉学、近代新学的分析研究,可以认定明清学术思潮的特质,是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理性思考和探索。其特点是出现了由心性学到考据学到政治
莫里茨·盖格尔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建立了价值论美学。盖格尔对审美价值的研究,首先是把审美价值从正在进行体验的主体之中孤立出来,对其构成成分及其价值模式进行阐述,以便寻
[目的 ]了解影响小工业工人心理健康的因素 ,提出相应对策。 [方法 ]采用基本情况问卷表和SCL 90症状自评量表 ,调查了 2 0 1家小工业的 162 0名工人 ,运用单因素分析和逐步
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符合市场经济运作规则、贴近现实社会生活、推进“以德治国”方略实施 ,是建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体系的依据和现实基点。在此基础上的道德体系建设
我国社会道德状况呈现功利化、多元化、层次化的特点.我国道德教育应根据这些特点,寻求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结合点,正视道德多元化趋势,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注意先进性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