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性理论问题研究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2ee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药药性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中药四性理论。对于中医药学而言,无论疾病多么复杂,最终均须以阴、阳统之,基本概括为寒、热二证。本文分析了中药的药性理论研究问题。
  【关键词】 中药;药性;四气;五味
  【中图分类号】 R9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1-0180-01
  1 四气
  四气又称四性,主要用以概括说明中药的寒热温凉属性。寒凉与温热是本质不同、互相对立的两种药性。温与热、寒与凉则是本质相同、程度有别的同一种药性属性,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内经》云:“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进一步指出:“入腹则知其性。”充分说明四气的确定,是在病人服药以后,以中医寒热辨证为基础,从药物对所治疾病的病因、病性或症状寒热性质的影响中得以认识的。也就是说,四气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凡能减轻或消除热性病证的药物,性属寒凉;凡能减轻或消除寒性病证的药物,性属温热。部分文献中将药物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则是对药物四气属性不同程度的进一步区分。总之,药物四气属性充分反映出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化的作用特点,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用以概括说明中药功能属性和作用特征的主要依据之一。
  2 五味
  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药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五味既是对药物性能的抽象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标示。五味的最早记载,见于《尚书?洪范》,曰:“润上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五味作为药性内容之一,最早见于《内经》。《内经》把五味同阴阳五行理论、天人相应理论、脏腑理论等结合起来,并将其作为刚柔、升降、归经、引经等药性理论的重要依据之一。五味主要包括酸、苦、甘、辛、咸五种药味,也有人认为应包括淡味和涩味,虽说药物的滋味不止五种,但辛甘酸苦咸是五种最基本的药味,所以仍称“五味”。
  3 归经
  归经理论是中药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药物功能作用的向位属性概括。所謂“归经”,主要用来标明药物对人体特定部位的选择性作用。归是走向、归属之意,经指经络。归经理论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经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点内容之一。归经理论源于《内经》的“五入”、“五走”。北宋寇宗奭《本草衍义》在论及“泽泻”时说:“张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过引接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它意。”这可能是用“归某某经”字样的最早记载。概括起来,应用归经理论指导临床用药,可以提高用药的针对性、兼顾脏腑的关联性、拓展药物的适应性。
  4 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理论主要用以揭示药物的定向属性,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升降浮沉涵义,字面上不难理解,升是上升,降为下降,浮指上行发散,沉即下行泄利,合而言之,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由于各种疾病在病机和证候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泻利、崩漏、脱肛)、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等病势趋向,因此,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即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金元时期,张元素根据《内经》运气七篇中关于气机“升降浮沉”的理论,正式提出药物升降浮沉学说。自理论形成以后,升降浮沉理论便成为临床选药组方、防治疾病的基本用药原则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5 毒性
  毒性是最早总结出的中药药性内容之一,主要用以概括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正确认识中药毒性,对指导临床有效治疗,确保用药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毒,《说文解字》释为“厚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毒兼善恶之辞,犹祥兼吉凶,臭兼香臭也。”可见,“毒”字初为中性词,兼表善恶之义,随着汉语词汇的逐_渐充实,毒字专指恶而厚,为贬义。历代本草谓药之毒,亦同毒字本身一样,经历了由中性至贬义的发展过程,而非仅今“毒害”之义。《周礼?天宫》云:“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素问?移精变气论》云:“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神农本草经?序录》云:“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可知最初中药有毒、无毒并非专指毒害之有无,而主要是指药物偏性之强弱、缓烈。正如张子和《儒门事亲》所云:“凡药皆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虽甘草、人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胜。”张介宾于《类经》中则明确指出:“药以治病,以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所以祛人之邪气。”也就是说,毒是指药物所具有的偏性,是药物所以能补偏救弊、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这种“毒”与上古毒药通称之毒有相同的一面,亦有相异的一面。相同的是均指药物的基本特性,不同的是上古因为认识药物的种类较少,药物多毒,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且较笼统,而后一种对毒的认识是指药物所具有的偏性,不一定兼具毒副作用,主要是指诸如“寒能胜热、热能胜寒”之类的特性。
  6 中医类特征与药性关系
  在多药性量化的过程中,笔者对药性关系进行过思考,这些药性关系在许多情况下与中医理论系统的类关系一致,对阴阳分类系统来说,存在广泛的同类相益和异类相损;对五行来说,异类关系有生(相益)、克(相损)等。中医的同类事物具有“相益”关系,药性亦是如此,如“寒无浮,热无沉’,,即寒助沉降、热助升浮,也是阴益阴、阳益阳的同类相益。补可助热也是如此。再如辛甘化阳,辛属阳,甘补属阳,故可同类相益;酸甘化阴,酸敛属阴,甘药味厚多阴精,也是同类相益。镇肝熄风汤治上逆阳证,其中有牛膝引血下行进而引火下行、代储石降胃平冲、龙骨牡砺重镇、龟板潜阳、杭芍平肝,其药势皆向下,降这一类可以相互促进;川棘子苦寒泻火疏肝、沙参麦冬滋阴,寒凉、滋润都属阴,这些药性都可助降(降属阴)。中医生理病理、天人合一等方面的同类相益更是俯拾皆是,如正午加重的病证多属阳证。中药的药性理论隶属于中医理论体系,故药性的同类、异类关系多服从中医理论体系的同类、异类关系。这种规律性给定性定量分析都带来了方便。
  参考文献
  [1] 陈晓红. 茎木类中药药性分析[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6,(02).
其他文献
摘要:经过上百年的发展,中国声乐艺术已经完成在借鉴与吸纳外来先进理论基础上的自我更新与完善。然而,在声乐理论界还没有及时把这种更新与完善进行研究与总结,尚未对中国声乐艺术文化体系自我修复形成良好的理论共识。剖析当今国内声乐理论界关于“唱法”概念界定盲点,进而站在文化视域角度对“中国唱法”概念进行详细解读很有必要。  关键词:“唱法”;“中国唱法”;民间戏曲;声乐流派  如果要把“中国唱法”作为声乐
【摘 要】 目的 探究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患者2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实验组给予患者心理护理、针灸护理、眼部护理、功能锻炼等护理措施,对比两组的实验效果。结果 采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实验组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 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之后,采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摘 要】 目的 临床实践分析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抢救中护理配合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凉山州甘洛县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间接诊的48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抢救护理资料总结护理配合体会。结果 48例急性OP中毒患者经抢救与护理配合后,除1例死亡以外,其他患者均治愈出院(成功率达到97.92%)。结论 通过在抢救措施期間配合给予具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抢救的
流浪未成年人是社会的弱势边缘群体,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回归主流社会的重要性受到广泛的重视。团体音乐治疗形式是目前干预流浪未成年人心理的一种新尝试。总结在成都市救助站